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效果。[方法]收集心内科接收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服用单一抗凝药物,分为华法林组(40例)、利伐沙班组(40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0例),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期间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比华法林具有更优的抗凝效果,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与利伐沙班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获益与风险进行对照研究。方法纳入55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达比加群酯组27例(达比加群酯110 mg~2/d口服);利伐沙班组28例(利伐沙班10 mg 1/d口服)。检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12个月时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治疗前后患者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完成治疗12个月时D-二聚体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B型脑钠肽(BNP)、肝肾功能等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所有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治疗前、后未发现对其心率、心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两组患者12个月时均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两种药物在血栓栓塞事件、大出血事件及卒中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无差异,获益与风险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研究1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研究2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3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情况,同时观察3组病人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3组病人应用抗凝药物后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血糖、肌酐、尿素氮、转氨酶、三酰甘油及总胆红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研究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稍优于研究3组(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优于研究3组(P0.05);3组病人的消化不良、失眠、呼吸困难、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皮疹发生率低于研究3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而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后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治疗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沙伐班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房颤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采用利伐沙班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种药物在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中的血栓栓塞事件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82%,对照组为3.6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的2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采用利伐沙班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与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关系。方法入选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服药依从性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10 mg/d,32例)及阿司匹林治疗组(75 mg/d,20例),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随访1年,评估两组患者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分别评估基线、随访6个月及1年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的状态。结果随访1年后利伐沙班组2例患者发生出血,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阿司匹林组1例患者发生出血,2例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两组出血(P=0.851)及血栓事件(P=0.068)发生风险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后与治疗前比较利伐沙班组患者MMSE、Mo CA、ADL评分及阿司匹林组患者Mo C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1年后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利伐沙班组患者MMSE、Mo CA、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不但可以预防血栓栓塞发生,还可以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LA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6年10月至2020年9于邵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行介入治疗或电复律的非瓣膜性房颤患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提示LAAT并接受NOACs治疗的27例患者,根据药物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达比加群150 mg,2/d;利伐沙班20 mg,1/d)和低剂量组(达比加群110 mg,2/d;利伐沙班15 mg,1/d),低剂量NOACs使用人群包括高龄(年龄≥75岁)、低体重(<50 kg)及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 ml/min),至少治疗3周。治疗后1月、2月及3月复查TEE,比较LAAT消退情况,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入选27例患者,其中标准剂量组15例(利伐沙班8例,达比加群7例),低剂量组12例(利伐沙班9例,达比加群3例)治疗3月后,标准剂量组13例(86.7%)LAAT完全消退,1例较前缩小,1例无变化;低剂量组9例LAAT完全消退(75%),2例较前缩小,1例无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利伐沙班和华法林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03至2014-03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静脉血栓高危患者90例,平均年龄(82.4±5.5)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44例,男34例,女10例,给予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华法林组46例,男38例,女8例,给予口服华法林,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稳定在1.6~2.5。所有入选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随访观察12个月,监测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终点事件及肝肾功能。试验中主要疗效终点是全因死亡,再发或新发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包括大出血或有临床意义的出血,肝肾功能严重恶化。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研究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华法林组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2.02±0.46、1.98±0.54、2.03±0.56和2.04±0.46。随访观察期间,两组间疗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2个月时发生严重血栓事件7例,多于利伐沙班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在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观察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伐沙班口服是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每日10 mg利伐沙班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安全有效剂量,利伐沙班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治疗更简便、依从性更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在超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治疗中的常用剂量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50例超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非瓣膜房颤患者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高低确定初始口服利伐沙班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0 mg/d, 78例)与中剂量组(15 mg/d, 72例),治疗前后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随访1年内的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连续监测1年,2组患者各有5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12个月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再发急性脑梗死或严重出血,出现轻微出血患者经调整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 超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10 m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163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病人,随机分成4组,A组(40例)给予利伐沙班20 mg/d口服,B组(42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和氢氯吡格雷75 mg/d口服,C组(40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口服,D组(41例)给予华法林口服。