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学管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患者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将其纳入本研究的实验组,另外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 50例实验组患者中,36例患者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斑块发生率为72.0%,10例为稳定斑块,26例为不稳定斑块,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以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明显,彩超在脑血管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PAPP-A)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探讨血清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且经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8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软斑块及溃疡斑块)40例作为A组,稳定性斑块组(硬斑块及扁平斑块)40例作为B组;收集同期就诊于我院体检且经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40例作为对照组即C组。所有入选者均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检测PAPP-A、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值。采用χ~2检验、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及ROC特征曲线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PP-A在对照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中依次升高,其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A组与B组)=3.365,P=0.035;t_(B组与C组)=3.374,P=0.033;t_(B组与C组)=3.480,P=0.031),斑块的不稳定性越高,PAPP-A值也相应越高。PAPP-A值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性(r=0.691,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APP-A值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72,以PAPP-A≥9.0mIU/L为标准,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85、0.913。结论 PAPP-A值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显著正相关性,斑块的不稳定性越高,PAPP-A值也相应越高。PAPP-A值可有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00.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6.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了解颈动脉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2007年我院7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组)、83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83名为对照组。均实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和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定期实行检查,可达到不会延缓病情的效果。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实现预期和诊断的功效,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颈动脉斑块破裂脱落,栓子阻塞血管[1].早期发现和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助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国外相关文献报道[2],颈动脉斑块与欧美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但颈动脉斑块是否是中国人群脑血管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存在争议.本文拟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价ESRS中低危病人大脑中动脉硬化性斑块分布及信号特点,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经传统影像学检查手段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中重度狭窄病人53例,经Essen卒中风险评分为中、低危病人34例,行常规头颅平扫及狭窄段血管的高分辨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DWI序列狭窄侧血管供血区域有无高信号,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及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斑块分布及信号特点,进一步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大脑中动脉多为偏心性狭窄67.65%(23/34),其中动脉硬化斑块多分布于血管前下壁79.13%(17/23)。而比较两组斑块分布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动脉硬化斑块T1WI及T2WI高信号比例高于非急性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脑梗死组斑块强化程度明显高于非急性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分布于前下壁,管腔多为偏心性狭窄;T1WI及T2WI高信号或明显强化的斑块更不稳定,多见于急性脑梗死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清晨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的诊断及评定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清晨高血压病人8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清晨高血压病人8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进行颈动脉和双下肢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动脉狭窄、斑块形成、内膜增厚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轻度和中度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清晨高血压病人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发现动脉硬化情况,有利于及时了解病人血管斑块、血管狭窄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斑块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为(1.03±0.22)mm,大于对照组的(0.67±0.23)mm(P0.05)。100例受检病人,32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且造成管腔狭窄,狭窄率32.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3例,闭塞2例。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组),35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以及23例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形态及类型,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IMT在A、B两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7.16,P<0.01)。A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67.5%(27/40)B组发生率22.9%(8/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P<0.01),而血清hs-CRP及TNF-α含量在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62例为脑卒中组,同期60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福田VS1000)检测CAVI,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病人血清中VEGF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心踝血管指数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血清VEGF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因素分析脑卒中组病人CAVI与VEGF、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39,P0.01;r=0.562,P0.01)。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CAVI与VEGF、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呈显著正相关性,CAVI测量对判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动脉硬化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伴有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硬化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48例,给予常规药物及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数量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数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对照组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及逆转颈动脉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粥样斑块发生及形态。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且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3例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两组被试者均采用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超声检测。结果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5±0.14)mm大于对照组(0.87±0.27)mm(P0.05);试验组左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及颈总动脉内径均明显窄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斑块发生率为94.77%高于对照组24.00%(P0.05);试验组斑块以软斑、溃疡斑及硬斑为主,对照组则以扁平斑为主,两组斑块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表现出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超声检查颈部血管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有完整病史的36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住院的38例无ICVD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2周内行CTA,检测其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39.5%(P=0.029);研究组中斑块检出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52.6%(P=0.041),且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是造成ICV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门诊参加体检的89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颈动脉各部分进行超声检测,分析两组观察者的血清hs-CRP含量、不同斑块性质血清hs-CRP平均含量、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以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81.52%)显著高于对照组(37.08%)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的血清hs-CR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急性脑梗死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分为脑梗死组(CI组)4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组(TIA组)25例,另选同期门诊及病房非脑血管病患者32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较。结果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8例(70.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5例(15.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无症状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CI、TIA两组患者无症状侧斑块检出率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除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外,还应重视检查颈部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7月—2018年2月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的病人120例,均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相关缺血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主干血管无狭窄或狭窄50%,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扩冠、调脂稳定斑块等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基础药物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变化,评价病人心绞痛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O较治疗前升高,内皮素1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平板阳性率为25.0%,对照组阳性率为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及颈部血管彩超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IP组高血压34例,对照组高血压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P组高血糖35例,对照组高血糖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P组颈部血管狭窄28例,对照组颈部血管狭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