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形成异常状态,探讨凝血、纤溶机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在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组)、1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B组)和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C组)的血浆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 factor Ⅶ, FⅦ)、von Willebrand因子(vWF)水平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与对照组20例健康人比较,A、C组中15例还检测了常规治疗10~14 d后的各指标水平。结果 A组的三项指标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组FⅦ水平高于B、D组,PAI-1水平与B组相似,明显高于对照组,vWF水平低于A、B组,差别无显著性;B组FⅦ水平近似于对照组,PAI-1和vWF水平升高。在B、C组中,FⅦ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63,P<0.001),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2,P<0.001)。在正常对照组中,vWF与FⅦ水平呈负相关(r=-0.56,P<0.05)。A、C两组中15例患者在经治疗后vWF水平显著降低而FⅦ水平略升高(P<0.05),PAI-1活性无变化。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糖尿病患者具有血栓前状态的特征性改变,血浆FⅦ、PAI-1及vWF水平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并与Ⅱ型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常规治疗可改善内皮功能,不影响FⅦ及PAT-1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功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52例,分别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结果 ACS组的PAI-1(69.40±5.73)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P<0.05), t-PA明显低于对照组及SAP组(P<0.05).ACS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FMD)为(7.57±6.30)%,明显低于对照组(12.26±4.33)%及SAP组(11.25±3.08)%(P<0.05).ACS病人的FMD与PAI-1水平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811 5 (P<0.05).结论 PAI-1可能是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液标志物.PAI-1含量增高也可为临床诊断AC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门诊或住院的ACS气虚血瘀证病人100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8周,随访1年。观察益气活血方干预对ACS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以肝肾功能理化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安全性指标评价益气活血方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心绞痛量化标准评分、中医胸痹证评分、中医血瘀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趋势;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也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气活血方能改善ACS气虚血瘀证病人的中医证候,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长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凝血、纤溶和抗凝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长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L MW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 LMWH治疗 30 d。在治疗前、治疗的不同时期以及治疗后 1 w监测病人的凝血、纤溶和抗凝方面的指标 ,包括抗 a因子活性、D-二聚体 (D- D)、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以及抗凝血酶 等。观察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L MWH组治疗后抗 a因子活性 ,APTT明显上升 ,D- D明显降低 ,而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抗 a因子活性的变化于 D- D的变化呈显著相关。而常规治疗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治疗结束 1 w后 D- D水平又显著升高。结论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长期使用 LMWH抗凝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病人高凝状态。在必要的监测条件下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2)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上加用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收集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及治疗第14天外周血,采用凝固法检测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浆PT、APT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P0.05),而TT较治疗前虽稍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T、APTT值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浆FIB浓度、D-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PT、APTT和TT值无明显影响,但能更明显降低病人血浆FIB、D二聚体的浓度,说明血塞通注射液可能具有提高病人血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并且激活纤溶系统使高凝低纤溶的状态得以改善,从而抑制血栓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凝血指标(APTT、PT)、纤溶指标(t-PA、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升高,APTT、PT延长,血浆t-PA含量及活性明显升高,PAI-1含量及活性下降.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血瘀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例AECOPD血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AECOPD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生脉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FPA、t-PA、Fg水平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缓解率依次为93.33%(28/30), 73.33%(22/30),治疗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PA、t-PA、Fg、PaO_2及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PA、t-PA、Fg及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aO_2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可改善AECOPD血瘀证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渗出性胸腔积液中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受抑制,前者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加,后者以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加为特征.此凝血-纤溶失衡可引起纤维蛋白沉积,导致胸膜纤维化.炎症因子可诱导凝血-纤溶失衡,后者也同时影响炎症过程.漏出性胸腔积液无炎症反应,无凝血-纤溶失衡,故很少引起胸膜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北京朝阳医院2006—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住院患者38例,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入选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X、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AECOPD患者血气分析、血常规、血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ECOPD患者vWF、TF、凝血因子Ⅹ、D-dimer及tPA显著升高(P<0.01);TM及蛋白C显著下降(P<0.01)。