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面临的职业风险之一,是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威胁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医疗护理质量~*([1-2])。职业暴露中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病毒~([3])。为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有效预防医务工作中发生的职业暴露,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感染,笔者对89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有可能因锐器伤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暴露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随访检测、风险评价等,为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提供科学判断和依据。加强自身防护和暴露后采取预防措施,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产科医护人员在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孕产妇助产过程中的职业暴露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25名进行监测与随访,分析暴露源病种、暴露类型、暴露发生场合。结果:2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种以乙型肝炎占首位,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暴露发生场合主要为手术时。结论:提高医护人员整体防护能力,重视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牢固掌握职业暴露的正确处理方法,准确监测,加强医院防护基础建设,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防护流程,是避免产科医护人员在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孕产妇诊疗助产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情况,以降低暴露风险.方法:对546名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锐器刺伤、暴露类型、防护用品使用等问卷调查.结果:各岗位人员均存在职业暴露风险,尤以护士暴露几率最高.职业暴露以皮肤受伤暴露占81.1%.部分人员能采取手套、口罩、眼罩等自我防护措施.结论:基层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有较高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比例,应加强各项预防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置情况,为制定应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2013年38例职业暴露报告案例资料。结果:发生职业暴露后39.47%的人及时正确处理伤口;55.26%的人及时报告;63.16%的人进行血清学检测;12.5%的人完成全程血清追踪。乙型肝炎暴露者100%预防用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梅毒、丙型肝炎暴露者没有预防用药。结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发生职业暴露后没有足够重视处置,有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潜在风险。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调查问卷,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16年1月~2019年11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4份有效问卷中上报血源性职业暴露42例,护士比例最高,占54.76%,初级职称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占54.7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66.67%,暴露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后处置,占42.86%,其次为缝合和实验操作,占21.43%;职业暴露的发生地点主要是手术间和治疗室/处置间;暴露源中有47.62%为暴露源不明或未对患者进行检测,其次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占23.81%。结论健全职业暴露防护、报告等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及其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风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发生职业感染。方法: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作者对口腔科医护人员进行交流访谈和观察,了解口腔科专科特点,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及途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结果: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和防护水平较低,应重视职业防护培训,全面提高诊疗过程中的自我防护能力。结论:采取改进口腔科环境布局、健全防护制度和工作流程、配备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培训与监督考核等系列干预措施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即采取改进措施后一周年发生职业暴露事件0例,而改进前一周年发生职业暴露事件6例,六步洗手的正确性从56%提升至100%,依从性从45%提升至82%,有效降低了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保障了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医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以及对暴露后的人员的及时妥善处理措施。方法:对所在医院几年内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原因、易发生环节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不能完全避免,积极探索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暴露及降低对工作人员的身心伤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程萃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122-123
目的:分析基层中医院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提高护士整体的职业防护能力。方法:根据2012年-2013年全院报告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单,分析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2012年-2013年全院发生职业暴露335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239人。护士职业暴露人数中发生锐器伤204人,接触暴露35人。239名护士无1人感染。暴露环节处理废弃物和抽血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加强基层中医院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个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增加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降低护士职业暴露风险,减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进行调查,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取9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等.结果:本组护士防护知识平均答对率为56.86%,造成伤害的锐器类型主要是中空针头,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室最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结论:医护人员应特别重视血源性职业暴露,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医院感染与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息息相关。借助JCI标准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持续改进,不断降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提高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为医院减少职业损伤暴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9年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发生职业损伤暴露共138例,医生37例,护士37例,医技人员7例,进修实习生47例,工勤人员10例。暴露中121例为锐器伤,2例为患者咬伤、10例为皮肤接触暴露,5例为黏膜接触暴露。其中锐器伤中以主要发生在丢弃前针头等锐器物处理时。职业暴露涉及所有临床、医技科室,发生最多的是外科科室。结论: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损伤暴露以进修实习生发生率最高,职业暴露方式则以锐器伤为主,因此,医院应该明确发生的原因,并加强医院感染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同时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提倡"标准预防"。  相似文献   

13.
赵玲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0):1654-1655
目的:分析某大型医院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针对现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大型医院护士2013年全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抽血注射时不戴手套、针头处理不当、洗手不规范、掰安瓿用力不当等。结论: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即强化职业风险培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护士安全操作的依从性,完善护士人力资源配置,职业暴露后做好应急处理,建立健全护士健康档案以及锐器伤监测报告体系等,重在预防,以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医院感染科登记的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对职业暴露的分布科室、对象职业、工作时间、发生环节、发生部位、暴露源等信息进行统计,找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讨论并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结果:共统计血源性职业暴露178例,其中内科占比最高(55.1%),其次为外科系统(33.7%)。;护士和实习护士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分别占68.5%和18.0%;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53.9%);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为拔针过程中,其次是处理锐器时,分别占50.7%和21.3%;发生部位主要以手部为主,手指占62.9%,手背占23.6%。暴露源以乙肝病毒为主,占47.2%;其次为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别占30.3%和6.7%。结论:目前血源性职业暴露已成为危害医护人员健康的主要问题,以低年资护士多见,应对其加强培训,构建完善的防护体系,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医务人员面临着较高的职业暴露危险,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教育宣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从而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职业暴露发生特点,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与追踪职业暴露不良事件,数据汇总包括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3年数据。结果:全院3年共发生职业暴露368人次,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构成比中,护士38.04%,医生37.23%;职业暴露发生率中,实习护士、医生职业暴露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1.47%、5.11%;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作不满1年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占33.70%,其次为手术室占32.34%。结论:医生的职业暴露更应引起重视;手术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发区域;低年资人员仍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员;需加强入职安全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7.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内镜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就占有三项: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内镜已成为常规诊疗工具。由于内镜室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大量病原体的污染物以及物理、化学等危险因素,因此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本文就感染性、物理性、化学性三部分进行慨述。  相似文献   

18.
论HIV/AIDS病人的隐私权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关注HIV/AIDS病人的隐私权的同时,强调从事艾滋病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探讨既保护HIV/AIDS病人的隐私权又要降低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中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职业防护措施,以提高防范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中医院2012—2014年85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资料,分析暴露源类型及处理措施等情况。结果:职业暴露者中以实习护士和低年资护士最多,占62.4%;暴露源主要是乙肝,占45.3%;锐器伤中空芯锐器刺伤居多,占61.2%;职业暴露后,仅有56.5%的人采取了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结论: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要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规范输血科医务人员的标准防护行为,保障医务人员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安全。方法:针对输血科的医务人员标准防护现状,对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应地解决和改进对策。结果:通过对输血科医务人员标准防护的现状分析,依据提出的相应防护措施,科室的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也得到有效降低。结论:通过加强输血科医务人员的标准防护知识教育,健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标准防护水平和保障其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