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特征。方法将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肾精亏虚型与非肾精亏虚型,每组45例。测定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肾精亏虚型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于非肾精亏虚组(P0.05)。在斑块分级为2级和3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肾精亏虚型组同型半胱氨酸高于非肾精亏虚组(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肾精亏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临床可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治疗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H型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LDL-C、hs-CRP、Hcy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明显减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可降低患者hs-CRP、Hcy水平,使颈动脉IMT及斑块减小,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H型高血压患者Hcy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400例高血压患者中依据纳入标准,抽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测定Hcy、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crouse积分。对照组常规予以依那普利片10mg/日降压,观察组选用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0.8mg/日,其它治疗包括:常规使用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对症处理,在两组间基本一致。治疗随访1年后复测上述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指标。 结果 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症反应指标成正相关,Hcy越高, IMT值越大,Crouse积分越高,反映血管炎症的Hs-CRP越高,说明两者相关性越高。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更佳。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Hcy比较,治疗组的Hcy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cy水平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Hcy参与血管炎症反应,Hcy越高,血管炎症反应越显著,动脉粥样硬化越明显。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比较,在降压、降低Hcy水平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片治疗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的可行性,为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09月本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11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照组患者采取依那普利片口服,坚持1个疗程,1个疗程6个月。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价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压水平、精神状态量表(MMSE)高低。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血清Hcy水平以及MMSE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使用那普利叶酸片,可以有效的平稳降压,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清Hcy水平以及MMSE评分,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社区H 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及社区就诊的100 例H 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组(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依那普利叶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1 年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叶酸片对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叶酸片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压,并观察不良反应及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叶酸片可有效降低社区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收的H型高血压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依那普利叶酸片在H型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受检样本采集于本院接收的100例H型高血压患者,均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对症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50例/组。对照组予以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两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舒张压、收缩压、肌酐、尿素氮以及胱抑素C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以及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能通过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达到改善肾功能的效用,并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 H型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片/日,清晨口服。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1片/日,清晨口服。治疗后每周测量并记录血压,每3个月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一次,共观察1年,记录并统计1年内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血压、血同型半胱氨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新发脑卒中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并可减少新发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病人脑卒中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022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人6 000多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136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依叶片组和依叶片+阿托伐他汀组,每组68例,其中,依叶片组每日给予依叶片10.8 mg(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叶酸片0.8 mg),每日1次,依叶片+阿托伐他汀组每日给予依叶片10.8 mg,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连续用药5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并评估血压分级;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声检查颈动脉、左颈动脉、右颈动脉斑块面积;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卒中等发生情况;观察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依叶片+阿托伐他汀组血压分级情况优于依叶片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依叶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关系,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影响。方法 选取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照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动脉压(80.2±6.6 VS 81.6±8.1 mmHg)、超敏C反应蛋白(3.1±1.3 VS 3.7±1.5 mg/L)、血同型半胱氨酸(14.1±3.1 VS 20.2±4.4 umol/L)、血小板活化因子 CD41(47.5±4.1 VS 54.5±3.9%)、CD62P(18.5±3. 1 VS 23.6±3.8%)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患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呈正相关(CD41 r=0.61,P<005;CD62P r=0.55,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增加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降血压和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同时还可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炎症与血小板活化。与单纯依那普利治疗相比,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更有效减少H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血压管理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H型高血压)病人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对185例H型高血压病人进行药物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强化血压管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动态血压以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后病人血清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baPWV及ABI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强化血压管理有助于H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降低血Hcy及改善动脉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维生素B12对老年H型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维生素B12治疗,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法对高血压病气虚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87例高血压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属气虚痰瘀互结证型者,随机分为益气化痰活血法加西医常规治疗的治疗组(44例)、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加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3例),观察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化痰活血法中药具有改善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对采用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治疗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莱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146例,均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采用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连续治疗4个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杂交法检测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高血压分级,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不稳定斑块检出率。结果 146例患者中CC基因型26例(占17.8%),CT基因型46例(占31.5%),TT基因型74例(占50.7%)。不同基因型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T基因型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CC基因型、CT基因型(P0.05)。治疗后CC基因型、CT基因型患者血浆Hcy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TT基因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高于CC基因型、CT基因型,CT基因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高于CC基因型(P0.05)。治疗后CC基因型、CT基因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不同基因型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降低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效果与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有关,其中TT基因型患者的降低效果不如CC基因型、CT基因型,临床应当考虑遗传因素和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尚晖  李勋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27(11):969-974, 98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μmol/L,分为H型高血压组(H组)11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患者在性别构成、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收缩压、脉压、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尿酸(UA)、劲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数、IMT、斑块数≥3个、50%狭窄的检出率等方面均高于单纯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282(95%CI 1.133~1.451)、6.663(95%CI 1.200~20.669)和4.301(95%CI 1.199~15.434);斑块形成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150(95%CI 1.069~1.238)、3.496(95%CI 1.353~9.033)和1.244(95%CI 1.014~1.526)。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斑块形成则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 H 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的分析,观察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颈动脉的影响。方法对192例 H型高血压患者运用超声诊断仪观察血管走向、管壁、管径、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高血压患者动脉斑块检出率为25.25%,其中非 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斑块检出率为48.54%,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3.64%,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非 H型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厚度大于非 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内径要小于非 H型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 H型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速度增加,动脉 IMT厚度增厚,内径缩小。  相似文献   

19.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患者9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积分检查.结果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动脉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无关.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危险因素无直接关系,血清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Hcy和LDL-C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血清Hcy和LDL-C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够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斑块面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和LDL-C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