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家莹  易玮  刘允  史俊恒  许能贵 《新中医》2015,47(7):296-298
风府穴自晋代一直被历代医家列为禁灸穴之一,然而古代医籍中也有许多风府穴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为明确风府穴禁灸与否的演变,以及风府穴灸法运用的发展,特查询《中华医典》摘选相关条文,并依据不同朝代顺序归类汇总,分析其禁灸原由、演变,以及其灸法运用的范围、发展。风府穴禁灸的提出对后世医家有警示作用,随着医学的发展,灸法也逐渐运用到临床各科中,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对古代医家临床诊治方法的选取均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灸量的大小是艾灸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自古医家在运用艾灸法治疗疾病时,都注重灸量的变化。从艾灸时长、艾灸壮数、艾灸频次等方面,对近三年来有关艾灸灸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发展了历代医家对艾灸灸量的认识,不过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多数研究仅停留在观察阶段。今后的研究应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对灸量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针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身形等在辨证之后按疾病程度、疾病部位、脉象来确定灸量的多少,为建立灸量规范化、系统化的临床艾灸用量指导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艾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艾灸不当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1-2]。晕灸作为艾灸的不良反应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各版《刺法灸法学》《针灸学》教材中均未明确提及晕灸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亦鲜有关于晕灸的文献报道。笔者将临床所见2例艾炷灸晕灸病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临床医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化脓灸临床运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五年有关化脓灸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较少,考虑与化脓灸的灼痛、炎症反应及灸后瘢痕的形成有关,临床上多数患者对化脓灸有抵触心理,施灸时通过减痛处理,灸后讲究"灸透"和调护时要"化脓透"等均能改善患者的排斥心理。但目前的报道仍是一般疗效观察多,严格按照科研设计进行研究的少,且临床研究中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即穴位选择、施灸时间、壮数、艾灸痛苦程度及艾灸后调护等。大多数临床观察样本量少,可信度不足,同时缺乏长期随访。今后,应在良好的临床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总结提高,为化脓灸的临床研究和进一步推广运用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梅花针灸学派周楣声教授在大量临床中发现,灸法对乙型肝炎、急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肠炎肠痉挛以及许多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的发热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热证不仅可灸,而且“热证贵灸”。周教授认为,虽灸是火的一部分,但灸不能代表火,艾灸疗法也不能代表火疗方法,在临床中两者应仔细区分。热证是否禁灸应从灸法本身思考,而非一味的热证禁灸。周教授提倡连续施灸巩固疗效,施灸时患者热度会上升,艾灸结束后会回复正常。灸法非唯一的治疗手段,盲目推崇艾灸疗法亦是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7.
艾灸灸量是指施行治法时能到达的热度水平,即进行治疗时灸材在施灸处所产生的刺激大小。影响灸量的因素有艾炷大小、艾炷数量、施灸手法、施灸频次等。艾灸灸量直接影响疗效,分别从古代文献、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三方面内容入手,综述艾灸灸量对疗效的影响。参考文献27篇。  相似文献   

8.