录入所有病人临床资料,在病人出院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门诊或住院随访,记录各组病人全身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 4组病人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D组(P0.05);B组和C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D组(P0.05)。在体重低于50 kg的病人中,B组和C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A组和D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10 mg/d联合氢氯吡格雷片或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病人,可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情况发生,同时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的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有血栓形成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0例,按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20例和华法林组20例,利伐沙班组患者应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华法林组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房血栓溶解率、血栓栓塞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附壁血栓溶解率85.0%,华法林组附壁血栓溶解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血栓栓塞率5%,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率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率5.0%,华法林组出血率10.0%,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房颤伴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中溶解左心房血栓的疗效方面与华法林一致,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两者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60岁口服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80岁高龄组(n=104)和<80岁低龄组(n=56).随访患者出血等并发症临床情况.结果 1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血小板微粒(PM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N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16例高龄NVA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利伐沙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华法林),两组均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低剂量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成低剂量利伐沙班组(33例)及华法林组(33例)。低剂量利伐沙班组给予10 mg/d利伐沙班;华法林组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1.25~2.50 mg/d,根据监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目标INR为2.0~3.0。观察治疗1、3、6、9个月后2组Hb、RBC、PLT、凝血酶原时间(PT),并比较2组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评价被动就诊率。结果 2组病人时间主效应和治疗方法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和方法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低剂量利伐沙班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0,华法林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的被动就诊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选择口服抗凝药时,低剂量利伐沙班具有和华法林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接受抗凝治疗的136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作为L组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另60例作为D组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三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凝血、血常规指标改善、出血及不良事件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 用药三个月后两组的血小板与用药前相比提升显著(P<0.05);用药后L组的红细胞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L组与D组各指标检测情况无明显差异。L组用药期间出血总发生率34.21%,明显高于D组率11.67%(P<0.01);L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2.37%,与D组21.67%比较无统计差异。结论 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两种抗凝药物对非瓣膜性AF的疗效理想,但达比加群酯的安全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中国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预防卒中的合适剂量,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伐沙班A组及利伐沙班B组.A组采用国际推荐剂量的利伐沙班(15 mg),B组采用低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利伐沙班常用剂量、影响因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80岁以上于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并应用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门诊或电话随访临床结局。依据患者初始用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0~10 mg/d)14例(12.17%),中剂量组(=10 mg/d)85例(73.91%)和高剂量组(10~20 mg/d)16例(13.91%),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随着利伐沙班剂量增加,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3组患者在全因死亡和小出血事件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剂量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最低;进一步组间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P=0.029)。3组脑卒中、外周栓塞、心肌梗死和大出血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利伐沙班的常用剂量为10 mg/d;影响其应用剂量的因素为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10 mg/d可能是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最佳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比,预防左心耳封堵器相关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AL后207例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104)和华法林组(n=103),术后抗凝45 d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术后45 d、6个月食道心脏超声监测,观察左心耳封堵器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随访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相比,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利伐沙班组为2例,华法林组为2例,系统性栓塞华法林组1例,利伐沙班组为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出血、颅内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LAAC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酶促反应中特定凝血因子的途径预防和治疗血栓,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杜沙班等),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肺栓塞和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等。达比加群可产生有效、可预测、稳定的抗凝效果,且较少与药物食物发生相互作用,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及剂量调整,临床应用更加方便。随着依达赛珠单抗的获批,达比加群成为第一种拥有特异性逆转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标志着抗凝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将达比加群酯的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逆转剂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方案利伐沙班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高龄血栓栓塞患者198例,根据抗凝策略不同分为3组,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组(小剂量组)35例,给予利伐沙班2.5~7.5mg;常规剂量利伐沙班组(常规组)138例,给予利伐沙班10~20mg;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25例,给予利伐沙班10mg+氯吡格雷75mg。收集3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年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小剂量组年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43±5.02)岁vs(86.80±5.52)岁,P=0.000)]。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3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应用10mg以内小剂量利伐沙班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效果是确切的,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不仅疗效确切,同时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