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神经保护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通络汤口服及普通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探讨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Rood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方氏头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shworth量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和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均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且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湘潭市中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6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脑安胶囊1次2粒,1 d 2次,口服;通塞脉片1次5片,1 d 3次,口服。治疗组33例给予针刺(偏瘫对侧颞三针、四神针等),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在Fud-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S-QOL)、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脑状态指数评分(CSI)、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头皮针、平衡针,治疗3周。治疗前后均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FIM)评分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在NIHSS、FIM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平衡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 Assesssment, 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30 mins,每日1次,6天为个疗程,每个疗程隔1天,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Bobath技术。每次训练治疗30~40 mins。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MA、MAS量表评分差值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MAS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 0.05),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能够减缓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收缩,降低肌张力,Bobath技术能够增加患侧肢体的协调运动模式,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程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及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72.34%低于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9.36%(P0.05);研究组治疗后FMA、MBI、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能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及运动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改善脑功能、降压、降脂药物。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1 d 1剂,水煎400 m L,分早、晚2次口服;联合针刺(百会、人中、下关、太阳、颊车、攒竹、阳白、地仓、翳风等),1 d 1次。两组均治疗30 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9.7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平衡针与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42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平衡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何民鹏 《新中医》2014,46(4):183-185
目的:观察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多种针灸手法(头部电针、体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治疗70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各60例。两组均行针刺疗法,联合组加用化痰通络汤。结果:治疗后NIHSS评分联合组低于针刺组(P0.05),ADL、运动能力评分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总有效率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解郁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肝郁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肝郁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3例。针药组给予益气活血解郁汤联合针刺治疗,西药组给予氟西汀口服治疗。结果:西药组有效率为76. 74%,针药组有效率为88. 37%,针药组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药组治疗后HAMD量表、MESSS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药组治疗后BI指数评分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活血解郁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肝郁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症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且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146例按肌张力分级标准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两层,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三位一体"针法组(简称试验组,73例)和康复组(对照组,73例),试验组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对照组每天康复训练1次,45 min/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统计治疗过程中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的疗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运动功能评分(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第21天和28天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7天和第14天2个时间点试验组NDS均低于对照组NDS(P0.05)。2组治疗14天、21天和28天FMA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试验组F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与现代康复疗法疗效相当。而"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现代康复疗法起效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11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7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75.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上下肢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同时可以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阐述顾兆军名老中医诊治中风后学术理念与临证经验,以启示后学。顾教授认为,中风治疗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治疗中风当把握祛风化痰通络,使用顾主任经验将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祛风通络汤联合通脑活络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祛风通络汤联合通脑活络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治瘫针刺方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治瘫针刺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瘫针刺方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灸关元、中脘,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并能促进肢体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回医脑经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b F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半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1次/d;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3次/d)+中医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药物口服(同对照组)+回医脑经针刺法治疗。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bFGF水平。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较前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较1个疗程时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血清bFGF水平: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较1个疗程时升高(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医脑经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跟传统体针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的优点,且随着疗程的增加,疗效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