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对我院已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1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症状为头晕、肢体乏力及麻木,主要导致的疾病为脑梗死、后循环缺血;影像学检查能确诊该病,同时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合理的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椎-基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依据神经放射学检查诊断的椎-基底动脉伸长和扩张症。根据 Smoker定义:VBD一词只适用于基底动脉位于小脑桥脑角斜坡外缘或鞍上池上方,且其直径大于4.5mm者。 由于VBD与临床症状之间缺乏明确关系,无论损伤性血管造影或极少损伤的CT增强与磁共振成像(MRI)都易出现误诊。目前已可常规采用MRI合用无损伤性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借助血流中的磁性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3.
<正>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扩张、扭曲、延长为特征的血管病~([1])。尽管目前没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但血管造影术和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其总体发病率<0.05%~([2])。日本一项健康人群常规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研究数据显示,无症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发病率是1.3%~([3])。头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年龄>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达30%,而年龄>8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达50%~([4])。自发性眼震的性质往往可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一种少见且病因不清的椎基底动脉壁受累的疾病,容易漏诊与误诊,本文对该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椎基底动脉延长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迂曲、扩张和延长,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脑血管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由于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对脑神经、脑干的压迫以及后循环缺血等改变,致残及致死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VBD可能是后循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5例VBD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以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及重视。  相似文献   

6.
巨长基底动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基底动脉有规律的直径增大和普遍而有规律的延长、增粗和扭曲时 ,称巨长基底动脉 ,或巨长基底动脉。诊断标准为基底动脉上段直径增大达 4 5mm和基底动脉上段超过床突平面 6mm以上 ,临床无症状 ,或有非特异临床症状 ,有时误诊为桥脑小脑角肿瘤。放射科医生增强对其认识 ,有助于应用CT做出诊断。对有疑问的病人应行MRI及椎动脉造影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后循环急性梗死的临床、影像学和预后特征,作者对过去3.5年内住入初级监护中心和洛桑卒中登记处登记的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人发生卒中后13d内(大多在1周内)经MRI(T_1、T_2、质子加权影像及钆增强影像)证实梗死灶,以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基底动脉、双侧颅内椎动脉、近段小脑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并结合文献分析造成梗死的潜在病因。 结果 236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中27例(11%)为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男18例,女9例,年龄32岁~87岁。9例有缺血性心脏病史,1例有非瓣膜性房颤,11例有高血压,6例有多种危险因素,6例未发现危险因素。在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前,3例曾发生后循环TIA。这些病人有梗死灶2个~7个(平均3.6)。25例小脑梗死中20例、17例脑干梗死中4例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和归纳所有关于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进展等方面对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3.0T MRI研究基底动脉过长弯曲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过长弯曲患者155例行颅脑MRI及MRA检查,对基底动脉MR/及MRA各指标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脑实质情况.结果 基底动脉向右扭曲97例,向左扭曲58例;颅脑MRI平扫见后循环梗死或软化灶80例;基底动脉的位置与椎动脉的粗细相关(χ2=55.151,P<0.01).结论 MRI与MRA联合可清楚地显示基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其与后颅凹诸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3.0T MRI研究基底动脉过长弯曲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过长弯曲患者155例行颅脑MRI及MRA检查,对基底动脉MRI及MRA各指标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脑实质情况。结果基底动脉向右扭曲97例,向左扭曲58例;颅脑MRI平扫见后循环梗死或软化灶80例;基底动脉的位置与椎动脉的粗细相关(Х^2=55.151,P〈0.01)。结论MRI与MRA联合可清楚地显示基底动脉的形态、走行及其与后颅凹诸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6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9例,依据影像学表现判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分为VBD组和非VBD组。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VBD与非VBD组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FV)和搏动指数(P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后24 h内1、3、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BD患者后循环血流速度慢,且动脉搏动减弱。VBD患者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重,且恢复程度慢。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6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60例中脑梗死患者34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6例,头颅CT排除脑梗死和脑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34例中血管造影显示24例(70.58%)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8例有前循环受累,10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以椎动脉最为常见。10例血管造影正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6例,血管造影显示12例(46.15%)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0例有前循环受累,6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14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但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联合应用MRA和BAEP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F)等辅助手段,单独应用其中某种辅助手段对该病的诊断的研究较多〔1,2〕,但联合应用MRI和BAEP的报道不多。本文联合应用MRI及BAEP动态观察脑干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诊断为VBD的40例患者,经MRI检查正常的40例患者图像。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VBD组与对照组,分析血流速度(V)、壁面剪切应力(WSS)及震荡剪切系数(OSI)。结果 VBD组V、WSS及O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血流速度方面,高速血流集中于基底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处。在WSS方面,VBD组高WSS位于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等大部分血管区域,以血管分叉处显著。在OSI方面,VBD组高OSI值以基底动脉末端至双侧大脑后动脉发出处明显,其余血管区域为波动性高OSI分布。结论 基于真实磁共振患者图像可建立三维个体化血管模型及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取VBD血流速度图、血管剪切应力云图及震荡剪切系数云图。建立VBD组及对照组模型,分析血流动力学发现,VBD组的基底动脉段具有高速血流、高WSS及高OSI,以末端显著,临床上应着重关注此区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最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缺血患者常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扩张的动脉可压迫脑干、脑神经,有时使脑室系统发生紊乱。扩张动脉腔内血流异常,引起血栓形成,造成远端动脉栓塞。作者介绍1例以溶栓剂———尿激酶治疗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腔内血栓形成。男性患者,60岁,有轻度高血压史、吸烟史、其父...  相似文献   

18.
烟雾病(moya-moy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表现为两侧颈内动脉末端逐渐缓慢狭窄和闭塞,由此导致大脑基底部侧支血管广泛扩张和增多,脑底出现异常毛细血管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磁共振成像(MRI)能无创、快速显示颈内及脑底动脉和脑内病变的异常表现,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夹层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7例,均行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支架置入治疗。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门诊及电话随访1~24个月。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早期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6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18个月加重。结论 MRI结合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效提高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水平,采用支架置入的方法治疗夹层动脉瘤,短期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无症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受检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阐述。方法对无症状志愿受试者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后,将其分为无症状VBD组及对照组,对两组间的CVD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对无症状VBD受试者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直径、高度和水平位移等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症状VBD组高血压、肥胖、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和有中风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无症状VBD组患者BA直径为(4.8±0.2)mm,1例BA存在严重延长及水平移位;小梗死灶14例,脑干受压1例,脑积水1例,脑囊状动脉瘤1例。结论无症状VBD受试者中男性居多,存在高血压、吸烟、CVD或脑卒中家族史等多项危险因素,且小梗死灶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