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院口腔科自1985年~1997年间手术切除多形性腺瘤标本132例,全部常规切片病理诊断,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男性55例占47.7%,女性77例占58.3%,男∶女1∶1.4,年龄10岁~75岁,平均39岁。病程2个月~8年。发病部位:腮腺68例,颌下腺29例,腭腺27例,其它小涎腺8例,舌下腺无。临  相似文献   

2.
涎腺多形性腺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情况。③结果  2 6 0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 177例 ,颌下腺 36例 ,舌下腺 1例 ,小涎腺 46例 ;2 6 0例中 38例发生恶变 ,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中恶变 2 5例 ,发生于小涎腺者中恶变 13例。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于大涎腺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15 ,P <0 .0 1)。 38例恶变者中包括腺癌 3例、腺样囊性癌 1例、鳞状细胞癌 1例及肌上皮癌 33例。④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 ,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 ,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ur)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涎腺肿瘤总数的58%~79%.  相似文献   

5.
涎腺多形性腺瘤5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柱贤 《海南医学》2005,16(1):67-67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其肿瘤易复发、恶变,所以如何避免术后复发是该肿瘤治疗的关键。本文为笔者通过近10年来对5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治疗,总结其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6.
涎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是涎腺组织中常见的肿瘤,我们从1978年3月~1996年3月收治涎腺混合瘤208例,均经病理证实,对其中198例进行了术后随访。现就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于女性妊娠期的患者,因肿瘤长势较快,我们对妊娠分别为5个月、7个月的2例患者,在妇产科医师指导下行腮腺瘤切除术,均未出现流产和早产,可以证实妊娠期妇女可以行肿瘤切除术。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共208例,男119例,女89例,年龄15~79岁,平均42.l岁,以28~55岁为最多。肿瘤原发部位:以腮腺最多,颌下腺次之,跨部小涎腺最少。见表1。表1肿瘤…  相似文献   

7.
8.
采用5种与分化有关的抗体:EMA、CEA、Lys、Actvn、S-100对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结果显示:以上5种抗体均可作为多形性腺瘤诊断检测全面反映的分化表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NF-KB的表达.结果:30例多形性腺瘤石蜡切片NF-KB免疫组化染色中,10例(33.3%)呈强阳性(+ + +);12例(40%)强表达(+ +);6例(20%)弱表达(+);2例(6.6%)无表达.NF-KB的表达主要见于浆液腺腺泡上皮和导管上皮,呈强阳性(+ + +)表达;黏液腺肌上皮样上皮呈强表达(+ +);间质成分中血管内皮呈弱阳性(+)表达、纤维结缔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结论: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呈阳性表达,提示瘤细胞增殖力较强,可能是涎腺多形性腺瘤容易复发和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一类常见的良性肿瘤,形态复杂,且易恶变和复发。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现就其发病相关基因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Survivin(SVV)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proteinfamily。IAP)的1个成员。其相关研究自1997年始见报道。Survivin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Survivin基因的价值在于它在正常分化组织中不表达,而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多高表达。Survivin作为一种新的IAP,其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作为肿瘤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应用已初露端倪,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survivin引入涎腺多形性腺瘤(PA)的研究领域,采用免疫组化对涎腺肿瘤survivin表达进行研究,探讨survivin与多形性腺瘤的良恶性程度、预后、复发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报通讯员、《河北医科大学报》编辑部(050017)王振岭报道日前,该校口腔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生导师王洁教授等,经实验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基因突变位点,从而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它发生在面部,影响面容;发生在腮腺的肿瘤直接危害面神经,容易造成术后面瘫。目前对于该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  相似文献   

13.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研究本瘤与恶性多表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病史长,生长缓慢;组织结构由肌上皮、腺上皮、鳞化上皮、基底样细胞、软骨及粘液等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罕见核分裂像及出血坏死,肿瘤细胞PCNA指数及间质血管数数低于恶性多形性腺瘤(P<0.01),与腺泡细胞癌相近(P>0.05);此外67例中包膜不完整16例,18例有包膜浸润,包膜浸润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余病例,部分肿瘤切除后多次复发。结论 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复杂,其形态无恶性指征,但具有浸润包膜生长、部分病例术后可复发的生物学行为。该瘤交界性行为可能与部分瘤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包膜附近血管丰富,因而易侵犯包膜和术中包膜易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核仁组织导体区银染技术(AgNOR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中各种组织成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在实性及腺管样区域中肿瘤性上皮细胞AgNOR颗粒均数为420,大小颗粒之比接近1∶3;软骨样细胞者为180,大小颗粒之比接近1∶1;粘液样细胞者为206,大小颗粒之比接近1∶1,前者与后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实性及腺管样区域中的肿瘤性上皮细胞活性较软骨样细胞、粘液样细胞高,结果提示肿瘤性上皮成份丰富的PA可能更具有癌变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表现特征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情况及MSCT影像特征.结果 47例多形性腺瘤患者中,89.4% (42/47)为单发,10.6% (5/47)为单侧多发;59.6% (28/47)位于腮腺,17.0%(8/47)位于颌下腺,14.9% (7/47)位于腭部小涎腺,8.5% (4/47)位于颊部小涎腺;术中见27.7%(13/47)病灶与周围结构有粘连,10.6% (5/47)包膜不完整,19.1% (9/47)表面扪及结节.MSCT上涎腺混合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或结节,14.9% (7/47)病例发生囊变,其中6例位于腮腺,以术后复发及多发者最常见,颌下腺及腭部病灶均未见囊变者,增强后95.7% (45/47)表现为延迟强化(延迟180 s).其中4例发生于硬腭者,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利用三维重组技术行MPR及VR图像后处理,不仅可提高病灶的检出,还可清晰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邻近骨质的改变.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生于硬腭者病灶多较小,应常规应用三维重组技术显示病灶及邻近骨质的改变,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湛江市五间医院26年期间(1956-1982)552例涎腺肿瘤。良性瘤413例,恶性瘤139例。良性瘤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恶性瘤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良性瘤以21-30岁为高峰年龄组。多形性腺瘤在发病年龄分布有两个峰值。多形性腺瘤的腺管内可见两种染色不同的物质,经初步分析一种是中性粘多糖,另一种是酸性粘多糖。本文经统计学处理提示某些肿瘤的类型与区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正>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 MT),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58.7%~90.0%[1-3]。PA好发于腮腺,发生于舌下腺的PA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个案报道[4-6]。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PA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现报道1例舌下腺PA。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2岁,  相似文献   

19.
p53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的基因序列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洁  董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0):777-779
目的 检测腺多形性腺瘤p53基因第7、8外显子的碱基突变,探讨该瘤的发生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从手术标本中选择涎腺多形性腺瘤1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及DNA核酸序列测定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7例第7外显子异常者。3例第8外显子阳性者。5例第7外显子SSCP(其中3例第8外显子SSCP也呈阳性)的肿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结果 发现SSCP阳性的肿瘤相应的外显子碱基序列已发生变化。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317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317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232例,颌下腺43例,腭部41例.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6例,涎瘘5例,复发12例.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