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3月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治疗重型脑出血 33例。该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及时 ,损伤小 ,费用低 ,且疗效较内科保守治疗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治疗组 33例 ,男 2 1例 ,女 12例 ,年龄 46~ 83岁。入院时意识状态清醒 9例 ,嗜睡 6例 ,浅昏迷 10例 ,深昏迷 4例 ,深昏迷伴脑疝 4例。按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 ] ,均为重型高血压脑出血 (31~ 45分 ) ,平均 (36 .80± 4.0 5 )分。头颅CT显示出血部位基底节区 2 0例 ,破入脑室 5例 ;脑叶出血 10例 ,破入脑室 2例 ;脑室出血 …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5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手术期间各项临床客观指标,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分析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标准化总分为(65. 30±6. 17)分,生理健康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分别为(66. 05±5. 58)分和(64. 54±5. 61)分。患者术后SF-36量表总得分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对生理功能(PF)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和脑中线位移;对生理职能(RP)有影响的因素为Barthel指数;对躯体疼痛(BP)有影响的因素为Barthel指数;对总体健康(GH)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GC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活力(VT)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对社会功能(SF)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对情感职能(RE)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对精神健康(MH)有影响的因素为出血破入脑室。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不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出血破入脑室、脑中线位移、GCS评分和Barthel指数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锥颅血 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的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42例,并与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51例对比分析。结果:手术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保守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ADL Ⅰ~Ⅲ)比较,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组(P<0.01)。结论:锥颅血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的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适应症广泛,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各30例,其中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采用直角坐标尺定位行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内科保守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不进行手术.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愈率,血肿吸收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为(5.9±0.5)d,显著短于内科保守治疗组(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51±3.1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97.11±3.44.其水平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应评分(11.35±6.93 vs.81.59±2.51),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痊愈者23例,疗效显著4例,有效3例.有效率100.0%.内科保守治疗组其痊愈者13例,疗效显著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死亡1例.有效率86.6%.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25~40mL)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4例分入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组(A组)4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B组)34例进行治疗。评价治疗第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第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第14d时A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治疗后第90d时微创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内科组(P<0.05),微创组的致残率和明显依赖生存率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25~40mL),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和明显依赖生存率,且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基层医院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近期各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有103例(87.28%)存在各种不同的并发症,最常见并发症为血压升高(64.4%),其后依次为心律失常(31.4%)、高颅内压症(24.6%)、尿失禁(24.6%)、吞咽困难(21.2%)、肩手综合征(16.9%)、血糖升高(15.3%)、肺部感染(11.86%)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血压升高似与年龄组(X2)有相关;心律失常与出血是否破入脑室(X12)呈明显相关(P=0.029);高颅内压症与意识水平(X5)、出血量(X11)、出血破入脑室(X12)呈明显相关(P0.05);尿失禁与意识水平(X5)呈相关危险因素(P0.01);吞咽困难与意识水平(X5)、出血量(X11)呈明显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常见并发症为血压升高、高颅压症、心律失常、尿失禁、吞咽困难等。患者入院时意识水平、出血量大小、出血破入脑室分别是其综合危险因素。脑出血患者近期并发肩手综合征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对34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丘脑出血患者多为高血压丘脑出血,少量而局限的丘脑出血预后好、量大且破入脑室的预后差。结论:高龄和高血压是丘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预后与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基底节区脑出血31例(其中19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13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脑干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小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7例,脑叶出血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5例。死亡23例,死亡率38.3%。直接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脑疝者18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结论脑出血破入脑室者继发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丘脑、脑干部位出血,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3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回顾分析。预后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和未好转(进步、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统计,使用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血压水平和性别不是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糖尿病史、破入脑室、意识障碍、脑室受压、术后有无再出血和并发症在预后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近期疗效的因素很多,术前应积极干预。年龄、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糖尿病史、破入脑室、意识障碍、脑室受压、术后有无再出血和并发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 2 0 0 0 - 0 1~ 2 0 0 4 - 11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86例分为微创引流组、内科治疗组。两组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 ,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 (长轴×短轴×层面数×π/6 ) ,出血部位分壳核、丘脑、脑叶、脑室、小脑等。有效配对的微创引流组高血压脑出血 4 3例中 ,男 2 5例 ,女 18例 ,平均 (6 1.1± 11.8)岁 ,血肿量 (37.0± 2 1.5 ) ml。其中壳核出血 11例 ,丘脑出血 8例 ,脑叶出血 15例 ,脑室出血 7例 ,小脑出血 2例。