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郁证性虚劳的病脉证治。虚劳是对以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但其中有缘于七情五志所致者,看似一般虚证虚劳,实为郁证之变形。虚劳五志伤五脏论以劳心为先,抑郁可成劳损;虚劳五劳七伤论包括五志七情伤及脏腑,显为情志之病;虚劳脱营失精论乃生活际遇落魄所致;室女童男思窦初开失当、鳏寡僧尼恨愁结肠曲思不达,亦致忧郁成劳。郁证性虚劳有显性郁证和隐性郁证。治疗郁证性虚劳除补益以外,应重视开郁安神、疏通气机;在药物治疗以外,更需改心革志、消遣情怀、知命乐天。情志调摄与医养结合对防治郁证性虚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3.
郁者,怫而不通之意。经云:“气运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其形成,总不离系七情所伤,如若七情所伤气机不和,怫郁传化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证因而生焉。宋丹溪分六郁;张景岳分三有,(怒、思、忧),都以情志致病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郁,有滞而不通之义。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如《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但总以气机为主要关键,多由气郁而影响其他,而久郁则都能化热生火,所以治郁重在调气,郁久则兼以清火。所谓“木郁达之”,是治郁之大法;但对气郁挟痰者,在  相似文献   

5.
杨田  刘真  孟云辉 《环球中医药》2020,13(4):708-710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证实高血压可诱发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可加重血压升高,二者互为因果,焦虑抑郁属于中医“郁证”范畴。高血压合并郁证病因是情志因素和体质因素,病机是气机紊乱、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因此治疗关键在于调畅气机,疏利气血,常以健脾疏肝清心法治疗,临证辨治重视脾胃,意在脾气健运,升降有常,气血充沛,意安思定,五神得养,五脏安和;疏肝意在条达肝气,舒畅情志;清心意在心神宁静,安神定志。文中二案皆由情志不遂致病,因体质不同形成一实一虚,实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治以健脾疏肝,清心除烦,镇惊安神;虚属肝郁血虚、心失所养,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清心解郁。  相似文献   

6.
介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王立忠教授论郁证辨治的临床经验。郁证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发的各种疾病。如《丹溪心法·六郁》所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情绪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由此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如胃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脏躁等,多为情志抑郁,情绪不遂而致病。  相似文献   

7.
褚蔚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54-355
郁者 ,郁而不散 ,滞而不通之义。郁证是由于七情所伤致五脏气机失和 ,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安 ,胸胁胀痛 ,或易怒善哭 ,或太息嗳气 ,腹满纳呆等症状。笔者认为郁证的辨证应当全面 ,首先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位 ,然后辨气、血、痰、火、瘀及虚、实病性 ,两者相结合。1 辨病位《内经》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失畅现象概谓之“郁”。肝主升发 ,肺主宣发肃降 ,脾气主升 ,心火下降 ,肾精上承 ,五脏气机运行通畅调达 ,则不会有郁证的生成。若情志内伤 ,五脏气机紊乱 ,功能失和 ,则郁证随之…  相似文献   

8.
抑郁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情志病范畴,蔡永亮教授研究认为郁证多有情志所伤致使五脏气机郁滞的病症,包括五气之郁以及情志之郁,其中五气之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人体气血津液不通所致;情志之郁是由于情志导致患者躯体症状的显现。在治疗中尤擅长应用花类药,自拟中药治疗抑郁性神经症,验之临床,效果颇佳。本文通过对蔡永亮教授运用花类药治疗抑郁性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体现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博超 《河南中医》2014,(5):943-944
郁证主要是情志不遂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调畅五脏气机;"五志穴"可以调节人体的五神——魂、神、魄、意、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的作用。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为治疗郁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11.
朱丹溪在五郁理论的基础上,首倡"六郁"学说。其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六种类型分别施治,郁证的脉象多沉,病因与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洁)等有关,其病机为气血怫郁,治疗上以调畅气机为主,兼以除湿、化痰、清热、行血、消食,并独创名方"越鞠丸""六郁汤"。其"六郁"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郁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五郁与朱丹溪六郁学说,以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病查探讨郁证,强调情志因素在郁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应予重视,认为气郁为诸郁之始因,六郁与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又可互为因果,提示一脏有郁五脏互累,诸郁相因,相互兼夹,日久常为虚中夹实,论述了五脏之六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纲要,主张治郁根本大法是“郁者达之”以调和五脏,疏通气机为宗旨,与此同时精神调摄是治疗本证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 郁者,郁滞而不通。郁证多由七情所伤,情志佛郁,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阴阳气血紊乱为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其证参差不一,错综复杂。郑守谦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若不细心详辨,推究病本,多易贻误病机,以致轻者耽误时日,重则变证倍出。兹谈谈笔者临证中对郁证辨治的一点体会。郁证成因,总不离乎七情损及气机。《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气机之升降出入为脏腑功能的概括,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脾气之升,心火下  相似文献   

