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椎X线检查的1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组)和同期在医院进行颈椎X线检查的61例健康体检者(非颈椎病组)进行研究。采用Borden法在拍摄的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线深度(cervical curve depth, CCD),比较2组受试者的CCD和颈椎曲度异常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评价CCD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组的CCD小于非颈椎病组[(3.14±5.51)mm,(8.87±2.43)mm,t=-7.715,P=0.000];脊髓型颈椎病组颈椎曲度正常12例、异常102例,非颈椎病组颈椎曲度正常56例、异常5例,脊髓型颈椎病组的颈椎曲度异常率高于非颈椎病组(χ2=110.488,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依据CCD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90.2%、约登指数为74.4%、曲线下面积为0.876、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小针刀疗法、功法锻炼三联疗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采用三联疗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40例,治疗1个月后采用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颈椎残障指数评分系统(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用Borden颈椎曲度测量法对颈椎曲度的改善程度进行测量。结果:治疗1个月后,颈痛NRS评分及N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颈椎曲度测量值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根据NDI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优28例(70.0%),良7例(17.5%),中4例(10.0%),差1例(2.5%),优良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三联疗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颈椎疼痛症状,恢复颈部功能和正常的颈椎曲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8岁,中位数45岁。C3~C5狭窄16例,C3~C6狭窄9例。发育型狭窄18例,退行性狭窄7例。病程1~7年,中位数4年。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测定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量表(17分法)评价颈髓功能,采用Odom评级标准评价整体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增大(5.25°±3.05°,8.02°±3.13°,t=3.169,P=0.003;38.48°±13.60°,56.12°±12.90°,t=4.705,P=0.000),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和ODI均减小[(7.69±0.53)分,(3.14±0.21)分,t=39.906,P=0.000;(21.75±5.48)分,(10.13±2.12)分,t=9.888,P=0.000]。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1.51)分,(14.75±3.32)分,(16.53±3.52)分,(16.78±3.66)分,F=41.00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时,按照Odom评级标准评定,优12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疗效评定为差的1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背部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后疼痛缓解;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脊髓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髓功能,总体疗效较好,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华佗药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将46例颈椎曲度改变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结合华佗药枕治疗)23例和对照组(针刺治疗)组23例,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6.67±1.82)mm、(4.76±1.6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善或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可能是针刺结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拔伸斜扳推拿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作用机制。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拔伸斜扳推拿法组(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善或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可能是拔伸斜扳推拿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拔伸顶推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颈椎曲度改变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拔伸顶推手法治疗)30例与对照组(常规手法治疗)组30例,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3.27±1.72)mm、(2.32±1.59) 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说明拔伸顶推手法在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方面优于对照手法,拔伸顶推手法能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异常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增强颈椎椎稳定性,加强远期疗效,减少颈椎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采用Borden氏法测量法探讨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规律 ,采用Borden氏测量法在 15 4例颈椎侧位X线片上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情况。显示 15 4例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曲度弧顶点位置分布的频数以C4中最多 (4 6 .1% ) ,C5中次之(18.2 % ) ,C6上最少 (仅 0 .6 % ) ;对不同弧顶点颈椎曲度值方差分析结果 :P >0 .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主要分布C4中点和C5中点 ,且不同弧顶点的颈椎曲度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干眼症患者年龄、睡眠时间、视频使用时间与BUT、Shirmmer 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102例203眼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眼科的干眼症患者相关资料。对患者的年龄、睡眠时间、视频使用时间、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Ⅰ(Shirmmer Ⅰ)进行描述性分析,再行BUT和Shirmmer Ⅰ与患者年龄、睡眠时间、视频使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02例干眼症患者中,男54人、女48人,年龄5~84岁,平均(42.72±17.27)岁,睡眠4.5~12 h,平均睡眠(6.98±1.50)h,视频使用时间0.5~14.0 h,平均视频使用时间(4.44±3.14)h,BUT 1.25~11.58 s,平均BUT(4.87±1.97)s,Shirmmer Ⅰ2.5~30.0 mm,平均Shirmmer I(8.13±6.11)mm。患者年龄、BUT、睡眠时间呈正态分布,视频使用时间(四分位数P75-25 2.0~5.5 h)、Shirmmer Ⅰ(四分位数P75-25 3.0~10.0 mm)呈负偏态分布。BUT与年龄、睡眠时间、视频使用时间相关性分析r=–0.163,P=0.02、r=0.145,P=0.04、r=0.104,P=0.140,Shirmmer test与视频使用时间、睡眠时间、年龄相关性分析r=0.280,P=0.000、r=0.243,P=0.000、r=–0.128,P=0.069。