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D-二聚体(D-D)和凝血三项指标的变化,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0例临产孕妇和80例健康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进行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显著下降(P均<0.01),FIB、D-D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对预防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主要是探讨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病理性凝血和纤溶状态,D-二聚体和FIB测定可预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将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待产的孕妇中,选择其中100名为本研究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健康查体非妊娠女性100名为本研究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都进行凝血四项及血常规的检测,将最终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凝血四项的检查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凝血酶时间(TT)时间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在纤维蛋白原(Fib)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Hb、WBC、RBC、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妇在临产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将其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结果进行明确,及时干预,保证母婴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妊娠是女性的一种特殊生理过程,在此期间孕妇机体的各项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清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妊娠晚期达到高峰,这些性类固醇激素的变化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孕妇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D-二聚体在血中含量变化,了解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病毒性脑炎儿童,其中重症、轻症各20例,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清晨空腹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测血浆D-二聚体,并与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病毒性脑炎重症组D-二聚体水平较轻症组和对照组都明显升高(P<0.01),重症组急性期较恢复期高(P<0.01),轻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体内存在着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水平对高凝状态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D-二聚体在血中含量变化,了解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病毒性脑炎儿童,其中重症、轻症各20例,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清晨空腹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测血浆D-二聚体,并与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病毒性脑炎重症组D-二聚体水平较轻症组和对照组都明显升高(P〈0.01),重症组急性期较恢复期高(P〈0.01),轻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体内存在着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水平对高凝状态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凝四项(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观察组)及58例COPD缓解期患者(对照组)静脉血浆D-二聚体及血凝四项水平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TT水平与缓解期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及Fib在COPD急性加重期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及时检测两者水平有助于COPD急性加重期的判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寇存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5):102-10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美创Coatrob 1800全自动血凝仪对142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2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接近于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的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各型肝癌患者的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孕妇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2027-2028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整个妊娠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对130例妇女分别在孕前、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及孕37~41周检测血液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妇女在整个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进行性增加,孕20周起各组与孕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孕期D-二聚体的检测对诊断和预防妊高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常成年妇女与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F-81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检测150例正常成年女性和212例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来了解妊娠晚期妇女在将要临产时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结果:APTT、TT的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有下降的倾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PT时间明显缩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3.
彭海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826-282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正常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妊高征患者尤为明显。由于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 IC发生。因此,动态检测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妊高征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DIC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D-D)定量检测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52例DIC患者(早期14例,中期26例,晚期12例)和50例正常人血浆中D-D含量,然后做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D-D含量为(0.32±0.13)mg/L,DIC组D-D含量为(8.44±2.76)mg/L,早、中、晚期患者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水平逐渐增高,有效治疗组D-D含量为(2.16±0.74)mg/L,无效治疗组D-D含量为(8.21±2.51)mg/L,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D含量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疗效的了解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59例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及50名健康人员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消化系统肿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P〈0.01);在胃癌及大肠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三组患者之间,血D-二聚体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以原发性肝癌、胃癌、胰腺癌阳性率较高。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可引起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6)
目的:探究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的62例为对照组,检测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的血尿酸、D-二聚体明显高于轻中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彭明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6):99+101
目的:探究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的62例为对照组,检测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的血尿酸、D-二聚体明显高于轻中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重症肝炎(简称重肝)和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某些机制,笔者对19例重肝和23例肝硬化患者做了血浆D-二聚体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重肝19例,肝硬化23例,年龄27~70岁,其中男28例,女14例,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男女各25例,年龄19~68岁。1.2方法:晨起抽空腹血 1.8mL,用 0. 2mL 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CL2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原装配套检… 相似文献
19.
赵甲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52
在我国,骨折是一种常见病,骨折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创伤性疾病,骨折后引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本文观察本院120例骨折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骨折术中及术后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