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多途径传染给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HFRS除青海、新疆未发现病例外(但新疆从褐家鼠体内检出汉坦病毒),其余省(区、市)均曾有病例报道。1950~2001年我国共发病140余万例,发病多的省有山东、湖北、陕西、浙江、安徽、黑龙江等。其  相似文献   

3.
《新疆预防医学》2004,22(2):34-34
近5年来泽普县共报告各类传染病10种,3730例,总发病率为496.98/10万。其中肠道传染病发病2727例(363.28/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924例(123.09/10万),动物源性传染病发病574例(7.59/10万),虫媒传染病发病22例(2.93/10万)。发病时间主要在每年的5~9月份,以8月份发病最多,1月份最少,绝大多数病人来自农村。传染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县地处西北边疆,特别是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差,由于条件限制防病工作跟不上。  相似文献   

4.
肝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消化科医生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早期诊断肝源性糖尿病,以便早期正确治疗,降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45例肝病患者有糖代谢异常,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情况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中老年居多,临床以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居多。本组病历共32例占71.1%(32/45),在患慢性肝病5a以上后发病占84.8%(38/45)。以餐后血糖升高以主,本组36例占80%(36/45)。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而以肝病的临床症状为主,占80%(3g45)。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而以肝病临床症状为主,占80%(36/45)。并且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很少引起糖尿病并发症。轻症患者随肝病的好转预后良好,伴有糖尿病后肝硬化者预后较差,本组病历死亡7例,均系肝硬化患者,均死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率25.9%(7/27)。结论:(1)此类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前没有糖尿病病史而有明确的、多年的肝病病史。(2)多缺乏糖尿病特征症状而以肝病症状为主。(3)血糖以餐后血糖增高为多见。(4)血管并发症少见。(5)肝硬化伴有糖尿病者生存期短,多死于肝硬化并发症。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原发病为主。摄入水量可根据尿量适当调整。慎用瞳凛类利尿剂及皮质激素,以免诱发糖尿病。关于降糖药的应用,轻症患者只需调整饮食,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变化,一般无须用降糖药。对重症或肝功明显异常及糖代谢变化明显者,应及早应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症,增加肝糖元合成,促进肝功能恢复。口服降糖药因大多数对肝功有损害,故以不用为宜。对慢性肝病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及糖耐量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早治疗。糖代谢紊乱可加重肝损害,使患者生存期缩短。临床上消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葡萄糖、利尿剂等,避免加重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019—2022年德州市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在德州市的发病和流行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分析德州市2019—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并用χ2检验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德州市2019—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例207 515例,发病年龄以45~<75岁的中老年人为主(106 131例,占51.23%),职业以农民为主(147 620例,占71.14%);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203 425例,占98.03%),暴露食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的有65 391例(占31.51%);暴露食品的加工场所及进食场所均以家庭为主,分别是92 370例(占44.51%)、196 967例(占94.92%)。结论 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主体,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应当作为目前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根据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及监测,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肾综合征出血热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经伟  李树臣 《医学综述》2004,10(9):576-576,F003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v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有包膜的负性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轻重不等。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建国后52年已累计发病140万人,占同期世界总病例数90%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Rever With Syndrome.HFRS),在我国广泛流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急性传染病,80年代中期以来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较高。也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2000~2002年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以便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方法:收集食物中毒和五个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病数据和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类食源性疾病中,以食源性传染病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3.69%.病死数以食物中毒为多,占65%;前者以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为多,后者以微生物(其中沙门氏茵属为多,占36.86%)、农药及化学物(其中鼠药中毒比例大,占52.82%)为主;24起重大食物中毒案件中,发生在学校的有15起,占62.50%,病例数占71.60%;食源性传染病发病高峰在6~9月份,病例数、病死数均以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最大。结论病例数经漏报调查校正,估计湖南每年有23200人患病,病死110人,由于本文数据未能涵盖所有的食源性疾病,故此数据仍为冰山一角;应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食堂卫生与管理;在农村则要加强采食野蘑菇以防中毒的宣传教育;预防食源性传染病应以预防霍乱、痢疾和伤寒为重点;关注的人群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学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宜兴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7年宜兴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6-2017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690例,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发现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25~44岁组,占36.81%。发病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7~9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7.83%,病毒主要为诺如病毒,检出率11.64%,15~24岁组病原检出率高于25~4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13,P <0.05)。引起食源性疾病主要可疑食品为肉与肉制品(34.0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99%)、粮食类及其制品(10.93%),可疑进食场所为家庭(51.49%)、餐饮业(22.14%)、学校食堂(16.87%)。