结论:此102例干眼症患者中,BUT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BUT越低,BUT与患者睡眠呈正相关,睡眠越充足BUT值越高;Shirmmer Ⅰ与患者视频使用时间、睡眠时间呈正相关,两者越长Shirmmer Ⅰ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青少年颈痛患者颈椎椎间隙高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成因。方法选取59例青少年颈痛患者为颈痛组,招募健康青少年17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颈椎侧位X线摄片。分别比较2组颈椎X线侧位片C2-C3、C3-C4、C4-C5、C5-C6、C6-C7椎间隙高度测量值。结果颈痛组C2-C3、C3-C4、C4-C5椎间隙高度测量值较对照组减小(P<0.05),颈痛组C5-C6、C6-C7椎间隙高度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颈痛患者C2-C3、C3-C4、C4-C5椎间隙高度较健康青少年减小,其成因可能与颈椎周边肌力下降导致椎间盘负荷异常增加和颈椎曲度变直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角度牵引结合透视下正骨手法治疗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动态角度牵引治疗2周后,透视下采用旋提推顶手法整复,治疗前后均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治疗前后的颈椎曲度并测量弓弦值。结果:治疗前NDI评分比治疗后减少了2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Borden值比治疗后Borden值增加了5.2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治愈81例(68.1%),显效22例(18.5%),有效10例(8.4%),无效6例(5.0%),总有效率95.0%.结论:颈椎动态角度牵引结合透视下正骨手法治疗能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韦氏颈椎手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131例.治疗组采用韦氏颈椎手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Boeden测量法、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颈椎病疗效标准评定并比较2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①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7±2.32) mm,(3.15±2.14) mm,t=-1.194,P=0.234];治疗结束后3个月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改善[(7.79±3.74)mm,(5.98 ±3.56)mm],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12±2.34)mm,(2.83±1.18)mm,t=5.221,P=0.000].②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7±12.25)分,(38.36±8.79)分,t=0.311,P=0.756];治疗结束后3个月2组患者的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均降低[(17.65±5.94)分,(20.50±8.79)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1.12±10.64)分,(17.86±8.93)分,t=2.310,P=0.022].③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81例,有效15例,未愈5例;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85例,有效17例,未愈17例.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9,P=0.000).结论:采用韦氏颈椎手法配合中药烫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功能,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中药烫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5~60岁,中位数47.5岁。病程2~49周,中位数14.5周。治疗组采用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整脊推拿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分方法及Bobor’s法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疗效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结果: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47例,好转13例;对照组治愈31例,好转29例;治疗组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U=3.050,P=0.002)。②疗效评分。治疗前治疗组疗效评分(13.93±2.14)分,对照组疗效评分(14.07±2.19)分;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评分(28.44±1.52)分,对照组疗效评分(24.34±2.20)分;治疗前2组患者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4,P=0.723);治疗后2组患者的疗效评分均增加(t=42.819,P=0.000;t=25.627,P=0.000),治疗组增加更明显(t=15.898,P=0.000)。③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前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2.72±1.60)mm,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2.64±1.34)mm;治疗后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4.30±1.23)mm,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3.55±1.82)mm;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7,P=0.767);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改善(t=6.064,P=0.000;t=3.119,P=0.002),治疗组改善更明显(t=15.041,P=0.000)。结论:整脊推拿配合导引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宋仲涛  谭曾德  王军 《吉林中医药》2020,40(8):1099-1102
目的探讨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坐位直线牵引配合中频电治疗,观察组采用卧位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0天。治疗前后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椎曲度(Borden氏测量法),测定NDI指数及VAS评分,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水平,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颈椎曲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NDI指数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清hs-CRP水平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和观察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能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NDI指数及VAS评分,其作用机制与重建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机体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对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的影响并判断其临床价值。方法:138名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患者(因失随访入组实际131人)按随机量表法(分段随机化)分为3组,电针深刺组(A组)53人、普通电针组(B组)46人、物理治疗组(C组)32人。A组接受C3~C6棘突水平夹脊穴深刺电针治疗,针尖触及骨质;B组接受C3~C6棘突水平夹脊穴电针治疗,但针尖不触及骨质;C组接受颈部中频电疗、超短波照射等物理治疗。3组疗程均为10天。3组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半年接受X线检查,并经椎体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曲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 3组治疗前测量值分别为(6.9±1.9)mm、(7.3±2.1)mm、(6.9±1.7)mm;A、B、C 3组治疗后半年测量值分别为(14.1±2.6)mm、(10.1±1.5)mm、(9.7±1.9)mm。A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恢复水平与B组、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治疗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疗效较好,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优于普通电针法及物理治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膝关节面夹角与其步态的关系。