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对1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年龄段分成三组,根据X线摄片结果确定骨折部位。结果:女性骨折占68.94%,男性占31.06%,骨折发生频率高的部位依次为股骨颈、椎体、前臂远端。跌倒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分析及骨折的护理干预,让患者了解了骨折的预防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7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骨折的诱发因素。结果:骨折发生最多的部位是股骨颈,其次是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跌倒。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可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PVP治疗的38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等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手术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VP,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满意。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减轻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随访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实施复合式行为教育对骨折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6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0,传统健康教育)和观察组(n=80,复合式行为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知信行、生活能力及骨折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知信行评分、运动及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个月内骨折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实施复合式行为教育可预防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发生再发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因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或PVP的患者148例,其中再发骨折30例,未再发骨折118例,男37例,女111例。患者随访(34.86±7.18)个月。记录患者性别、是否再次骨折,体质量指数(BM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Barthel计分,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BMI 24 kg·m~(-2)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PKP或PVP术后再发骨折有明显相关性,BMI 24 kg·m~(-2)的患者较BMI 24 kg·m~(-2)的患者人群发生再发骨折几率大;ODI值越高患者人群中发生再发骨折的几率越大;术后VAS评分高的患者人群中发生再发骨折的几率越大。患者术后身体功能障碍对社会的依赖性的大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PKP或PVP术后再发骨折没有明显影响。结论:BMI 24 kg·m~(-2)、ODI评分高、术后VAS评分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PKP或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术后身体功能障碍对社会的依赖性的大小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PKP或PVP术后再发骨折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预防再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重点内容,也是治疗后康复的重中之重。《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预防再骨折的内容,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大方面,对《指南》中预防再骨折的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为临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通过一例老年骨质疏松症伴有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进行经验交流。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和L1压缩性骨折,制定康复治疗措施和运动性处方,最终改善自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积极性。结论:运动疗法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确有一定疗效,有助于减缓骨质疏松进展,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骨质疏松越来越被更多人重视,特别是老年人,而骨质疏松造成的髋部骨折的治疗越来越被广大骨科医生所关注。骨质疏松之所以危害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健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并发的骨折。骨质疏松骨折,多发于挠骨远端,脊柱和髋部,而髋部骨折的治疗费用、入院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远较其他部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高。故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评价骨折危险性,经济简便、有效地筛选高危人群,减少骨折的发生,意义重大,能及时正确有效地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就能更好地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老年痴呆患者各种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管理措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方法:以金华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哪些相关因素会造成老年痴呆患者出现高危行为,并对每种相关因素所造成的高危行为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其间存在的关系,制定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结果: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的发生主要与患者所患其他疾病及其应用的相关药物有关,而与性别,病程等因素相关性不大。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在日常生活及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上述各类危险因素,并积极按照高危行为的相关预防管理措施及医嘱进行治疗,以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高危行为影响因素。另外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604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干预措施预防高危行为发生。结果:177例患者中72例出现高危行为,高危行为发生率为40.68%,不同年龄和病程的患者高危行为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合并者及服用两种以上药物者发生高危行为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和服用单一药物者(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高危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取适当干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危行为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雅安市中医医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当中选取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42例)和手术组(42例),比较两种方法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少于保守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自身骨质疏松情况以及骨折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式,同时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髋部骨折的原因,为减少骨折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因素、合并疾病等特点。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女性较男性多见,主要高危因素为骨质疏松及跌倒等低能量损伤,合并疾病的存在也加大了骨折的风险。结论老年人应重视骨质疏松、跌倒等高危因素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卧硬板床休息、腰部垫软枕、抗骨质疏松、腰背肌锻炼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施治。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骨密度水平、腰椎MRI信号分型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加速骨折愈合,且能明显改善骨密度,预防椎体再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1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5例给予综合护理,并早期进行功能练习,使用静脉血栓泵,穿弹力袜,口服、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抗凝药物及中药制剂;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护理,未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8%;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17%,2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The Meta-analysis)系统评价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再骨折的研究,分析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治疗锻炼方案,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11月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国外文献库EBSCO、MEDLINE及手工检索骨科期刊《中国骨伤》,《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本次系统评价通过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检索,共纳入10篇符合有求的文献,根据相关文献表明,曾发生髋部骨折、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女性、BMD T-2.5、高龄和曾发生脊柱骨折等因素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较高。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再骨折与性别、骨折部位、高龄等因素有关,对初次骨折疏松骨折的患者要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治疗骨质疏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关系密切,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约20%,这类骨折以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时间迟缓及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为其特点。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和预后情况,可选择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并重,如此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近年来国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RAX评分评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0年骨质疏松骨折发生概率的价值。方法选取207例初发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健康体检者504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相关临床指标,同时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查腰椎L1—4、左侧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并按照总体、男性、女性分别通过FRAX公式计算2组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比较2组不同年龄段骨量情况及10年骨折发生概率。结果糖尿病组中总体、男性以及女性既往骨折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组股骨颈及L1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组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着年龄段的增长,2组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及10年骨折发生概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P均0.05),而2组相同年龄段骨量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50~60岁、60~70岁、70岁人群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随着年龄段的增长,2型糖尿病患者10年骨折发生概率逐渐增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当建立更加精准的FRAX评分工具来预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折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骨密度仪(DXA)测定肱骨、胫骨和股骨骨折各100例患者的骨密度(BMD)值,测量部位位于患侧骨折近、远端3 cm处及远端干骺端及健侧相应部位,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讨论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患侧与健侧的BM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标准,骨质疏松发生率达26.6%,其中骨折再折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达90.9%,感染比无感染骨量丢失明显(P0.05),加压钢板固定较交锁髓内针固定骨量丢失明显(P0.05)。结论:骨折后容易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采用DXA测定BMD的方法可提示废用性骨质疏松并预防骨折再折发生。感染是加重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因素,加压钢板固定较交锁髓内针固定局部骨质疏松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方法 :对 6 8例 6 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 ,询问并记录其一般资料及发病时的状况。结果 :本组骨折女性占 6 6 18% ,男性占33 82 %。室内外活动时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护理人员应针对骨折的发病原因及致伤因素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预防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效果。方法: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两组术后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壮骨汤。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腰椎L2-4骨密度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6个月时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