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科熏洗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R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110例RA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采用伤科熏洗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共4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7%和49.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沉、C反应蛋白、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伤科熏洗方下调TNF-α和IL-1β可能是其治疗RA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西医组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中医组予以独活寄生汤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检测2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中医组94.29%,西医组77.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医组患者治疗中共发生副反应4例(11.43%),中医组患者发生2例(5.71%),2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水平较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中医组下降较西医组更明显(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显著,副作用轻,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从而抑制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减少对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的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20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吲哚美辛肠溶片每次25mg,每天1次,甲氨蝶呤片每次7.5mg,每周1次。治疗组100例,排毒尪痹汤煎服,每次200ml,每天2次。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2疗程后观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痛及压痛数、关节肿胀、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握力、步行时间、不良反应。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指标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观察指标,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当归拈痛汤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各10只,采用向大鼠踝关节腔注射微晶型尿酸钠(MSU)混悬液方法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当归拈痛汤用于模型的治疗,并与秋水仙碱做组间对照,采用双抗夹心ABC-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说明模型组大鼠炎性反应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和当归拈痛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IL-1β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当归拈痛汤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7,(12)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淋巴T细胞亚群的影响,从细胞免疫方向探讨本方药的疗效机制。方法:将2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肠溶片和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用排毒尪痹汤煎服。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于治疗前和治疗月后分别检测CD4~+、CD8~+,计算CD4~+/CD8~+值。结果: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CD4~+均下降,CD8~+均升高,CD4~+/CD8~+比值均降低;且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患者体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排毒尪痹汤能调节T细胞分布,使机体趋向免疫稳定状态,具有类似MTX联合用药的免疫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B1(TGF-B1)含量的影响,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RA活动期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排毒尪痹汤治疗的观察组和吲哚美辛肠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的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TGF-B1含量。结果治疗2个月后,2治疗组血清TGF-B1含量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A患者体内存在较低浓度的TGF-B1,可能是导致RA发病的机制之一;排毒尪痹汤能升高血清TGF-B1含量,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稳定状态,具有类似甲氨蝶呤的免疫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床研究》2020,(16)
目的:探讨三黄健齿汤联合牙周局部治疗对急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拾的93例急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洁治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牙周局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牙周局部治疗1月后给予口服三黄健齿汤。口服1个月中药后,观察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Gingival Bleeding Index,G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中医证候积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Pactor,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BI和P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牙龈指数和牙固袋深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主要症状(牙龈松软、牙龈出血、咀嚼无力和牙齿松动)和次要症状(腰膝酸软、耳鸣、神疲乏力和舌像、脉象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龈沟液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黄健齿汤联合牙周局部治疗对急性牙周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炎症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补肾壮筋汤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目前全球约有3.5亿骨关节炎患者,我国实际总发病数已过亿人。补肾壮筋汤源自《伤科补要》,临床疗效好。为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本院从2003~2005年对79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应用补肾壮筋汤治疗,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补肾壮筋汤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9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32例,女47例,单膝64例,双膝15例,共94个膝关节。根据随机数字表,按就诊时间顺序依次分为补肾壮筋汤治疗组和消炎痛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Ⅱ型胶原(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CIA)大鼠为RA动物模型,通过测量其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大、中剂量组的治疗效果;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小鼠胸腺细胞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活性,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桂枝芍药知母汤大、中剂量组均可使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和关节炎指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时发现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及IL-1β活性明显升高,治疗组起下调作用,接近正常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TNF-α、IL-1β异常增高,与RA发病密切相关。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降低CIA大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TNF-α、IL-1β浓度,从而抑制或控制RA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部中医药》2016,(3)
目的:探讨瑶药包热敷熨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的影响。方法: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予美洛昔康片15 mg口服,1次/d;甲氨蝶呤片10 mg,1次/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瑶药包热敷熨治疗,1次/d,20 min/次。共治疗2周。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采集静脉血4 m 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β、TNF-α浓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浓度均有下降,治疗组对IL-1β、TNF-α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瑶药包热敷熨能有效降低血清致炎因子IL-1β、TNF-α的浓度,从而缓解RA患者的关节炎症症状。 相似文献
11.
芪红汤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芪红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及对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使用芪红汤观察治疗30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并与激素强的松组30例进行随机对照,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结果:芪红汤组疗效优于强的松对照组,芪红汤组能显著降低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不能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结论:芪红汤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可能与降低IL-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枝附子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观察病理改变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桂枝附子汤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同时桂枝附子汤组病理改变得到控制,可见滑膜细胞增生和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减轻。[结论]桂枝附子汤能抑制滑膜炎症和血管翳的形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火针组。于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内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夹脊穴足三里和阿是穴,共治疗8次。容积法测量大鼠右后足肿胀度;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和TNF-α含量;光镜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MTX组造模后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火针组造模后19、26、33d足部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MTX组和火针组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与MTX组相比大鼠足部肿胀度、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均能改善膝关节滑膜组织的炎性病变,且火针对滑膜病变的改善优于MTX。结论:火针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含量,减轻关节局部肿胀度,改善滑膜病变,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骨增合剂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疗效及其对O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骨增合剂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和关节滑液TNF-α和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及关节滑液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除血清TNF-α外,其余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及关节滑液TNF-α、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骨增合剂对膝关节OA有较好疗效,降低血清及关节滑液TNF-α和IL-1β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RA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风湿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排毒尪痹汤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炎症介质、血脂水平、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等。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M-CS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CSK9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治疗RA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PCSK9水平,改善机体的炎症介质和血脂水平,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排毒尪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肠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4周为1疗程,连续2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F浓度水平与抗CCP抗体阳性率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RF与抗CCP抗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痤疮颗粒对痤疮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变化。[方法]采用放射性免疫学方法检测痤疮颗粒对痤疮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应用痤疮颗粒治疗痤疮患者后,其血清中的IL-8和TNF-α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显著变化(P<0.01);并且疗后患者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痤疮颗粒能够改变痤疮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铺灸对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铺灸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于右后足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形成从大鼠模型,造模3d后,药物组给予旭痹颗粒治疗,铺灸组给予铺灸治疗。观察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足趾肿胀度(趾围)的变化。治疗结束后股静脉采血,以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IL-1、TNF-α及IL-10含量。结果铺灸可减轻从大鼠足趾肿胀程度,效果优于旭痹颗粒组(P〈0.05);显著提高从大鼠血清IL-10水平(P〈0.05),降低血清IL-1、TNF—α水平(P〈0.05)。结论铺灸对从大鼠具有一定疗效,抑制IL-1、TNF-α的产生,提高IL-10水平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仪及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90例,随机分为药线治疗组30例,空白线灸组30例,西药对照组30例,药线治疗组和空白线灸组分别采用壮医药线、空白苎麻线点灸,同时配合西药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1β。结果:药线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NF-α、IL-1β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线治疗组治疗后TNF-α、IL—1β较空白线灸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可降低RA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这是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