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训练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强化肩胛带训练以及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给予强化肩胛带训练联合早期康复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该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39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6.88±10.32)分和(60.29±10.85)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和ADL评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FMA和ADL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87%和76.9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ADL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109-110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后期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生存质量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早期功能训练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中,上肢功能FMA积分、下肢功能FMA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芮康乐 《新中医》2020,52(7):123-125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1.5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ugl-Meyer(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且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且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将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各18例,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A配合15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B配合30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三组均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其FMA评分及观察组B其C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偏瘫早期较短时长、较小运动量核心肌群训练相对于长时间、较大运动量能更好地抑制下肢痉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观察。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0%(P 0.05);观察组护理后FMA、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足外翻等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提升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致偏瘫肢体肌痉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脑卒中患者80例,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内容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语言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锻炼以及电针治疗等等。4周后观察评价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BI评分分别为(87.16±7.02)、(71.91±6.85),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FMA评分为(83.20±8.89),对照组为(57.02±6.90),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组间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护理方法,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所致的偏瘫肢体肌痉挛具有更佳的恢复效果,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疾病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加入早期中医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NIHSS、FMA、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好转明显,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把2015年7月-2016年7月时间段内到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方法),并对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FMA、FAC、MB1评分分别为(13.5±2.12)分、(1.0±0.3)分、(26.0±4.8)分;研究组分别为(13.6±2.10)分、(1.0±0.4)分、(25.8±5.0)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MA、FAC、MB1评分分别为(32.1±1.14)分、(2.26±0.5)分;(33.1±4.7)分;研究组分别为(37.4±1.2)分;(3.0±0.2)分;(38.1±4.2)分;组间数据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FMA、FAC、MB1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采用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与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风肢体康复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肢体偏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风肢体康复方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57.5%,治疗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肢体康复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及早期康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所有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基础上,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脑卒中(CSS)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30)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QLQ-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观察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156例经《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诊断为脑梗死偏瘫的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加肢体训练)78例和观察组(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78例。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步行能力、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疗效(达94.87%)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84.62%),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步行能力的数据与对照组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步宽的数据低于治疗前,步长、步幅、步速的数据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速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但步宽的数据与对照组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FMA评分(包括上肢和下肢评分)的数据与对照组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I评分、FMA评分的数据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的数据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I评分、FMA评分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NIHSS评分的数据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上饶市立医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将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3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治疗的29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下肢FM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曾福英 《光明中医》2016,(13):1969-1971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加强常规护理及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痉挛改善总有效率69.70%,对照组痉挛改善总有效率54.55%,观察组痉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30d 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30d 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生活功能评分,对患者有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络穴位拍打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为该疗法在临床的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配合穴位经络拍打,实施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ADL、FMA和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和FMA评分均较前提高,且观察组ADL、FMA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络穴位拍打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稳定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以被动运动为主的康复措施;观察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平衡康复训练、中医推拿及针灸以及中药内服外用等。于康复训练开始前、康复训练6个月时评价临床神经功能(NIHSS)、肢体平衡(Berg评分)及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组间NIHSS、Berg、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erg、FMA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较好地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