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上海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8例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后交通段1例,海绵窦段3例,椎动脉V4段2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梭形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1例,囊性动脉瘤5例;动脉瘤直径4~18 (9±4) mm,瘤颈4~6 (4. 9±1. 0) mm;破裂动脉瘤2例。结果 8例患者共使用8枚支架,6例患者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动脉瘤不显影; 2例患者存在内漏,予以再次球囊扩张后1例内漏完全消失,1例内漏明显减少,未再进一步处理。无患者发生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大动脉瘤伴有内漏患者术后3 d动脉瘤再出血,予以闭塞载瘤血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例DSA随访患者动脉瘤完全治愈,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无支架移位。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较满意,内漏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术后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45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Ⅴ级7例;均采用早期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72h内手术,行显微手术夹闭41例,包裹4例.观察45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 恢复良好35例(77.8%),中度残疾5例(11.1%),重度残疾3例(6.7%),死亡2例(4.4%).结论 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观察动脉瘤的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 ①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5例,平均瘤径为(6.6±0.6)mm,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动脉瘤12例,平均瘤径为(22.5±3.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颅手术治疗的8例中,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瘤颈残留l例;血管内治疗的19例中,动脉瘤完伞闭塞16例,瘤颈残留3例.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比例和瘤颈残留的比例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行开颅手术治疗组有7例治愈,1例症状改善;血管内治疗组有17例治愈,2例症状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时间为15d至24个月.④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的随访,1例在随访3个月后失访.2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者无动脉瘤再通和再生长,4例瘤颈残余者瘤颈未冉生长.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个月时仅遗留有言语缓慢.结论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动脉瘤瘤径小.对此类动脉瘤应给予积极治疗;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栓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护理。 方法 我们回顾了 4 8例 4 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 ,对术前、术中护理进行总结。 结果  4 7例 4 8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 ) 2 2个 ,大部分栓塞 (80 %~ 95 % ) 12个 ,部分栓塞 (>79% ) 5个。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致的术前、术中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中,5例为前交通动脉瘤;3例为后交通动脉瘤;2例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结果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4例患者100%栓塞,4例95%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并停留在胼周动脉A4段,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4例获得3个月造影随访,6例获得6个月造影随访;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未见瘤腔扩大或再通,1例瘤颈残留。结论对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一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不能完全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再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4例初次治疗选用开颅夹闭,9例初次治疗选用血管内栓塞。共患有动脉瘤18个,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1个。13例中4例有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7例复发或残余动脉瘤行再次开颅夹闭术;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开颅夹闭后残余动脉瘤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随访1个月至3年,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表现。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初次处理复发、残余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策略、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其中5级74例(83.15%)、4级9例(10.11%)、3级3例(3.37%)、2级1例(1.12%)、1级2例(2.2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
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开颅于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做镜下,一期开颅手术治疗36例,夹闭68个动脉瘤,包裹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3例6个动脉瘤,6例患者仅处理破裂动脉瘤。结果 共夹闭动脉瘤80个,包裹动脉瘤6个。45例手术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心跳骤停,植物生存1例,偏瘫2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恢复,3例无变化。术后GCS评分,13~15分38例,8~12分6例,8分以下1例。结论 对于符合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一期夹闭,一侧翼点入路可以同时夹闭大部分多发动脉瘤,包括部分位于双侧的多发动脉瘤,于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2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所有病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而就诊,经CT血管成像(CTA)或者(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时患者的Hunt-Hess分级如下:1级3例,2级10例,3级8例,4级3例.本组24例患者中20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共有52个动脉瘤.动脉瘤均为囊状,瘤体直径2 ~19 mm,颈宽2~8 mm.2例患者在等待和保守治疗中二次破裂出血末及时手术治疗而死亡,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而出院,其余的21例均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所有的手术治疗病例中,手术时机选择如下:4例1~3级患者采用超早期手术,8例1~3级患者采用早期手术,10例1~3级患者采用巾期手术,2例4级患者采用延期手术.结果 21例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46个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4例,轻度残疾(轻偏瘫和颅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4例,重度残疾(完全偏瘫、失语和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2例,植物生存(昏迷超过1个月)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在术后进行了DSA或CTA复查,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不再显影.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复杂,需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倡在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的前提下,尽早、尽量通过一期或者分期手术将所有动脉瘤处理,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  王运杰 《山东医药》2010,50(31):48-4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61例手术顺利。18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经采取控制血压,吸清术野,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调整瘤夹的位置后再行夹闭。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短暂尿崩2例。60例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13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  相似文献   

13.
背景正常人群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发生率为3%~7%),而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极易误导临床诊治。目的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误诊情况,以提高此类患者诊断效率。方法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2018年共收治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138例,选取其中首诊误诊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5例误诊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情况、首诊误诊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颅内动脉瘤特点、诊断策略及治疗策略。结果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6.5±7.2)岁;门诊入院3例,急诊入院15例,院外转入10例(3例先转入门诊)。1例首诊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恢复良好。3例首诊误诊为颅脑创伤,行颅脑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并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术后恢复良好。4例首诊误诊为颅内肿瘤,其中1例术中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大出血,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及轻偏瘫;1例明确诊断后放弃治疗;2例术前发现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恢复良好。17例首诊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除1例因动脉瘤再次破裂、病情迅速加重而放弃手术外,其余16例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2例因并发症而死亡,其余14例患者中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5分者2例、4分者3例、3分者3例、2分者6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且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极易导致漏诊、误诊(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脑创伤、颅内肿瘤、高血压脑出血等),临床医师及影像学医师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认识,提高诊断效率,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患者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3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结果 368例患者391个动脉瘤,栓塞程度达100%的267个,占68.3%;达95%的87个,占22.3%;达90%的22个,占5.6%;〈80%的15个,占3.8%。227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行MRA复查、61例行DSA检查、80例失访,18例动脉瘤复发,12例行二次治疗。有21个动脉瘤在栓塞过程中破裂出血,其中7例术后复查CT血肿较大,行开颅血肿清除,4例行脑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治疗结果(GOS分级):Ⅴ级(良好)293例,占79.6%;Ⅳ级(中残)68例,占18.5%;Ⅲ及Ⅱ级(重残)7例,占1.9%;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过程,为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术前清醒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前采用肌注鲁米纳和阿托品。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利多卡因。麻醉维持采用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分次静注维库溴铵,异氟醚吸入。术中加深麻醉及静注乌拉地尔或艾司洛尔。手术结束时,保持患者处于浅麻醉状态进行吸痰拔管。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术中麻醉维持平稳,达到控制性降压效果。手术成功65例,占100%;诱导插管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相对平稳50例,占76.9%;术后随访麻醉并发症为0%。结论加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术中、术毕的麻醉管理,合理使用麻醉药物,能明显提高动脉瘤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7例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顾性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一段时间突发头痛15例(其中11例CT检查提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6例),反复癫痫大发作2例,反复大量鼻衄2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段3例、颈内动脉A2段4例.分别采用弹簧进行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开颅切除载瘤动脉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死亡,2例偏瘫,余14痊愈无并发症.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血管内栓塞和(或)开颅手术,尤其前者,是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策略、时机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其中5级74例(83.15%)、4级9例(10.11%)、3级3例(3.37%)、2级1例(1.12%)、1级2例(2.25%).结论 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