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1)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艾灸治疗。使用Ashworth评估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利用Barthel评估其生活能力。结果实验组的Ashworth和Barthel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能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症状,配合有效的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并力图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具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则相对增高,其中痉挛性偏瘫是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寻找有效地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中风病有关针灸与康复训练方面的治疗方式,综合性评述了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终点结局提供思路和技能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7)
目的观察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入组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恢刺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比较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针刺拮抗肌组和针刺主动肌组,每组48例。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针刺拮抗肌组痉挛程度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83%和95.83%,均显著高于针刺主动肌组的29.17%和75.00%,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拮抗肌组运动功能改善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3.75%和87.50%,均明显优于针刺主动肌组的25.00%和68.75%,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拮抗肌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89.58%,均显著高于针刺主动肌组的47.92%和66.6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其拮抗肌针刺疗法对于患者痉挛程度的缓解,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优于主动肌针刺疗法,适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3)
综述中医学对中风后便秘的认识及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后便秘的认识及治疗进行分析,提示中风后便秘严重影响病人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7.
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拮抗肌组与针刺主动肌组,应用Ashworth、CSI及ADL量表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针刺拮抗肌组能够明显降低病人的痉挛程度与临床痉挛指数,能够提高病人的ADL,而针刺主动肌组只能提高病人的ADL,没有降低病人的痉挛程度与临床痉挛指数。结论针刺拮抗肌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8)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巨刺结合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选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尺泽等;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临床选穴符合中风后痉挛的病因病机特点。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这些穴位可分为重点穴和选配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规律可循,根据文献分析所发现的组方规律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符,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由于拮抗肌及牵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受到抑制,阻碍运动恢复及获得正常运动范围,使精确的技能运动及协调性运动难以恢复。肌张力增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疲劳是脑卒中后常见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其发病机理尚不确切,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有很大的优势。就中风后疲劳的评估、治疗等方面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13.
肉毒毒素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文章主要综述了肉毒毒素治疗偏瘫后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的适应证、禁忌证、注射程序。临床疗效评定及疗效影响因素等问题,充分肯定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局限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肉毒毒素治疗偏瘫后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肉毒毒素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文章主要综述了肉毒素毒素治疗偏瘫后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的适应证,禁忌证,注射程序,临床疗效评定及疗效影响因素等问题,充分肯定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局限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从左右辨证入手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左瘫汤及右瘫汤,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共103例,并随机设立传统辨证施治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24例)和针刺组(16例),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分别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和针刺对照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有效率为91.67%,疗效优于对照组的68.75% (P<0.05).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均有所下降,治疗组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后CSI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SI评分亦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新世界》2018,(24)
目的评价对中风后偏瘫糖尿病患者行康复锻炼与中医特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糖尿病住院患者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行常规西医护理和康复锻练,观察组(42例)行康复锻练及中医特色护理。分别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barthel指数(BI)评估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护理后的康复情况以及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FMA、BI、BBS、手指功能和上下肢功能评分以及FBG和2 hPBG水平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肢体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指功能、上下肢功能及肢体平衡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FBG和2 hPBG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常规西医护理,康复锻练结合中医特色护理能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采纳。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最早发生在中风2周以后,多于2个月~3个月出现[1],其发生率约5%~84%[2],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盂肱关节半脱位,肩胛骨粘连,肩手关节痉挛甚至肌肉萎缩,其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恢复并且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难以估计的负担.因此,怎样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中风后肩痛引起了医界的重视,其中针灸疗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研究及报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8)
中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属中医拘挛痉证筋痹等范畴。郝学君老师认为中风痉挛性瘫痪属阴跷、阳跷为病,病机总属阴阳失调,病位在脑和经筋。在近病灶治疗思想的指导下,治疗时选取头针运动区和舞蹈震颤控制区,同时结合体针,并对痉挛肌群采用多针排刺泻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预防中风——一级预防。20年来,在美国中风发生率有所下降,这和下列诸因素有关: 1.对高血压病的进一步控制;2.由于改变饮食和运动方式,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3.减少吸烟;4.对颈内动脉系统硬化的诊治提高。预防并发症——二级预防康复方面的努力多数是防止下列可预防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