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既往称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极高的严重传染病,平均病死率为50%,以往疫情出现的病死率为45%~90%。2014年3月暴发的西非埃博拉疫情,是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疫情。截止到2014年12月3日,全球共报告确诊、可能和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7145例,死亡6070例,暴发疫情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非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此外,马里、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家也有少数病例发生。此次疫情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医务人员感染严重,其中仅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就有605名医务人员感染,死亡339人,病死率为56%,这对本来即缺少医疗设施和药品的西非国家控制疫情极为不利。至2014年12月,利比里亚疫情呈稳定或有下降趋势,几内亚疫情轻度上升,而塞拉利昂疫情仍在快速增加,EVD的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正>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90%,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埃博拉病毒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中部的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首次发现~([1-2]),并在非洲中部各国形成地方流行。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爆发,是历史上最大的疫情,并影响到西非的多个国家。2018年5月,埃博拉疫情在刚果(金)再次爆发,截至2018年8月22日,刚果(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已导致102例感染,59例死亡~([3])。马尔  相似文献   

3.
4.
曾光  张丽杰 《疾病监测》2014,29(12):929-930
<正>2014年3月,几内亚首次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发生了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之后疫情迅速扩散到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两个邻国,形成在三国迅速蔓延之势。此后又传入了尼日利亚、塞内加尔、马里等周边国家,也传到了西班牙、美国、印度等非洲以外的国家。由于西非国家经济赤贫、人口密度大、医疗卫生落后、防控人力和物资匮乏,政府弱势并缺乏经验,难以有效抵御埃博拉病毒病的猖獗流行。尽管国际社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塞拉利昂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流行特征,总结该国疫情未能及时控制原因,为今后我国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方法 收集世界卫生组织和塞拉利昂卫生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至2015年3月1日,塞拉利昂共报告EVD病例11 446例,死亡3546人,发病率为180.6/10万,死亡率为55.9/10万。塞拉利昂疫情时间分布可分为五个阶段:悄然而缓慢传播阶段、暴发阶段、快速上升阶段、快速下降阶段、波动式缓慢下降阶段。疫情首发地区为西南部的凯拉洪,之后输入至西北部的坡特洛科,继而蔓延至全国。有登记信息的病例(10 903例)数据显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2=2136.07,P0.001)。医务人员发病率高于全国,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 塞拉利昂疫情未能及时控制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水平落后、文化习俗、防控资源不足、早期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该国疫情应对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埃博拉流行期间西非归国发热患者的护理策略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用制定的应急预案对收治的西非归国发热患者进行干预,收集患者信息,给予发热患者心理疏导和人性化的护理,对干预措施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8月8日—10月20日,共收治36例发热留观病例,均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其中9例诊断为疟疾,均得到相应的治疗和护理,顺利解除留观。结论科学管理和健全有效的应急体制及较高传染病专业素质的护理队伍,对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非利比里亚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流行特征及防控模式进行综述,为我国援助西非3国提供依据;数据来源于利比里亚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态势周报、欧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网,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特征描述;截至2015年3月15日,利比里亚累计报告病例9645例,报告死亡4252例,病死率为44%,其中医务人员累计报告病例数372例,死亡180例,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数占西非3国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数的39%,占该国全部感染病例数的3.9%,医务人员病死率为48%;男女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群普遍易感,以45岁以上年龄组高发,是15岁以下年龄组的3倍;病例密切接触追踪比为100%。利比里亚疫情自2014年3月下旬至4月23日,表现出暂时控制现象,6月中旬出现第二波疫情,且报告病例数呈指数性上升,9月该国疫情达到暴发高峰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截至2015年3月15日,利比里亚疫情处于零发状态,疫情趋于控制。利比里亚疫情暴发原因为经济水平落后、文化习俗、防控资源不足、早期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该国疫情应对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做好西非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疫情的监测,我国以早期发现输入病例为主要目的,采用较高灵敏度的病例定义,多部门共同协作,并随着疫情形势变化而调整策略。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需定期开展系统评价加以改进。实践证明我国开展的埃博拉病毒病监测能够满足预期目的,未来可考虑建立常态的由多部门共同协作的输入性传染病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解放军第3批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的护理培训经验,为国际医学救援提供培训参考。方法在赴利比里亚开展抗击埃博拉的过程中,对医疗队护理人员开展及时、高效、严格针对性的培训,包括出发前封闭式培训、接管前强化防护培训、实时防护督导及培训。结果 2015年3月13日至5月15日,医疗队共计接诊患者14例,收治10例,护理人员进入角色高效迅速,完成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病工作中的护理任务、疫情防控和自我防护工作,感染发生率为零。结论贯穿全程的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对成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超  杨明  牟笛  随海田  赵坚  孟郁洁  涂文校 《疾病监测》2014,29(11):925-928
