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WHO将其分为Ⅰ~Ⅳ级)。其中,Ⅰ级胶质瘤主要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以及其他一些很罕见、非侵袭性肿瘤,其生长通常比较局限、缓慢,手术全切除可以治愈,多不需要后续治疗。除此以外,其余胶质瘤(含手术未完全切除的Ⅱ级胶质瘤)特别是Ⅲ,Ⅳ级胶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09年03月至2012年0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全部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4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后,有13例切除程度为Ⅰ级,17例切除程度为Ⅱ级,6例切除程度为Ⅲ级,4例切除程度为IV级,0例切除程度为V级。4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后,15例显效,24例有效,1例无效,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对脑胶质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创伤小,切除更彻底,并且并发症少,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辅助局部热化疗在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单纯肿瘤切除术治疗,55例患者采用肿瘤切除术辅助局部热化疗治疗。随访3年,比较随访0.5、1、2、3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肿瘤级别为Ⅰ级的患者,在术后3年时随访,联合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组的患者(P0.01)。病理级别为Ⅱ~Ⅲ级的患者,而在术后3年随访,单纯组患者生存率为0,联合组的生存率为7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级别为Ⅳ级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单纯组的生存率为0,手术切除联合热化疗的患者生存率为50%,1年时的生存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切除辅助热化疗治疗脑胶质瘤,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近期及远期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手术切除后很快复发。为此我院从2000年起对32例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患者加用间质缓释化疗药物植入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7~67岁,平均32.8岁。术中冰冻及继续病理诊断脑胶质瘤Ⅰ~Ⅱ级11例,Ⅲ~Ⅳ级17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其中复发胶质瘤9例。病史最短7d、最长2年,平均3个月。位于额叶8例,颞叶9例,顶枕叶7例,其它部位8例。1.2方法常规开颅,视情况保留骨瓣,剪开硬脑膜,确定肿瘤位置,尽量全部切除肿瘤后,取可降解载体(含有VP-16化疗药物150mg)缓释化疗药物植入瘤床,深约1~3mm,彻底…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232-234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确诊为脑胶质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留有蜡块标本的患者100例,按照WHO分型Ⅰ~Ⅳ级分为两组,Ⅰ~Ⅱ级属于低级别组,Ⅲ~Ⅳ属于高级别组,每组各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DAC5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低级别组2例死亡,生存率96.0%,高级别组死亡18例,生存率64.0%,明显低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4,P<0.05)。高级别组HDAC5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AC5蛋白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肿瘤分化及患者生存周期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2例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或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放疗19例,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33例.分析患者近期疗效.结果 随访率100%,随访时间满1、2年样本数分别为22、7例.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挝.0%、13.46%.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程度、术前有无癫痫、是否同期化疗均为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P=0.000、0.013、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切除程度、术前有无癫痫发作、放疗是否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化疗周期数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0.018、0.028、0.006).结论 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同时肿瘤切除程度、术前有无癫痫发作、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及化疗周期数是影响恶性胶质瘤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神经胶质瘤又称胶质细胞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故又称为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4.6%。该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手术中难以全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难以治愈等特性。目前临床上对神经胶质瘤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大多数脑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一般1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65例脑胶质瘤标本和5例正常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EGFR与PAKT表达水平。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EGFR和PAK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84%和63.08%;EGFR和PAKT在Ⅲ~Ⅳ级脑胶质瘤的表达率为80.85%和72.34%,均显著高于Ⅰ~Ⅱ级的55.56%和38.89%(P<0.05)。EGFR与PAKT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EGFR与PAKT在脑胶质瘤中存在过表达与共表达,且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检测两者表达水平对胶质瘤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肿瘤全切除38例,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10例,部分切除2例。结果 5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随访1~5年,能正常工作及生活30例,生活能自理12例,生活不能自理8例,7例复发,复发率14%。再次手术5例,死亡2例。均经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41例,Ⅰ~Ⅱ级25例,Ⅲ~Ⅳ级16例;少枝胶质瘤4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结论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治疗过程,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应根据肿瘤的特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具有脑组织损伤小、切除率高、术后恢复好,具有显著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脑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目前,采用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后辅以放疗和化疗,仍无法防止其复发,对复发病例的治疗更为棘手。最近,我院为一例复发性脑胶质瘤病人,采用胎脑组织移植治疗获得初步成功,现报道如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18岁,农民。1989年8月因头痛、恶心、呕吐来院门诊。经CT 证实为左额颞部肿瘤,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诊断为“左额颞部胶质瘤Ⅱ~Ⅲ级”。术后放疗和化疗,一般情况恢复良好。1991年9月,患者再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经CT 复查为“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看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4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RI及DTI检查。测定脑胶质瘤及周围组织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观察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患者对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确诊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白质纤维束。手术切除充分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0例确诊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白质纤维束。脑白质纤维束缺失及中断。