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56~78岁,中位数64岁;股骨头坏死22例,股骨颈骨折2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发育性髋脱位4例。左侧23例,右侧31例,双侧6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第7天在髋关节X线片上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8.75±24.76)min,术中出血量(235.65±25.60)m L。术后第7天,髋臼假体前倾角(15.73±6.22)°、外展角(41.12±7.04)°。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0.12±3.78)分,术后6个月(87.23±4.89)分。均无感染、局部血肿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假体可植入安全位置,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筋骨并重理论DAA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且通过DAA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成功的2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中与术后髋臼假体角度,记录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月。手术时间(65.40±9.70) min,术中出血量(239.36±21.58)mL,手术切口长度(8.45±1.26)cm,术后首次下地时间(13.81±2.47)h。术中前倾角(22.34±2.46)°,外展角(43.81±3.94)°;术后前倾角(23.12±2.65)°,外展角(44.42±4.71)°。2组术中、术后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月,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21例(77.8%),较好6例(22.2%)。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肢体短缩、畸形等并发症,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行走能力良好。结论:基于筋骨并重理论采用DAA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优良,并发症少,具有臼杯假体置入精准、术后康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6月-2015年01月阳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100例,均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入路,实验组行改良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65.23±10.32)min,切口长度为(9.22±1.23)cm,失血量为(275.62±41.21)m L,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为(2.63±1.23)d,术后Harris评分为(90.23±3.21)分,并发症发生率为6.0%,以上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采用微创DAA行THA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74岁,中位数56岁。左髋16例,右髋14例。股骨头坏死12例,其中激素性7例、酒精性4例、缺血性1例;股骨颈骨折10例,其中GardenⅢ型7例、Ⅳ型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其中CroweⅠ型1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所有患者均初次采用THA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为1~5年,中位数2.6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随访观察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5 h,中位数1.2 h。术中出血量240~550 m L,中位数32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中位数7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下沉、双下肢不等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为患侧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5~6个月逐渐恢复;2例阔筋膜张肌损伤,不影响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1例、良8例、可1例。结论:采用微创DAA行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采用DAA行微创THA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身体质量指数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4例,其中激素性8例、酒精性5例、特发性1例;股骨颈骨折11例,GardenⅢ型7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CroweⅠ型1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为1~5年,中位数2.4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24±0.61)cm,手术时间(67.39±10.71)min,术中出血量(255.30±20.22)mL。术后2 d,红细胞沉降率(55.33±7.23)mm·h-1,C反应蛋白(36.51±3.66)mg·L-1。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2.18±14.53)g·L-1。住院时间(9.22±1.01)d。末次随访时臼杯前倾角20.15°±5.32°、外展角38.21°±4.28°。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为患侧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恢复;2例阔筋膜张肌损伤,不影响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3例、良9例、可1例。结论:DAA微创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9~53岁,中位数48.5岁;左侧8例,右侧4例。Judet-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后柱骨折1例、后壁骨折3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5例、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4例、中心型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Ⅱ型9例、Ⅲ型3例。接受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0例。并发肢体不等长5例,患肢短缩1~4 cm。并发创伤性关节炎9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创伤性关节炎2例。术中观察髋臼骨缺损分型、原内植物位置与3D模型的一致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术中所见髋臼骨缺损分型、原内植物位置与3D模型完全一致,手术时间(162±11)min,失血量(550.0±26.5)m L。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中位数16.5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刻X线片对比,髋臼假体位置无改变,髋臼外展角45.5°±6.3°、前倾角18.0°±4.8°。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髋功能,术前(35.6±5.6)分,末次随访时(84.6±6.5)分。术后并发髋臼周围异位骨化2例,均为BrookerⅠ级,未行特殊处理。均无感染、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可对损伤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直接前方入路(DAA)手术支架应用于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安全性,探讨DAA手术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2例(22髋)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应用DAA手术支架辅助下行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术中透视均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线,无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手术时间64~73 min,平均68.5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254 mL,术后引流量平均为86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9 d;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平均为16 h;前倾角平均为21.9°,外展角平均为43.2°;所有患者假体柄无内外翻成角。术后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末次随访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6~94分。