微创引流治疗指征一般为壳核区或脑叶血肿量 >30 ml,丘脑区血肿>10 ml或破入脑室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 我院经CT证实的住院脑出血患者790例中死亡189例,分析死亡189例患者死亡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189例脑出血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8例(67.72%),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01例,丘脑19例,颞叶14例,枕叶3例,小脑14例,桥脑7例,脑室10例,颞顶叶16例,右颞基底节区5例,有2个出血部位以上20例.10例脑室出血未计算出血量,其余按多田氏计算法:出血量≥50 ml者125例,破入脑室者65例,出血量≤50 ml者52例,破入脑室者13例.结论 早期迅速降颅压,控制脑水肿,预防消化道大出血及保护肾功能是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科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两组疗效,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吸收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血肿大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5±2.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5,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为2.5%(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 (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P<0.05).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血肿破入脑室、血肿>40.0 mL、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血肿形状不规则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OR>1);其中凝血功能异常、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和血肿形状不规则是高危因素(OR>2).患者是否伴有冠心病和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是再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OR <1).[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和神经功能缺失少等优点,为减少再出血应控制危险因素,尤其注意高危因素,如凝血功能异常、出血部位和血肿形状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发病后就诊时间、意识水平、出血部位、血液破入脑室情况、出血量等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作用。结果 出血量大、昏迷及出血继发破入脑室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对应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患者预后情况与出血量、意识水平、出血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我院住院的143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2周时的预后情况为评估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15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47)、入院时意识状态(P=0.026)、出血量(P=0.024)、血清白蛋白(P=0.044).结论高龄、入院时意识障碍严重、出血量大、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出血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内脏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7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变化,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血清FSH、TSH、ACTH水平与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或是否有脑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清FSH、TSH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且脑出血组低于脑梗死组(P均<0.01);脑出血和脑梗死组的血ACTH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P均<0.01)。脑出血的病情越重、出血量越大、出血破入脑室或有脑中线结构移位时,患者血清FSH、TSH水平越低,ACTH水平越高。结论:在脑出血的危急状态下,机体可能发生类似于休克时血流重新分布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短期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对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微创组(65例)和开颅组(25例)。开颅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量、术后并发症及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微创组各影响因素和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开颅组对比,微创组术后血肿量清除率更高(P0.05);术后并发症更少(P0.05)。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高龄、入院GCS评分≤5分、破入脑室、出血量≥50 m L。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好、创伤小、预后好。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高龄、入院GCS评分≤5分、破入脑室、出血量≥50 m 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342例,根据患者入院30 d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病死组(86例)和存活组(256例)两组。观察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出血量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的临床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病死组GCS较低,出血量较大,基底节出血发生率较低,小脑出血发生率及合并脑室出血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ROC曲线下面积发现GCS和出血量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均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出血量和小脑出血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出血量和小脑出血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脑出血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德胜  樊景华  赵建民 《临床荟萃》2000,15(15):711-711
目的:评价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在大面积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作用。方法:对血肿〉30ml的天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行血上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行引流术者病死率(16.67%)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55%)。结论:脑出血位于脑叶或基底节区,血肿尚未破入脑室者,使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引流血肿比内产保守治疗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晔  王剑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6):526-527
目的 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组(54例)与保守治疗组(54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微创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均为P<0. 01)。超早期手术(6h以内)病死率高,可能与出血未止及再出血有关。结论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时机以发病6~24h内为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中等量(25~40 ml)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4例患者随机分入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和微创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第14天时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第14、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第90天时Barthel指数评分、再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2组治疗前基线特征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天时2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43±9.46.30.50±13.94,t=1.076,P=0.289与21.83,19.94,Z=-0.533,P=0.580).治疗后第90天时微创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好于内科组(分别为16.43与26.83,Z=-2.921,P=0.003;86.52与61.67.t=3.695,P=0.001),微创组的致残率和明显依赖生存率低于内科组(43.5%与77.8%,χ2=4.894,P=0.027;4.3%与44.4%,χ2=7.280,P=0.007).治疗后第90天时2组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与5.0%,P=1.000;4.2%与10.0%,χ2=0.027,P=0.870).结论 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中等量(25~40 ml)自发性脑出血,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和明显依赖生存率,且不增加再出血率和病死率,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