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失衡椎评估结合旋顶手法恢复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及缓解临床症状的有效性.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伴颈椎曲度异常的患者61例,采用随机对照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旋顶手法)32例和对照组(旋提手法)29例,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内拍摄颈椎X线片,评估颈椎曲度分型的变化,采用NRS评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颈椎生理曲度在青少年颈椎病的复发阶段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9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整脊疗法组)和对照组(理筋手法组),疗程20 d,治疗后1、2、3个月后进行随访,以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为观察指标,观察每组各阶段治疗前后和组间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有效病例纳入复发评价,经统计学分析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与NPQ呈较强相关性。[结论]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能是导致青少年颈椎病反复发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5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可纠正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 相似文献
5.
颈椎曲度是人体脊柱生理弯曲之一,颈曲的测量通常用于观察颈段脊柱曲度的改变,研究颈曲改变对于颈段脊柱疾患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1)
目的调查内蒙古医科大学(后文简称内医大)在校大学生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数量和便秘程度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获得内医大在校大学生对药物干预手段尤其是中药通便脐贴的应用情况。方法向内医大在校大学生发放350份匿名电子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医大在校大学生中有近40%的大学生存在功能性便秘的症状特征,导致其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主要为生活和学业上的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家族遗传这三大因素。在患有功能性便秘的大学生中有近80%的患者不做任何干预或找不到合适的干预方式,其中愿意使用中药通便脐贴来干预便秘的患者占75%。结论内医大在校大学生功能性便秘情况严峻,针对这一现象,以中国传统中医药精华为依托,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干预手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青少年颈痛患者颈椎椎间隙高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成因。方法选取59例青少年颈痛患者为颈痛组,招募健康青少年17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颈椎侧位X线摄片。分别比较2组颈椎X线侧位片C2-C3、C3-C4、C4-C5、C5-C6、C6-C7椎间隙高度测量值。结果颈痛组C2-C3、C3-C4、C4-C5椎间隙高度测量值较对照组减小(P<0.05),颈痛组C5-C6、C6-C7椎间隙高度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颈痛患者C2-C3、C3-C4、C4-C5椎间隙高度较健康青少年减小,其成因可能与颈椎周边肌力下降导致椎间盘负荷异常增加和颈椎曲度变直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
[目的]观察整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对42例颈曲改变颈椎病门诊患者采用整治手法(舒筋理筋:患者取坐位,采用捋按、拿按理筋,拿捏颈肌,揉滚按摩手法,使颈肩部肌肉放松,同时测摸痛点和病变部位;端提牵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旁侧,左手掌放于患者下颌部,另一手虎口放于枕后下方,两手相对用力,保持头部屈曲约20°,并稳准向上用力端提约1min,可反复2~3次;坐位前推:根据X片提示,结合手部触诊情况,医者站于患者后方,左肘关节外侧勾托患者头部,胸前紧贴患者头后部,右手拇指按压在患椎棘突上,左肘关节将头平稳用力上提牵引,在此过程中将头后仰上提,右手拇指将患椎节段向前或偏移的侧方推顶,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手法完成。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颈椎曲度、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36例(85.7%)。Ⅱ型改善程度最高,颈曲改善率94%,Ⅳ型改善程度最低,改善率50%。[结论]整治手法在改善颈椎内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颈曲重建在颈椎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椎X线检查的1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组)和同期在医院进行颈椎X线检查的61例健康体检者(非颈椎病组)进行研究。采用Borden法在拍摄的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线深度(cervical curve depth, CCD),比较2组受试者的CCD和颈椎曲度异常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评价CCD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组的CCD小于非颈椎病组[(3.14±5.51)mm,(8.87±2.43)mm,t=-7.715,P=0.000];脊髓型颈椎病组颈椎曲度正常12例、异常102例,非颈椎病组颈椎曲度正常56例、异常5例,脊髓型颈椎病组的颈椎曲度异常率高于非颈椎病组(χ2=110.488,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依据CCD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90.2%、约登指数为74.4%、曲线下面积为0.876、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颈椎曲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曲度的变化及其意义Ralphetal颈部肌肉痉挛或初带紊乱可导致颈椎前凸弧度减小、前凸消失甚至后凸或成角。颈曲上这些改变可在颈部无创伤病史或在与颈椎有关疾病的患者中观察到。作者回顾有关颈曲变化的文献报导,对其可能导致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OPLL是否会影响颈椎曲度的改变。方法:用C2和C7椎体后切线夹角测量法,对我院117例OPLL患者与120例非OPLL患者进行颈椎曲度的测量,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OPLL组患者颈椎曲度(-17°±1.4°)~(34°±2.4°),平均:(8.8±1.8)°;对照组患者颈椎曲度(-18±1.3)°~(44±1.8)°,平均:(10.8±1.5)°,P>0.005。结论:颈椎病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与颈椎曲度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18.
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采用Borden氏法测量法探讨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规律 ,采用Borden氏测量法在 15 4例颈椎侧位X线片上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情况。显示 15 4例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曲度弧顶点位置分布的频数以C4中最多 (4 6 .1% ) ,C5中次之(18.2 % ) ,C6上最少 (仅 0 .6 % ) ;对不同弧顶点颈椎曲度值方差分析结果 :P >0 .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主要分布C4中点和C5中点 ,且不同弧顶点的颈椎曲度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项韧带钙化与颈椎曲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颈椎病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有无项韧带钙化分为2组,测量项韧带钙化的程度,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丢失评分、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伴随症状之间的差异;根据C2~C7 Cobb角将颈椎曲度分为前凸型、直型和后凸型3种。分析项韧带钙化及程度与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项韧带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90例颈椎病患者中,项韧带钙化发生率为61.38%,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1.62倍,共229个颈椎节段发生了项韧带钙化,依次为C5/6(39.3%)、C4/5(38.0%)、C3/4(15.3%)、C6/7(5.7%)和C2/3(1.7%)。项韧带钙化组患者的年龄、C2~C7 Cobb角、Jackson应力曲线、椎间隙高度丢失评分与无项韧带钙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灸临床杂志》2015,(11)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对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的影响并判断其临床价值。方法:138名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患者(因失随访入组实际131人)按随机量表法(分段随机化)分为3组,电针深刺组(A组)53人、普通电针组(B组)46人、物理治疗组(C组)32人。A组接受C3~C6棘突水平夹脊穴深刺电针治疗,针尖触及骨质;B组接受C3~C6棘突水平夹脊穴电针治疗,但针尖不触及骨质;C组接受颈部中频电疗、超短波照射等物理治疗。3组疗程均为10天。3组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半年接受X线检查,并经椎体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曲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 3组治疗前测量值分别为(6.9±1.9)mm、(7.3±2.1)mm、(6.9±1.7)mm;A、B、C 3组治疗后半年测量值分别为(14.1±2.6)mm、(10.1±1.5)mm、(9.7±1.9)mm。A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恢复水平与B组、C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深刺颈夹脊穴疗法治疗单纯性颈椎曲度异常疗效较好,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优于普通电针法及物理治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