结论:DAA手术支架应用于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安全可靠,方便手术操作,可降低医源性损伤,首次下地时间提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快地恢复。DAA手术支架辅助下行直接前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左侧5例,右侧7例;年龄41~59岁,中位数49岁;骨折Garden分型均为Ⅳ型。均先行牵引闭合复位,经连续3次整复骨折不能达到理想复位,改行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 d摄股骨颈正、侧位X线片,根据Garden指数评估股骨颈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患髋功能;并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14个月。骨折解剖复位11例、可接受复位1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24周,中位数19周。术后2年并发股骨头坏死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末次随访时,本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9.70±3.92)分,优10例、良l例、差1例。结论: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骨折复位满意、愈合好,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改良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男35例,女3例;年龄24~55岁,中位数39岁;单侧35例,双侧3例。X线检查示股骨头有囊性变或轻度塌陷,塌陷深度为1~4 mm;MRI检查示股骨头坏死范围为30%~40%。国际骨循环研究会分期,ⅡB期4髋、ⅡC期9髋、ⅢA期21髋、ⅢB期7髋。病程6~24个月,中位数10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年,中位数6年;患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改善。屈髋,术前65.2°±7.6°,术后121.7°±11.6°;内收加外展,术前32.3°±4.7°,术后68.9°±8.4°;内旋加外旋,术前21.0°±6.4°,术后71.3°±7.4°。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3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术后并发异位骨化6例,未行特殊处理;并发轻度臀中肌步态1例,经功能锻炼后步态接近正常;并发患肢短缩2例,短缩〈1 cm,未行特殊处理;并发股骨颈狭窄1例,狭窄率〈10%,未行特殊处理;均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假体固定牢固,可有效改善患髋关节活动度,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术前病情评估、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疼痛护理,术后一般护理、疼痛护理、康复锻炼,规范护理接受DAA微创THA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左髋22例,右髋1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6例,其中激素性9例、酒精性6例、缺血性1例;股骨颈骨折10例,GardenⅢ型6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CroweⅠ型2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8例。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中位数3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及肺栓塞。1例发生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5个月恢复;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76±3.759)分。结论:对接受DAA微创THA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例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均予于仰卧位下采取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予以随访研究,记录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肢体长度、并发症。结果:1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为1.5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36~78)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9(78~95)分,术后无疼痛。术后无明显肢体短缩,无术后感染、脱位、松动。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充分保护臀中肌,提供足够手术视野及空间,准确置入假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规律抗结核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规律抗结核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51~69岁,中位数57岁。所有患者均无窦道形成。按照Babhulkar和Pande髋关节结核分期,Ⅲ期4例、Ⅳ期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7~13个月,中位数11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炎性指标改善、髋关节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结核,Gene Xpert法检测结核杆菌均为阳性。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愈合时间14~16 d,中位数15 d。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血沉分别为(61.66±28.19)mm·h~(-1)、(39.83±12.78)mm·h~(-1)、(7.83±4.26)mm·h~(-1),C反应蛋白分别为(98.03±67.40)mg·L~(-1)、(50.81±25.47)mg·L~(-1)、(2.66±1.83)mg·L~(-1),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30.67±3.55)分、(71.66±3.55)分、(86.67±4.67)分。均无窦道形成、结核复发、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规律抗结核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可有效减轻髋关节炎症,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acation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18例DDH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35~72岁,中位数57岁;左侧8例,右侧10例;CroweⅡ型12例,CroweⅢ型6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6.00±7.49)分。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技术重建髋臼。随访观察截骨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28个月。1例术中发生髋臼内壁骨折,随访时骨折愈合良好,对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假体位置正常。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8.00±5.75)分。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时采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技术重建髋臼,关节稳定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2例(109髋)ARCOⅥ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以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Harri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术前(P〈0.05).另外,患者术后未发生肢体短缩、畸形、感染、肺栓塞、下肢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均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能够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MF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对25例患者26髋行SMF短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25例均选用SMF假体,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1.6±1.5)分,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1±2.3)分。患者均未见伤口感染、术后脱位、下肢肢体不等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量268~430mL,平均312mL。