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桡骨远端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 2方面入手总结董林主任医师治疗CooneyⅢ、Ⅳ桡骨远端骨折的经验,指出董林主任医师对桡骨远端骨折分型采用Cooney分型法,其中Ⅰ、Ⅱ、Ⅲ、ⅣA型通过手法整复可达到良好复位,夹板固定比较稳固;IVB型虽可通过手法整复但难度较高。夹板固定后应定期复查,观察断端对位、对线情况,手法整复应力求掌倾角减少≤9°,尺偏角减少≤3°,桡骨短缩≤2 mm,关节内骨折移位≤2 mm。同时使用活血、补肝肾药物可消肿止痛并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11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8例,男70例、女98例。年龄19~85岁,中位数51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72例、右侧96例。骨折类型,伸直型137例、屈曲型31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37 h,中位数6 h。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均随访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尺偏角治疗前为12.2°±4.5°,治疗后为21.2°±2.3°,末次复查为22.1°±2.5°;掌倾角治疗前为-1.7°±7.9°,治疗后为12.3°±2.7°,末次复查为12.6°±2.8°;桡骨短缩距离治疗前为(2.6±0.8)mm,治疗后为(0.7±0.3)mm,末次复查为(0.6±0.2)mm。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1周,中位数7周。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本组优98例、良59例、可8例、差2例。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冯恩辉  魏力  王海洲  何倩伟  陈海云 《新中医》2016,48(10):112-114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器在预防干骺端粉碎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桡骨复位丢失的作用。方法:将干骺端粉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者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配合持续牵引器持续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记录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茎突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试验组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掌倾角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持续牵引器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使用拧毛巾复位法,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对照组32例使用常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观察2组治疗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短缩等影像学指标和PRWE评分,比较组间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和功能恢复指数。结果:治疗组首次整复后和拆除固定后均可达到满意复位。治疗组在控制掌倾角、尺偏角复位丢失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桡骨短缩和PRWE评分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法整复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使用拧毛巾复位法,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对照组32例使用常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观察2组治疗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短缩等影像学指标和PRWE评分,比较组间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和功能恢复指数。结果:治疗组首次整复后和拆除固定后均可达到满意复位。治疗组在控制掌倾角、尺偏角复位丢失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桡骨短缩和PRWE评分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法整复纸夹板联合木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折顶手法复位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折顶手法复位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儿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2~14岁,中位数10岁;左侧27例,右侧25例。在牵引状态下,采用折顶手法复位骨折后,用自制塑形纸夹板固定。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前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儿骨折均1次复位成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中位数4.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中位数4.5周。末次随访时,参照Anderson等拟定的前臂骨折治疗后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45例、满意6例、不满意1例。均无骨折再移位、再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顶手法复位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前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硫酸钙填充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硫酸钙填充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8岁,中位数66岁;骨折AO分型,A3型5例、C2型18例、C3型7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中位数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周,中位数6周。末次随访时,尺偏角20°~24°,掌倾角10°~14°,关节面塌陷≤1 mm;参照改良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24例、良3例、可3例。均无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硫酸钙填充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李森  刘涛  许秀平 《新中医》2017,49(2):69-71
目的:通过对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结合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探讨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的优势。方法:将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90例,A组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并夹板外固定,B组采用手法整复并石膏外固定。并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复位后、复位后3天在桡骨相对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参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7天,2组患者桡骨相对高度、掌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愈合时,2组患者在桡骨相对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参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愈合2月后Garland-Werle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后夹板固定在影像学参数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上均优于石膏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超腕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92例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采用手法整复超腕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复位当天、复位后4周的桡骨相对高度及关节面塌陷程度,并比较2组治疗2个月后的疗效。结果研究组复位后4周与复位当天的桡骨相对高度和关节面塌陷程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均0.05),对照组复位后4周的桡骨相对高度低于复位当天和研究组(P均0.05),关节面塌陷程度大于复位当天和研究组(P均0.05);研究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7.83%,优于对照组的86.96%(P0.05)。结论手法整复超腕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更好地预防桡骨高度丢失及关节面塌陷,促进骨折愈合,并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影响,以探讨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120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接受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再比较2组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资料、腕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且Garland和Werley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RWE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等)改善优于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患者;2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比较无差异。结论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10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例,男1例,女8例.年龄49 ~86岁,中位数68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其中左侧3例,右侧6例.按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A2型1例,A3型4例,C2型4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折对位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中位数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7周,中位数6周.与整复前相比,整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基底部的长度均明显恢复;骨折愈合时的掌倾角与整复后相比,有明显丢失;骨折愈合时的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基底部长度与整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按照Dienst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3例,良5例,可1例.结论: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既可有效对抗肢体轴线压力,预防桡骨短缩,又无需作任何肢体穿针,完全无创,患者乐于接受,简单易行,容易推广,体现了中医骨伤治疗疾病的简、便、廉特点,为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兴国  王宗扬  刘震 《中医正骨》2013,(12):62-63,65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男23例,女41例.年龄50~76岁,中位数63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A2型8例、A3型14例,B1型11例、B2型12例、B3型5例,C1型9例、C2型5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 h至11 d,中位数2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中位数14个月.64例患者中,61例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6周,中位数8周;2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术前掌倾角-21°~10°,尺偏角-23°~5°,桡骨远端短缩2~14 mm;术后掌倾角13°~16°,尺偏角16°~25°,桡骨远端短缩1~2 mm.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桡骨下端骨折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39例、好转19例、未愈6例.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结合舒腕活血汤患肢熏洗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西药组53例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西药治疗,中药组53例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舒腕活血汤患肢熏洗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并发症情况。结果:中药组优良率94.34%较西药组81.13%高(P 0.05);中药组骨折愈合时间较西药组短(P 0.05);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中药组并发症发生率5.66%较西药组20.75%低(P 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结合舒腕活血汤患肢熏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并可有效加快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172例,男104例、女68例;年龄1~16岁,中位数7.5岁。骨折端均有移位,前后移位39例,移位>1/2者31例;侧方移位38例,移位>1/2者34例;前后或侧方成角49例,成角7°~78°,中位数38°;旋转移位合并前后、侧方移位46例,移位均>1/2。受伤至就诊时间0.5 h至3 d,中位数4 h。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法手法复位骨折后,掌背侧和桡尺侧各用2块小夹板固定,最后用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90°位。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前臂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2例患者,失访2例,17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中位数6.5个月。170例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56 d,中位数46 d;复位固定后,28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27例骨折前后移位残留>1/2,30例侧方移...  相似文献   

15.
