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医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来医药和内部观念转变的影响下,传承危机倍受世人关注。文章以分析苗医药文化活态传承的内涵和重要性为基础,研究苗医药文化在活态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民族区域保护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特权、活态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官方教育、民族性与地域性等方面提出了活态传承的多途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苗医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欧美外来医药和内部观念转变的影响下,传承危机倍受关注。文章以分析苗医药文化"活态传承"的内涵和重要性为基础,研究苗医药文化在"活态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探寻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纳西东巴医药在大健康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健康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医药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研究了过去20年与纳西东巴医药文化、思想形成、治疗特色等相关文献,分析了东巴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依托政策支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等方面结合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究东巴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们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引发了新时代医疗健康的发展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话题研究,今天我们和相关专家,共同探讨互联网+大健康背景下的数字健康创新。互联网+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林伟华:讲到互联网+大数据,尤其在医疗健康领域,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疗数据和健  相似文献   

5.
罗婕  张艺 《世界中医药》2021,16(15):2211-2216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民族医药是在不同区域的民族之间共同交流后形成的.近年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藏医《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民族医药知识得到保护,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但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疗效独特,在治疗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往往有独到的疗效。为了挖掘、传承、开发和保护苗医药,本文对贵州黔东南雷公山地区苗医药情况进行调研,收集整理了雷公山地区苗寨最有代表性的23种苗药应用基本情况,整理出12种苗医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背景下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情况。方法:选择医院皮肤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患者的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及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关注内容,根据认知水平的高低,分为甲组(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水平高)和乙组(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水平低),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水平的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的独立因素。结果:100例患者的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评分均值为(76.38±10.29)分,认知水平高者35例,分为甲组;认知水平低者65例,分为乙组。100例患者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关注内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常见病中医药防治、中医药养生知识和病后康复服务,分别占34.00%、22.00%和20.00%;其他依次为中医药治病原理和疑难重病的中医药防治,分别占14.00%和10.00%。甲组患者在性别、婚姻状态及养老保险方面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文化水平、月收入、医疗保险、职业及中医药健康文化认知途径数量方面与乙组比较,差异存在统...  相似文献   

8.
满族医药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顺应自然、抵御灾害、防御猛兽、抗击战争中总结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经验。维护了满族民众生命、健康和繁衍。满族先民崇尚自然,信奉萨满文化。满族医药伴随着满族跌宕起伏的历史、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经历了漫长的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满族医药在满族集聚地民间、满族萨满医疗活动、满族宫廷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2月3日,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壮医药研究专业委员会、文山州壮医壮药学术研究会2017年度学术年会在广南召开。卢应柱会长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切实抓好壮医药文化的抢救传承 为大健康事业增砖添瓦》工作报告。李翠兰副主任主  相似文献   

10.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健康服务业体系离不开中医药的广泛参与和深度耕耘,广州中医药大学基于\"大健康、大数据、大产业\"的发展新理念,牵头组建\"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立足东莞及粤港澳地区,有效整合高校、地方、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优势创新资源,集成中医药与关联产业领域创新力量,聚力在健康服务业新兴领域,谋求协同创新的突破,实现\"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适应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需求、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和发展中医药健康大产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新形势下中医药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有交通不便、区位劣势的不利之处,同时又是生物多样性突出、药物资源丰富,且拥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省份,随着贵州省委省政府打造五张名片的宣传牌,构建大健康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贵州民族医药产业蓄势待发,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源动力。但产业的发展中又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如何扬长避短,顺势而为,把产业做大做强,本文结合贵州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给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雷公山地区,苗族医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应着群众对苗族医药服务的需求。但是,苗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问题,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苗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就能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雷山县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实地与问卷调查研究苗医药文化现今面临的问题,探讨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必要性以及相应措施。结果:由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得出:人们对苗医药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度所占比例为71. 40%,对苗医药的发展所持态度积极乐观与在发展道路上遇到问题的各占50%,传承现状有高达64. 3%的人不满意。结论:经过调查,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可以结合三方面调查结果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本次调查为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国家大健康产业的提出,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健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健康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文章详细阐述了健康服务业发展背景,分析了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健康服务业中医药人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曾经创造过许多极为丰富的古代优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许多历史资料记载说明,苗族至今保留着极为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和医药遗产,其中苗医、苗药就是这些遗产中优秀的文化之一,苗族同胞在长期生产和与疾病斗争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结晶,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不仅在历史上为各族人民的生存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至今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仍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贵阳省中医学院、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2 0 0 3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1月 8日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召开。贵州省苗学会会长、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副秘书长刘成起、贵阳中医学院院长梁光义、副院长吴晓黎、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朱征明、贵州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黄维中、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杜江、龙里县县长王振金、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庞声航、湖南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田华咏、以及长期从事苗医药研究的贵阳中医学院教授邱德文、陈德媛、谭学…  相似文献   

19.
贵州苗药大果大姜子研究及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课题组对贵州苗药-大果木姜子(米槁)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情况和方法。首先对大果木姜子进行本草考证;生态资源的调查;同功,易混品种的鉴别;生药学研究等,将大果木姜子开发成一种中药材新品种,已经卫生部门批准,其次,对大果木姜子进行药理,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并对大果木姜子进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研制以大果木姜子为主药的中药新药心胃丹胶囊,米槁心乐滴丸,米槁精油滴丸,以及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的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20.
在健康新战略背景下,围绕"大健康"理念,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文章结合养生科普软件现状,分析了中医养生科普软件开发性能应具备基本特点,强调以"治未病"为原则,突出中医特色,以"自测、自寻、自养"为路径,提倡自我健康养生管理,以中医养生预防和早期诊治方法为主体,方便用户实施,以科学、可靠、通俗、便捷为特点,凸显以服务用户为核心,把握"健康中国"理念,分析了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