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交叉区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玉枕至天柱的连线区域,即锥体交叉区(位于锥体交叉前后在体表的投影)预防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并与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且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结论针刺锥体交叉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出现,减轻痉挛的程度,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针刺锥体交叉区是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相同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肢体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呼吸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能促进中风后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八针"联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偏瘫病人患肢功能和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脑病科收治的脑中风后偏瘫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肢体康复治疗;治疗组行针刺配合艾柱灸加常规肢体康复,以治疗第14天为疗效评价时点,采用统一疾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客观评价"肿八针"配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患肢水肿和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治疗组肿胀值降低程度及水肿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股静脉与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和管壁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股静脉与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均增高,管壁内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针刺"肿八针"穴配合艾柱灸对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减轻水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医药诊疗儿童中风偏瘫的经验。方法 对1例9岁儿童中风偏瘫(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单用中药补气活血通络汤治疗,7d后评价疗效?结果 病人服药5d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肌力恢复到Ⅴ级,临床获得治愈。结论 中风偏瘫可见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只要致病因素具备。补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儿童中风偏瘫较西药疗效迅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滕艳玲  韦翠萍  刘凤  赵明惠 《内科》2007,2(3):334-335
目的探讨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上下肢肌力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辅助治疗中风病人后遗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遗肢体偏瘫病人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中风病人后遗肢体偏瘫,可以有效改善病人平衡功能,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治疗的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结合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肩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肩关节疼痛和容积法评价手的肿胀程度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肩关节疼痛、肿胀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人可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8.
林桂杏 《内科》2013,(2):224-225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对中风后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将中风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对统一的中西药物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观察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肌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对中风后偏瘫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头针疗法在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老年脑梗死恢复期的新型治疗方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老年脑梗死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2组,以接受头针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者为观察组,每组45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应用安全性。结果入组时2组间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4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成4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成4周治疗后,2组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头针疗法可有效提高老年脑梗死恢复期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醒脑通督针法联合养血荣筋丸治疗卒中后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以西医常规治疗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联合乙派立松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醒脑通督针法联合养血荣筋丸治疗,以改良痉挛评定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价法(FMA)等项目为观察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均可改善痉挛状态,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通督针法联合养血荣筋丸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贺氏火针对中风软瘫期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予以常规康复结合贺氏火针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徒手肌力检查、改良Ashworth评分(MAS)、偏瘫手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徒手肌力、改良Ashworth评分(MAS)、偏瘫手功能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试验组患者徒手肌力检查、改良Ashworth评分(MAS)、偏瘫手功能评价治疗前后变化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贺氏火针在中风软瘫期应用可以增加患者肌力、诱发肌张力,促进手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头、手、足各三穴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5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普通取穴组)76例,观察两组的上田敏偏瘫十二级法评分情况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上田敏偏瘫十二级法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46.1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74%(P〈0.05)。结论针刺头、手、足各三穴,能改善髓海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耳针配合醒脑开窍对脑出血脑外伤术后吞咽困难的疗效,为脑出血脑外伤术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将60例脑出血脑外伤术后吞咽困难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外科手术、止血、脱水、抗炎、降颅压、高压氧及西医时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针配合醒脑开窍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6.7%和36.7%,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70.0%.两组间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耳针配合醒脑开窍疗法能有效的治疗脑出血脑外伤术后吞咽困难,有益于脑出血脑外伤术后吞咽困难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中风患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160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80例)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并随症状不同加减穴位.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百会、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等穴.两组均每日针刺2次,10 d 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5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56.25%(P<0.01).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缩短疗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头针治疗基础上实施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肢体功能、耐力水平、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肢体功能及耐力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10 m步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6 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头针能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身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套针循经针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主要异常经络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两组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选穴肩髃、肩髎、肩贞、肩中俞、肩外俞,治疗组应用套针循经针刺;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经络诊察量表评分及疗效差异。结果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人经络异常主要在手三阳经,与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有关。治疗后,治疗组手三阳经经络诊察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总有效率为66.7%,高于对照组的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套针循经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改善病人异常经络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风偏瘫病人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首次发病中风偏瘫病人近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对 32例中风偏瘫病人进行为期 1年的随访评估 ,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首发中风偏瘫病人近期手功能恢复良好者达 56.3% ,发现中风偏瘫病人的预后与发病的严重程度、病灶范围大小、年龄及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方法等因素有关。结论 针对病人的特点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且尽早介入对提高中风偏瘫病人手功能恢复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微创手术加术后应用穴位针灸及醒脑开窍活血汤剂相结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2例)在术后3 d-5 d内配合床头针灸治疗及口服或鼻饲醒脑开窍活血汤剂治疗。对照组(52例)在术后按西医常规对症治疗14 d后应用床头针灸治疗及口服或鼻饲醒脑开窍活血汤剂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自理能力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再出血现象,两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微创手术加术后应用穴位针灸及醒脑开窍活血汤剂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24例)和针刺组(16例),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分别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和针刺对照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有效率为91.67%,疗效优于对照组的68.75% (P<0.05).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均有所下降,治疗组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后CSI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SI评分亦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