结论宜兴市食源性疾病呈季节性波动,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病原体,15~24岁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能力,同时加强餐饮单位卫生监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7—2020年扬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扬州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扬州市共上报3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人数423人,累计死亡病例1人,病死率为0.24%。暴发时间集中于第3季度(73.33%);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60.00%);原因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3.33%)、肉与肉制品(10.00%)。在明确致病因素的22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31.82%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其次为变形杆菌(13.64%)、亚硝酸盐(13.64%)、蜡样芽胞杆菌(9.09%)、砷化物(4.55%)等。结论 2017—2020年扬州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其特有的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进一步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源性心肌细胞为疾病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简介了iPSC的生成和iPSC源性心肌的分化技术,以及病人特异性iPSC源性心肌细胞模型在长QT综合征(long-QT syndrome,LQTS)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抑郁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PMD)是发生在围绝经期,以情感抑郁、焦虑不安、思维迟缓等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疾病。PMD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炎症反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研究表明中医药干预对于PMD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通过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MD机制研究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颌面部间隙感染者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其发病因素。方法探讨57例病例的感染来源、治疗及其并发症。结果感染源以牙源性居首位,共37例(64.91%),其次为腺源性感染13例(22.80%),外伤性及其他7例(12.28%)。结论颌面部感染以混合性感染为主,要做到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以男性青壮年和工人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病因,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查询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医院门诊记录、Q公司考勤记录等方法进行病例搜索,通过个案调查收集病例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和发病前饮食情况等,以同餐次未发病人员为对照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对食物加工场所和人员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标本和留样食品检测致病菌。结果 根据病例定义,共搜索到22例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22/22)、腹痛(95.45%,21/22)、发热(86.36%,19/22)、头晕(72.73%,16/22)、头痛(68.18%,15/22)为主;病例的发病时间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模式,平均潜伏期为26.25 h;可疑餐次为J快餐公司6月20日午餐,黄瓜炒蛋食用者的发病危险是未食用者的17.5倍,95%CI:1.48~212.0,与本次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实验室结果显示,环境样品中检出豪泽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留样食品咸菜粉皮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菌落数为1 300 CFU/g,厨师肛拭子检出豪泽变形杆菌,其他样本未检出肠道致病菌。结论 虽然样本中检出3种致病菌,但病例临床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宜兴市2000~2018年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信息,分析对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发生时间段、发生场所分布、致病因素情况等。结果 2000~2018年疾病暴发事件共58起,发病189人,死亡1人,病死率0.53%,每起平均发病3人;事件与病例发生峰值月份为8月、9月,8月发生事件最多,共21例,占比为36.21%;9月病例数最多,共72例,占比38.09%;发生事件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餐厅、单位/学校食堂、大排档、家庭郊区野外,发生事件分别为22、16、11、6、3,发生人数分别为42、61、28、36、22;致病因素分为微生物类、化学类、有毒动植物类,微生物类发生31起,发病96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53.45%、50.79%。化学类共发生16起,发病43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27.59%、22.75%;有毒动植物类共发生11起,发病35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18.97%、18.52%。结论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各因素开展进一步监管与优化;加强对各餐饮点、食品监管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的食品安全管控与宣传,完善、优化监管机制,尽最大努力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岁~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相似文献   

19.
外周神经损伤性疼痛动物模型及神经行为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源性疼痛是由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 ,神经源性疼痛通常包括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和诱发性疼痛 (evoked pain)。后者又包括痛觉过敏 (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 (或痛性感觉异常allodynia) ,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虽然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仍不满意。为了探索其发病机理及新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已发展了许多外周神经损伤疼痛动物模型以模拟人类的神经源性疼痛病征 ,这些模型使我们可以应用临床研究所不能采用的手段进行研究。以下我们就目前常用的几种外周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及相关之神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柳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柳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点报告系统中数据,并对采集的粪便/肛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柳州市共监测病例13 721例,男性6569例,女性7152例;年龄以0~4岁组病例最多(3490例,25.44%),职业以散居儿童居多(3147例,22.94%);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7—9月(3999例,29.15%);病例的主要暴露食品为水果及其制品(2854例,20.80%),可疑暴露食品的包装方式以散装为主(4309例,31.40%),暴露场所以家庭为主(10 127例,73.81%)。共采集生物标本3517份,其中致病菌检出率为11.57%,主要为沙门菌(6.11%),集中在5—10月(80.84%),诺如病毒检出率为8.94%,主要集中在1—3月(3.57%),年龄、职业、季节组内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柳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为7—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