14.
郁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与体质因素。情志失调指七情过极,刺激过久,超过人体调节能力而导致气郁、火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血郁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于郁证的易感性不同,人体在一种情志刺激下能否发病,不仅与该刺激的类型、刺激量有关联,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体质有关。郁证患者的体质以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为主,以体质学说指导针刺治疗郁证,可纠正患者失衡的体质,针对郁证发病的基础,充分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郁证是一类由情志忧郁、气机郁滞引起,且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疾病。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高建忠主任认为,郁证多为气郁,属于内伤。他从内伤角度出发,治疗上以通为原则,着眼于恢复脏腑功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自拟解郁方治疗,使患者气郁无从产生,心神得安。他还观察到郁证患者常因脾气郁滞而出现痰气内阻的症状,因此运用门氏联合方组的思想,将解郁方与温胆汤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良好。文章结合两则案例,患者甲为气郁型郁证,治以自拟解郁方调畅肝脾气机,安心养神;患者乙为气滞痰阻型郁证,治以解郁方调畅气机,重镇安神,和温胆汤理气化痰。两例均疗效显著。文章介绍高建忠主任治疗郁证经验,以期为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浅谈精神情志护理巴文燕,沙仁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1994年8月7日收稿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过胜则伤五脏,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反之,由于五志分藏于不同的脏腑,故脏腑功能的盛衰,虚实则影响精神情志的改变而致病....  相似文献   

17.
1 情志失调涉及心、肝、脾、胃四脏 (腑 )情志失调是甲亢发生的前提和反复发作的诱发因素。过度忿郁、恼怒则肝气郁 ,或肝气上逆 ,过度忧思郁虑则肝脾气结 ,久则气郁化火生痰 ,火盛动风 ,风火相煽 ,气火挟痰上逆 ,阻于颈部 (肝经循行部位 )而发为本病。五脏生五志 ,情志生于五脏 ,为五脏之气所养 ,脏乱则志乱。如癫狂之证 ,乃是心神为痰热之邪所蒙蔽或扰动 ,故表现为神志失常 ,或癫或狂 ,情志紊乱 ,或悲或喜。反之 ,情志失调也能影响五脏之气的运行 ,肝气郁则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 ,导致津停成痰。气滞痰凝 ,壅结颈…  相似文献   

18.
孙素鹏  王亚军 《河南中医》2019,39(12):1808-1811
寓于五行之中的"中央之土",不仅是五脏盛衰、五脏气机调畅之源,更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脾为一身气血之本,气血运化失司致五脏"神伤",进而导致情志郁结。近年来,有医家基于"思则气结"等理论从脾论治抑郁症,认为其发病与七情中的"思"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脾藏意主思,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重思虑使情志之郁更甚。另一方面,"思则伤脾",脾之运化失职,气血生成乏源,使神失所养,二者相互为病,加重抑郁症的一系列躯体症状。另外,在五行理论中,"中土五行"模式将脾作为五脏的中心,脏腑气血皆从土而生,脾土虚则五脏气虚血亏,五神志失其所居之所而为神伤,神伤则恐惧,日久忧思过度发为抑郁;"生克五行"模式中脾与其他四脏生克相关,通过子母相及、乘侮制化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进而影响复杂易变的气机,而七情内起之郁,多始于伤气。  相似文献   

19.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悲伤喜哭、胸胁胀满、喉中有异物为主症的疾病。笔者采用从阴阳论治,既能减少对阴证的漏诊,又能执简驭繁,切中病机。今不揣学浅,略谈心得,以作抛砖引玉。1郁证之病机有阴阳郁证初起多为阳证,常由情志不畅,肝气失调,气机郁滞所致,并可化火、生痰、生湿、致瘀。《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说明以气郁、气血不和为主,而正气未伤,故为实证、阳证。  相似文献   

20.
郁证是由于情志怫郁、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病证。本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症状。郁证常见于西医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强迫症、反应性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及其他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从而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