王海洲  冯恩辉  陈平 《新中医》2015,47(1):116-118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折对位的维持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悬吊牵引治疗,对比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间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2组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试验组桡骨高度丢失值小于对照组(P<0.05);2组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相当(P>0.05)。治疗后3月,腕关节评分优良率试验组为85.71%,对照组为62.8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桡骨茎突高度丢失,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桂光明  曹波  张惠  杨建  李强 《中医正骨》2016,(4):19-21,24
目的:探讨石膏托和小夹板外固定对Colles骨折复位后短期位置丢失的影响。方法:将261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手法复位骨折后,2组分别用前臂石膏托和小夹板固定患肢于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分别于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1周,拍摄患肢腕部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以治疗后1周患侧掌倾角或尺偏角与治疗后即刻相比变化5°作为判定骨折再移位的标准,比较2组患者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即刻,石膏托组掌倾角8°~18°(中位数14°),尺偏角15°~30°(中位数21°);小夹板组掌倾角8°~20°(中位数13°),尺偏角12°~31°(中位数22°)。治疗后1周,石膏托组掌倾角8°~18°(中位数13°),尺偏角15°~30°(中位数20°);小夹板组掌倾角8°~20°(中位数12°),尺偏角12°~30°(中位数21°)。石膏托组并发骨折再移位5例,小夹板组并发骨折再移位12例,石膏托组的骨折再移位发生率低于小夹板组(χ2=6.213,P=0.013)。结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采用石膏托固定较小夹板固定更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老年克雷氏骨折患者采用传统正骨十四法手法整复骨折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4例在治疗前、治疗后1、3、6月进行随访。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4~8周。与整复前相比,整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恢复(P0.05)。骨折愈合时的掌倾角与整复牵引后比较,未见明显丢失(P0.05);骨折愈合时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与整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本组优46例,良8例。优良率100%,整个研究过程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是一种有效、简单、安全且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3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6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61~80岁,中位数67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C1型41例、C2型21例、C3型11例。比较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2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曲、尺偏、桡偏、旋前、旋后)、掌倾角、尺偏角、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临床综合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12个月,2组患者腕关节背伸(59°±10°,61°±7°,t=0.386,P=0.142)、掌屈(55°±11°,57°±10°,t=0.069,P=0.510)、尺偏(33°±5°,35°±8°,t=0.058,P=0.883)、桡偏(24°±6°,25°±7°,t=0.121,P=0.521)、旋前(84°±7°,85°±8°,t=0.692,P=0.534)、旋后(83°±6°,85°±8°,t=0.635,P=0.992)角度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2.94±1.60)分,(2.28±0.79)分,t=1.854,P=0.061]、疼痛VAS评分[(1.38±0.70)分,(1.24±0.78)分,t=0.485,P=0.624]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3.00°±7.20°,10.40°±1.90°,t=0.000,P=0.041;15.90°±9.00°,21.20°±2.60°,t=0.000,P=0.011)。按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综合疗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优14例、良17例、可6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优16例、良16例、可4例;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0,P=0.484)。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3例出现腕管综合征,2例发生感染,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1例出现严重手指僵硬。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5,P=0.142)。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而言,虽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改善腕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安全性及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骨折解剖复位方面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88例,在桡骨远端掌侧自掌长肌腱桡侧进入,切断部分旋前方肌显露骨折端及移位的骨块,整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复位。也可于相应背侧切口协助复位牵引结合撬拨矫正桡骨干骺端畸形,恢复桡骨长度、茎突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平整、关节面解剖位置,安放合适的T型锁定加压铜板并且锁定螺钉行远端骨折块固定。根据患者病情劝导其做适当的恢复性和功能性的锻炼。结果:术后尽量保持掌倾角(11.0±5.0)°,尽量保持平均尺偏角(16.0±3.0)°。纠正桡骨短缩和腕关节脱位情况,固定无松动、无再移位,骨折处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结论: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再移位的处理。方法:选取自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6例尺桡骨下段双骨折患儿,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记录骨折的愈合时间、功能、复位后再移位的发生率以及再移位的处理。结果:骨折解剖复位28例,对位达2/3者8例,36例获2~4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5周,平均4周。其中10例患者出现复位的部分丢失,其中1例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另外9例继续观察,最终功能均满意。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愈合时间较快,只要给予良好的整复和及时仔细的调整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