结论:应用SMF短柄髋关节系统进行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良好选择,中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科脱位入路技术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髋臼后壁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12例,采用外科脱位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2~4个月后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7个月。依据Fhompson-Epstein评分评价疗效,优7例、良3例、可1例、差l例。术后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经口服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及养血止痛丸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无感染、异位骨化、髋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外科脱位入路技术治疗髋臼后壁合并股骨头骨折,能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使患者早期恢复患肢髋关节功能活动,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减压植骨多孔钽棒植入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采用微创减压植骨多孔钽棒植入术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21~52岁,中位数38岁;单侧27例,双侧2例;病程6~15个月,中位数10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随访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55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 L。29例(31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中位数47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6髋、良9髋、可11髋、差5髋。均无感染、钽棒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减压植骨多孔钽棒植入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柄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假体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长柄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假体对曾经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例患者行翻修手术,男7例、女9例。年龄47~86岁,中位数61岁。均为初次行翻修术的患者。左侧9例,右侧7例。髋关节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12例,其中单纯股骨侧假体松动5例、股骨侧合并髋臼侧假体松动4例、单纯髋臼侧假体松动3例;股骨侧假体无菌性松动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股骨侧骨缺损程度按照Paprosky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Ⅱ型4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至本次翻修手术间隔时间为3.5~19年,中位数9.6年。随访观察股骨假体稳定性、髋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双下肢不等长距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中位数2.5年。股骨假体稳定性良好,获得骨长入固定14例、稳定的纤维固定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及感染。1例术中股骨干骨折,采用钢板及螺钉固定,并延期负重活动。2例股骨假体下沉5 mm,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翻修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增高[(43.1±8.2)分,(85.2±11.8)分,t=9.909,P=0.000]。翻修术后5个月,髋关节屈曲、伸直、外展及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45.0°±10.9°),(102.6°±18.2°),t=8.612,P=0.000;(-6.9°±2.0°),(2.9°±1.2°),t=13.622,P=0.000;(14.8°±3.7°),(33.2°±5.3°),t=8.854,P=0.000;(13.1°±4.0°),(28.2°±6.4°),t=6.781,P=0.000],双下肢不等长距离短于术前[(2.1±0.4)cm,(0.9±0.3)cm,t=7.348,P=0.000]。结论:采用长柄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假体稳定性高、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瘫痪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操作要点。方法: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对9例脑卒中或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进行了瘫痪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7例为股骨颈骨折(GardenⅢ型或Ⅳ型),其中1例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例为脑卒中后遗症,骨折前髋关节外展肌肌力均下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骨盆发育畸形。2例为继发性髋骨关节炎,均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骨盆发育畸形,站立时向瘫痪侧倾斜,髋关节外展肌肌力下降。均选用生物型假体,髋臼假体外展角采用术前设计角度、前倾角采用正常角度,股骨假体前倾角选择正常角度。通过采用加长颈股骨假体来调整髋关节外展肌力臂,必要时通过阔筋膜张肌移位来加强髋关节外展力,注意避免患侧肢体延长过度。假体安装完成后,缝合后关节囊并重建短外旋肌结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50 min,中位数101 min;术中出血200~600 mL,中位数300 mL。7例患者选用加长颈股骨假体,2例行阔筋膜张肌移位,4例行内收肌部分离断。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假体松动或脱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例继发性髋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63.6±10.1)分、(80.3±7.3)分、(89.0±4.6)分、(92.3±3.5)分;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55.56±10.07)分、(32.3±9.11)分、(48.33±5.32)分、(53.88±2.76)分。3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骨盆畸形患者术后6周髋臼假体冠状面外展角为31.70°±7.64°,其余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术后6周髋臼假体冠状面外展角为35.00°±1.32°。2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继发髋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即刻Thomas征阴性,腰部不适分别持续12 d和22 d,6周后穿矫形鞋行走时Trendelenburg步态明显改善。术后半年,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步态均无改善,1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Trendelenburg步态明显改善。结论:对脑卒中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瘫痪侧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通过合理安放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外展肌功能及软组织平衡,可以获得一个早期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一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改良前外侧入路一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23例:男10例,女13例。观察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3年,平均17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0d(7~20d),手术时间平均73min(60~10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350~800mL),输血量平均2U(1~6U),术后平均下地时间为3d(2~6d),出现深静脉栓塞1例,保守治疗后出院,未出现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9分(82~93分)。结论: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一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在术前合理评估选择病人情况下,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