目的分析2014年发生在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中国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疫情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13日几内亚(Guinea)、利比里亚(Liberia)、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尼日利亚(Nigeria)和塞内加尔(Senegal)5国共报告EVD病例4985例,死亡2461例,病死率为49%。截至目前疫情整体呈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第二阶段为2014年5—9月,疫情主要影响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除尼日利亚外,其余4国彼此相邻,大面积陆路接壤。尼日利亚疫情是由1名利比里亚患者输入导致的继发感染,而塞内加尔报告的是1例几内亚病例。截至2014年9月13日,5个国家中医务人员感染人数近300人(约占总病例数的6%),死亡超过140例。基因分析显示,引发此次疫情的病毒是埃博拉病毒中扎伊尔型(Zaire ebolavirus)的一个独立分支。结论 2014年发生在西非地区的EVD暴发疫情是自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以来最大的一次暴发,同时也是西非地区首次报告EVD疫情,目前形势分析认为疫情可能仍将持续6~9个月。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为50%~90%.该病在卫生防护措施不完备的医疗机构容易扩散蔓延.病例定义作为疾病监测的最基本要素,对于防止传染病疫情的扩散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就相关国家及组织的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定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放军援非医疗队对塞拉利昂医务人员实施埃博拉防护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由医疗队成员对塞方47名护理人员及40名保洁人员分别实施埃博拉防护技能培训,培训分两批次进行,历时10d。培训内容包括讲解埃博拉相关知识、心理疏导及防护知识与技能培训、集中考核。培训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塞方医务人员的防护知识现状。结果培训前,塞方医务人员74.71%缺乏埃博拉相关知识,85.06%缺乏传染病防护知识,88.50%未参加过防护技能培训。塞方87名医务人员全部参加培训及考核,其中护理人员考核得分为(94.93±4.69)分,保洁人员考核得分为(91.18±5.37)分,考核未合格3人经再培训,补考后全部合格。结论在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对当地医务人员实施埃博拉防护技能培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其他援非医疗队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培训法对塞拉利昂医院保洁人员防控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对塞方40名保洁人员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培训,即针对需解决的防控问题进行情景设计、演练、培训,最后按评价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结果经过培训后40名塞方保洁人员在焦虑、紧张、害怕、失眠、抑郁等方面均有减轻,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2,39.7,34.3,15.9,5.2;P<0.05)。培训前40名保洁人员对环境布局改造满意者7名,培训后工作满意度提高,对环境布局改造满意者39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1);培训后40名保洁人员对培训效果和培训内容满意度均达100%;考试得分最高98分,最低68分,合格39人;工作状态良好,未发生院内感染的不良事件。结论分步骤、全流程情景模拟培训是提高保洁人员防控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埃博拉病毒糖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为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GenBank调取不同年份发表的不同亚型埃博拉病毒糖蛋白氨基酸序列,使用ClustalW1.83生物软件,将这些氨基酸序列作同源性比较,并建立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树。结果不同年份发表的同)型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同源性较高,相对比较保守;不同亚型间的埃博拉病毒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差。结论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不易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Marburg virus (MARV) and Ebola virus (EBOV) are acute infections with high case fatality r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pidemic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rapid, specific, and sensitiv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to detect two pathogens simultaneously.MethodsPrimers and TaqMan prob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highly conserved sequences of these viruse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linear range, limit of detection, and the effects of hemolysis and lipid on real‐time qPCR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linearity of the curve allowed quant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range from 103 to 109 copies/ml per reaction (MARV and EBOV). The limit of detection of EBOV was 40 copies/ml, and MARV was 100 copies/ml. It has no cross‐reaction with other pathogens such as hepatitis b virus (HBV), hepatitis c virus (HCV),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Epstein‐Barr virus (EBV),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cytomegalovirus (CMV),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Repea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two viruses showed that thei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was less than 5.0%.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could detect EBOV and MARV sensitively and specifically.ConclusionsThe TaqMan probe‐based multiplex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assays could detect EBOV and MARV sensitively specifically and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7.
The recent Ebola virus epidemics which threatened three West African countries (Dec.2014—Apr.2016) has urged global collaborative health organizations and countries to set up measures to stop the infection and to treat patients, near half of them being at risk of death. Convalescent plasma—recovered from rescued West Africans—was considered a feasible therapeutic option. Efficacy was difficult to evaluate because of numerous unknowns (especially evolut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prior to the cessation of active transmission. This raises a large body of questions spanning epidemiological, virological, immunological but also ethical, soci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spects, alongside with public health concerns, in order to be better prepared to the next outbreak. This essay summarizes efforts made by a large number of groups worldwide, and attempts to address still unanswered questions on the benefit of specific versus non-specific plasma on altered—leaking—vascular endothelia in Ebola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