而两组的AT-Ⅲ、TFPI及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ECOPD患者存在显著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在诊治AECOPD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要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AE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杏丁注射液联合速效救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ACS病人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杏丁注射液加速效救心丸组)和对照组(杏丁注射液组),用药前及2个疗程后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和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浓度.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除t-PA在治疗后分别升高75.0%和67.9%外,其余4项指标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各纤溶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杏丁注射液与速效救心丸联用治疗ACS能更有效地抑制ACS病人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纤溶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ACS患者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0例,同时设立对照组40例,比较3组间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的差异,同时对80例ACS患者进行AngⅡ与PAI-1相关性分析。在ACS患者中选取30例,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干预性研究,其中ACEI组15例,非ACEI组15例,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ACEI组加用贝那普利10 mg/d,2周~8周后再次测定PAI-1的水平,比较PAI-1水平下降的情况。结果 ACS患者AngⅡ与PAI-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AMI组AngⅡ与PAI-1水平又明显高于UA组(P0.001)。AngⅡ与PAI-1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b'=0.457,P0.05)。2周~8周后使用贝那普利进行治疗的ACS患者较未使用贝那普利的患者血中PAI-1的水平明显下降(P0.001)。结论 RAS与纤溶系统不是相互独立地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而是密切相关,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血栓形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CS患者内皮纤溶功能紊乱,血浆纤溶指标异常,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们对 114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浆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检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组共 114例 ,男 6 5例 ,女 4 9例 ;年龄 4 2~ 85岁 ,平均 6 1.5岁 ;均为脑卒中急性期。对照组 6 0例 ,男 34例 ,女2 6例 ;年龄 5 2~ 77岁 ,平均 5 9.5岁 ;均为同期体检健康者。患者组入院后次日晨空腹采静脉血 ,对照组早晨空腹采静脉血 ,用3.2 %枸橼酸钠 0 .2 m l+静脉血 1.8ml抗凝混匀 ,迅速分离血浆进行检测。蛋白 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检测采用发色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凝血、纤溶和抗凝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在此基础上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30天。在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检测抗Xa因子活性,D-二聚体(D-dimer),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以及抗凝血酶Ⅲ等凝血,纤溶,抗凝方面的指标,观察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MWH组抗Xa因子活性,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上升,D-dimer明显降低,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抗Xa因子活性的变化与D-dimer的变化显著相关。常规治疗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使用LMWH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高凝状态,且在必要的监测条件下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瘀证与痰湿证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影像学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胸痛中心收治的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AC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血瘀组及痰湿组,比较分析两组生物信息学、中医证候结果和冠状动脉影像结果,探讨两组临床特征及客观性指标的差异。结果痰湿组合并糖尿病病人高于血瘀组,其体质指数(BMI)高于血瘀组(P<0.05)。痰湿组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直接胆红素均高于血瘀组(P<0.05);血瘀组血清尿素氮高于痰湿组(P<0.05)。结论痰湿、血瘀均是冠心病的危险证候,糖尿病、高BMI、血清胆红素可能与痰湿证的形成相关,血清尿素氮与血瘀证具有相关性,血瘀证与痰湿证客观指标上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炎性指标pentraxin-3与纤溶指标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able finolysis inhibitor,TAFI)的变化。方法检测比较10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2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entraxin-3、TAFI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entraxin-3、TAF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pentraxin-3及TAFI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ntraxin-3浓度与TAFI浓度呈正相关(r=0.17,P<0.05)。结论 pentraxin-3与TAFI共同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肺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浆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PAI-1活性、DD含量明显升高。不同心功能等级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AI-1活性、DD含量随着心功能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结论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且与心功能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血瘀证评分标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评分、分级,观察评分标准的可靠程度及在ACS患者应用的可行性,为制定针对ACS的血瘀证评分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性研究,采集ACS患者中医证候资料,并对血瘀证进行评分,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及因子分析等。结果介入治疗前血瘀证评分及血瘀证主观辨证基本相符。介入术前男性血瘀证评分(35.63±12.86)分较女性(27.08±14.66)分高,有血管重建术史患者血瘀证评分(40.00±8.21)分较无该病史者(32.37±14.05)分高。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示,第一因素是皮下瘀斑、皮肤粗糙、齿龈暗红、细络、腹壁静脉曲张、腭黏膜征等,其贡献率最大,为19.682%;第二因素是患者的手术史,包括血管重建术史及一般手术史;第三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及舌暗。结论性别及血管重建术史有可能是ACS患者血瘀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根据因子分析结果 ,建议针对ACS患者的血瘀证特点可以适当调整条目及条目的评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