方法:2015年1-12月收集72例KOA患者。男30例,女42例;年龄45~80岁,中位数56.5岁;左膝32例,右膝40例;病程2~2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拍摄其患侧膝关节正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定膝关节面夹角(股骨内、外侧髁最低点连线与胫骨平台内外侧关节面最低点连线的夹角);以步态测试系统测定患者的步速、步长、步角、支撑期时间、支撑期百分数等步态指标。对膝关节面夹角与各步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膝关节面夹角为3.61°±1.57°,步速为(60.86±14.16)cm·s-1,步长为(50.28±7.66)cm,步角为15.99°±4.17°,支撑期时间为(0.84±0.10)s,支撑期百分数为(63.57±1.8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面夹角与步速、步长呈负相关(r=-0.704,P=0.000;r=-0.720,P=0.000),与步角、支撑期时间、支撑期百分数呈正相关(r=0.745,P=0.000;r=0.734,P=0.000;r=0.542,P=0.000)。结论:KOA患者膝关节面夹角与其步态密切相关,对其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受试者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之颈痛患者,首先通过定期调整姿势,促使养成良好姿势习惯,维持正确的头颈部姿势。其次使用改良式麦肯基疗法治疗。三个月后复查评估VAS评分(静息/活动):0分/2分。颈椎X线片Borden式法测量颈椎曲度:5mm。本研究显示改良式麦肯基疗法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进而改善患者症状,病患依从性高,可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效果。在阅读颈椎X光片的基础上,还可以精确定位颈椎反弓最明显的节段,进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卧位整复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以卧位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以间歇牵引方法治疗。采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疼痛程度,观察疗效。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7.15±3.83)mm、(5.55±3.88)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卧位整复手法可有效改善或重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_2~C_7 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_1S)、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_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_1S值组(T_1S≥23.0°,n=29)与较小的T_1S值组(T_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_(3~7)50例,C_(3~6)9例,手术时间(136.69±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_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_2~C_7 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_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_1S23.0°与B组(T_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_2~C_7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_2~C_7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_1S与C_2~C_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_2~C_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_1S值(T_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后纵韧带退变(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degeneration,CPLLD)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CSM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从患者的病例资料中提取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术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评分、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有效椎管矢状径(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diameter of sagittal canal and vertebral body ratio,DSR)及合并CPLLD和颈脊髓内信号改变情况。结果:①临床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28例CSM患者,其中53例合并CPLLD(CPLLD组),其余75例未合并CPLLD(无CPLLD组)。合并颈脊髓内信号改变者49例,其中CPLLD组29例、无CPLLD组20例,CPLLD组颈脊髓内信号改变发生率高于无CPLLD组(χ~2=13.866,P=0.000)。合并CPLLD的CSM患者中51~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55个节段CPLLD呈中央型、47个节段呈偏侧型,好发部位为C_4~C_6节段。术前CPLLD组患者的NDI高于无CPLLD组[(46.57±8.20)%,(36.60±7.01)%,t=1.783,P=0.000],JOA颈椎病评分低于无CPLLD组[(9.97±1.41)分,(12.60±1.25)分,t=-3.247,P=0.000];2组患者术前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2.12)分,(5.44±2.03)分,t=0.693,P=0.075]。②影像数据分析结果。CPLLD组术前颈椎SAC和DSR均小于无CPLLD组[(4.17±1.30)mm,(5.32±1.34)mm,t=-1.327,P=0.000;0.70±0.21,0.82±0.23,t=-3.733,P=0.000]。CPLLD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的术前颈椎SAC和D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1±1.32)mm,(4.12±1.30)mm,t=0.149,P=0.795;0.67±0.15,0.75±0.19,t=0.328,P=0.602];无CPLLD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的术前颈椎SAC和D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6±1.30)mm,(5.27±1.39)mm,t=0.187,P=0.753;0.81±0.22,0.83±0.23,t=0.739,P=0.072]。③临床数据和影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CPLLD和颈脊髓内信号改变呈正相关(r_s=0.317,P=0.000); SAC、DSR均与JOA颈椎病评分呈正相关(r=0.321,P=0.000;r=0.795,P=0.000),均与NDI呈负相关(r=-0.309,P=0.000;r=-0.432,P=0.000)。结论:CSM患者常合并CPLLD,其中以51~60岁者多见,好发于C_4~C_6节段;合并CPLLD的CSM患者更容易发生颈脊髓变性、DSR和SAC更小、患者生活质量更差,建议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予改良PNF技术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5次)。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压痛积分、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 EMG)等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压痛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Borden值、表面肌电信号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压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Borden值、表面肌电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NF技术配合龙氏正骨手法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并且优于单纯使用龙氏正骨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