手术切除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瘤床区MD值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区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瘤床区MD值稍高于瘤周水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区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瘤床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对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胶质瘤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起源于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来源的胶质细胞,生长多呈广泛浸润性,是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I级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IV级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胶质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但这些手段并不能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与胶质瘤在脑内的侵袭性生长、血脑屏障限制和肿瘤耐药相关。近年来,随着肿瘤基因组和免疫微环境等研究的深入,胶质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关系逐渐被阐明,免疫治疗等新技术逐步发展,为进一步改善胶质瘤临床预后带来希望。从胶质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对目前胶质瘤免疫疗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综述,为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探讨脑星形细胞瘤近瘤周、远瘤周白质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特征。方法 37例脑星形细胞瘤术前行DTI扫描,其中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9例。重建FA图和FA编码彩色图,评价FA图像中近瘤周(IPR)白质、远瘤周(DPR)白质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信号特点,并测定相应平均称散率(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Ⅳ级星形细胞瘤IPR白质的MD值高于其他三组(P<0.05),Ⅲ级星形细胞瘤IPR白质的FA值低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组(P<0.05)。Ⅳ级星形细胞瘤IPR、DPR的白质FA值低于Ⅰ、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组(P<0.05)。结论 DTI能够较为直观的、准确地反映IPR及DPR白质区受肿瘤侵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序贯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56例, 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增强放疗, 对患者是否使用贝伐珠单抗、病理级别及术前术后卡氏(KPS)评分等资料进行记录。应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随访至2022年4月, 结果显示, 行替莫唑胺方案同步化疗和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11.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病理级别、KPS评分、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22、0.049、0.022)。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切除程度和病理级别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0、0.010)。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全切除患者的中位OS为12.6个月, 肿瘤部分切除患者的中位OS为4.8个月, 肿瘤全切除患者的OS长于肿瘤未全切除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级Ⅲ级患者的中位OS为25.2个月, Ⅳ级患者的中位OS为6.3个月, Ⅲ级患者的OS长于Ⅳ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位于大脑运动区的胶质瘤可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在施行运动区病灶切除手术时会严重破坏皮层功能,以致发生显著致残性的临床症状,需要进一步完善手术方式,避免医源性损伤,近年来更加强调对病灶手术的精确定位和微创技术,避免损伤大脑皮层重要功能区,减少手术并发症。本研究探讨运动区脑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3月,21例运动区脑胶质瘤患者行CT体表定位下显微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星形细胞瘤(WHOⅠ级)3例,少支胶质瘤(WHOⅠ级)2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7例,星形细胞瘤(WHOⅢ-Ⅳ级)9例。术中全切15例,占71.0%;大部分切除6例,占29.0%,无1例患者手术死亡。术后肢体功能障碍较术前减轻7例,不变6例,短期加重而后肢体活动有所恢复的有4例,加重4例。结论运动区脑胶质瘤的外科治疗必须将切除肿瘤与保护脑功能相结合,脑运动区病灶的成功切除有赖于周密的术前精确定位以及术中微创的手术理念和显微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6.
<正>胶质瘤(gliomas)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性肿瘤。约有80%的胶质瘤属于Ⅱ~Ⅳ级,即都具有复发及恶变的潜能~([1]),由于多数胶质瘤病例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难以手术完全切除,化疗后引起的肿瘤耐药等因素使其具有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胶质瘤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最近有关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使得对其分子机制及分子分型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I3K/AKT和Hipp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实施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效果及对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胶质瘤手术患者按术后实际治疗方法分组:放疗组(n=50,调强放疗)、放化疗组(n=50,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放化疗组在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术后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化疗组Ⅰ~Ⅱ度及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放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实施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由于其较强的浸润性生长特点,使得肿瘤组织无法被手术完全切除。因而,采用手术切除+术后放疗或联合放化疗成为脑胶质瘤治疗最重要的方法[1]。然而,接受放疗或联合放化疗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上在治疗区域内会出现新的强化病灶,这种现象是由于肿瘤复发或治疗相关性改变(包括假性进展和放射性坏死)所致[2]。临床上,这两种现象的准确诊断对于肿瘤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脑胶质瘤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目前诊断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性改变影像技术主要有常规MRI成像、功能MRI成像及影像组学。近年来,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在诊断脑胶质瘤术后相关改变中具有潜在优势,本文主要就影像组学在脑胶质瘤术后相关改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125Ⅰ粒子瘤内放疗治疗胶质瘤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质瘤手术术后瘤内植入125Ⅰ粒子短程放疗的疗效。方法:选取18例脑胶质瘤患者手术术后瘤内植入125Ⅰ粒子作治疗组,并选取19例胶质瘤手术后不加瘤内放疗的患者作对照,观察两组肿瘤复发时间、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和3 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时间及生存时间比较,复发时间明显延长,生存时间增加(P<0.0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2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术后予125Ⅰ粒子瘤内放疗,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有效地缓解病情,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我科53例脑胶质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并随访评价预后。结果 53例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39例(73.6%),次全切除8例(15.1%),部分切除6例(11.3%)。治疗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无治疗死亡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14例。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胶质瘤创伤小、全切率高,能更大限度的保留血管和神经,提高术后疗效,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