乔雪奇  安军明 《河南中医》2019,39(3):467-471
临床上对失眠患者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并不统一,缺乏客观性。而作为国际公认评价睡眠障碍"金标准"—多导睡眠图,已广泛用于与睡眠相关疾病临床评价。但通过搜索文献发现,临床报道中几乎没有应用多导睡眠图进行疗效评价,大多还是以量表评价为主。热敏灸治疗失眠效果显著,操作简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临床研究中多是热敏灸结合其他疗法,缺少对热敏灸治疗失眠的单一研究;临床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少,且多停留在对患者近期疗效观察,缺少远期疗效的观察及后期的随访;临床上失眠也可由其他疾病诱发,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热敏灸治疗失眠合并其他疾病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热敏灸作为一种新艾灸疗法,找到准确的热敏化腧穴并施以消敏饱和灸是临床疗效的关键,操作者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再进行施灸,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艾灸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良好的疗效,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然时有疗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灸疗火候的把握对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中医经典及近现代文献,总结前人相关论述,以及后人拓展应用,以期加强施灸者对灸疗火候的把握,提高灸疗临床疗效,并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研究提供部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迎穴是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本文从临床报道的角度回顾了近年的文献,认为人迎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突破禁针禁灸的束缚,扩大其临床应用并阐明相关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艾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灸法主要用于寒证的治疗,对于热证是否可灸,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该文通过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明确热证可灸理论依据及其适应证,为临床热证用灸辨证选穴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1-403
通过检索、收集天枢穴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与现代研究报道,分析天枢穴在针灸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主治范围、刺灸方法及配穴规律等,为天枢穴治疗胃肠病的临床运用提供文献研究证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頔  田永衍 《光明中医》2022,(20):3682-3684
自古以来,人们被《伤寒杂病论》中“热病禁灸”的观点所束缚,艾灸疗法的发展因此得到限制。20世纪80年代,“热病贵灸”理论在临床上得到初步认可,以周楣声、魏稼等为代表的现代医家为灸法正名。该文通过对部分汉唐文献的整理研究,明确热病用灸的理论依据,为灸法在中医临床热证治疗中引热外达、活血化瘀、清化湿热和抑阴扶阳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14.
热敏灸疗法作为特殊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热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古代医家认为热证禁灸,但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运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热证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热敏灸治疗热证主要通过火郁发之,以热引热,达到郁散、热清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81-82
《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对针灸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灵枢·官能》篇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确指出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可使用艾灸进行治疗。医者进行针刺疗法或艾灸疗法必须从个人的生理机制、寒热属性、虚实表现及疾病阴阳变化等条件出发。鉴于此,本文系统的探讨针刺和艾灸的各自特点及其适应范围,从时令气候、疾病性质、机体状态、施术部位等方面入手,查阅、整理、总结相关古代医籍的针刺与艾灸部分,论证各时期"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理论对临床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及补充发展,讨论针刺与艾灸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临床选取针刺疗法或艾灸疗法进行治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以便更好地促进针刺与艾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艾灸通说》是日本江户时代名医后藤省根据其父亲的讲稿编辑的一本关于艾灸疗法的专。后藤认为“万病在于一气留滞”,而艾火入经,能开郁化滞,治疗多种疾病;艾灸能调动体内元气以祛逐邪气,但必须久灼多灸,坚持治疗;艾火之性质并非燥烈,而是温润和平,非但寒证可用,热证也可采用。此外,后藤不迷信古人,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点穴的方法以及小炷多灸与灸后养精神的主张,至今在临床上仍然不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脏"宜施灸治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卓廉士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66-767
本文综合古代文献,指出灸治是中风"中脏"的抢救措施之一.古人认为艾火之性温而不燥,能化痰消积、活血化瘀,急救时又能开窍启闭、回阳固脱.采用艾灸治疗中风,非但治标,而且补阴和阳,兼以治本;艾灸治疗闭证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取穴,依次而灸,以平上逆之阳气;脱证选穴宜少,以固下元之厥脱.本文亦对中风的预防及后遗症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禁灸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广泛应用,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已得到使用,取得了比较肯定的疗效。但是,有关禁灸穴的文献研究尚未见到。笔者收集了《针灸甲乙经校释》(文中简称《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对禁炎穴的记载,并参阅有关其它文献,以探求古代禁灸穴的提出和发展,冀于灸法的研究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19.
本案运用热敏灸疗法治疗室性早搏,主要论述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灸感观察、灸量分析,认为灸感是影响艾灸疗效最根本因素,灸量是影响艾灸疗效最直接因素。同时,本案例热敏灸疗效的可靠性、稳定性为临床上解决疑难杂症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数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随着艾灸壮数的增加,灸效多随之提升;近现代名家用灸,贵在量足发灸疮。故对于急病、重病、慢病,应该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灸法,使用饱和灸量,结合灸感定灸位,适当发灸疮,提升艾灸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