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分析诊断为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阑尾炎8例,术中发现并诊断为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7例,予及时处理;诊断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4例。结论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认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盲部憩室的治疗体会。方法切除回盲部憩室包块,常规切除阑尾。结论患者伤口痊愈,无肠瘘发生,顺利出院。讨论回盲部憩室在临床肠道憩室疾病中少见,其临床症状与阑尾炎类似,在一线诊断过程中不易判断,易发生误诊。在此报道回盲部憩室病例一例,及相关经验教训,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军 《河北医学》2001,7(10):927-928
本院在 1983年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 ,共有 14例手术前诊断为回盲部“肿瘤”,术后标本被病理诊断为回盲部炎症的病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回盲部及回肠下段局限性肠炎 4例 ,回盲部血吸虫病 3例 ,回肠下段及回盲部伤寒病 2例 ,回盲部结核 5例 ,男性 8例 ,女性 6例。平均年龄 4 5 .5岁 (2 4~ 73岁 )。1.2 炎症范围 :限于回盲部的 8例 ;回盲部及回肠下段 4例 ;回盲部及升结肠 2例。1.3 临床表现 :以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不同程序肠道梗阻为主要症状。体检时 ,右下腹均能扪及包块 ,有压痛。其中 5例以急腹症入院 (4…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0例到盲部溃疡肠镜检查的诊断经验。方法:采用FUJINONWC-88WM电子肠镜,对我院2001年12月~2007年6月期间检查的3460例患者,发现回盲部溃疡30例行全结肠及回肠末端检查,并均行活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肠镜检查前临床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率43.3%(13/30);结肠镜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率83.3%(25/30)。结论:肠镜检查是诊断回盲部溃疡的主要方法,回盲部溃疡病因复杂,各种溃疡之间外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常使内镜检查出现误诊现象。应对其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回盲部肿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回盲部肿物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91%),腹部可触及包块(81%),腹胀(69%)。术前确诊27例,误诊4例,漏诊1例。31例手术治愈,1例死亡。结论该病临床表现繁多,其诊断主要依据熟悉回盲部疾病的病理特点;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体检和恰当的辅助检查;术中尽可能恢复原解剖关系,术中冷冻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回盲部炎性假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回盲部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回盲部炎性假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无1例确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例,诊为炎性肿块,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右半结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切除1例。回盲部切除1例。结论:炎性假瘤症征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结肠镜检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确诊行回盲部切除术;对不能除外盲肠癌者,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探讨早期诊断、预防误诊的方法.方法:对误诊为阑尾炎的回盲部肿瘤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回盲部肿瘤患者误诊为阑尾炎而行急诊手术.结论:对表现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伴有贫血、消瘦、大便潜血阳性的中老年患者,应警惕有回盲部肿瘤的可能,回盲部肿瘤可能以阑尾炎为首发病症.  相似文献   

8.
回盲部肿块临床并不少见,其CT表现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收集我院1992年至2002年间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回盲部肿块,总结其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和误诊防范。[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至2008年因诊断失误导致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结果]因诊断失误致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18例,其中15例术中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因对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认识及询问病史不详、检查不够全面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和误诊防范。[方法]总结分析1995~2 0 0 3年因诊断失误导致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结果]因诊断失误致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8例,其中2例术中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因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认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防范误诊的措施是详细地问病史、查体、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术中仔细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乙酰胆碱(Ach)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及大鼠回盲部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大承气汤高、中、低剂量组(以下简称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假手术组用针线穿透肠系膜而不结扎,其余各组均造成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各组大鼠在手术造模前0.5h及造模后连续给药3d。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大承气汤灌胃。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Ach、NO含量;对大鼠回盲部进行切片、HE染色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1)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大鼠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血清中Ach、NO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Ach、NO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大承气汤不同剂量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肠道可不同程度地减轻黏膜损伤,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邵连玉 《黑龙江医学》2004,28(2):124-124
目的 讨论妇科剖腹术时施阑尾内翻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结扎、切断阑尾系膜及其血管和阑尾根部 ,剔除阑尾周围脂肪 ,用钝头探针从阑尾盲端缓慢将其内翻于回盲部肠腔内。用 4号丝线“8”字缝合。结果 腹部切口全部 1期愈合 ,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在妇科手术中施阑尾内翻术是一种可行操作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局限性非特异性回盲部炎症(FNICI)的特征与自然病程,探讨早期诊断克罗恩病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纳入 我院近4年诊断为FNICI病人,分析患者临床、内镜、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定期随访病情发展,追踪病变最终结 局。结果共纳入66例FNICI患者,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39岁。平均随访10.5月后,8例发展为克罗恩病,其初诊肠镜 为累及末段回肠及回盲瓣的纵形、不规则溃疡,活检病理为粘膜局灶性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的活动性炎症,随访中多次活检病理 后可发现典型的克罗恩病病理改变,其初诊时的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最终恢复正常的患者(P=0.013,P<0.01)。结论 FNICI由多种病因造成,早期内镜、活检组织病理表现不典型,诊治困难,需长期随访。本研究发现12.1%的FNICI发展为克罗 恩病。对溃疡持续存在、扩大并伴ESR、CRP升高的病例需密切随访,认真识别以早期诊断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煎剂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性模型大鼠的肠道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新生SD大鼠,采用结肠慢性刺激法加夹尾刺激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实验动物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痛泻要方煎剂低剂量组(低剂量组)、痛泻要方煎剂中剂量组(中剂量组)、痛泻要方煎剂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奥替溴铵片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每天两次,连续30d。结果模型组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痛泻要方煎剂高剂量组与奥替溴铵片同样能降低模型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痛泻要方煎剂能抑制模型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Long YQ  Tong JJ  Qian W  Ho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4):2415-2419
目的 观察旋毛虫急性感染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小鼠建立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不同阶段,肠道组织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表达的变化.方法 旋毛虫幼虫囊胞(350~400条)感染成年NIH小鼠,分别于感染后0、2、4、8、12周测量小鼠体重,并于每个观察时间点测最腹壁回撤反应(AWR)以评估感染后小鼠对结直肠扩张的内脏敏感性,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末端回肠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肠道炎症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末端回肠IL-12、IL-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感染后2、4周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31.1±3.7)g比(35.6±2.7)g,(36.1±3.4)g比(39.8±2.7)g,均P<0.05],感染后8、12周小鼠体重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后2周肠道急性炎症明显,4周炎症开始恢复,感染后8周至12周肠道无明显炎症表现.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30、45、6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感染后各时间点小鼠AW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2周时为最高(2.60±0.55比1.00±0.35,2.90±0.20比1.50±0.70,3.30±0.50比2.00±0.35,均P<0.05).感染后8周可作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功模型.感染后小鼠末端回肠组织中IL-1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以2周时为最高(0.77±0.04,0.40±0.05),4周(0.45±0.04,0.30±0.07)、8周(0.42±0.03,0.25±0.05)、12周(0.39±0.02,0.24±0.04)时依次降低但仍均高于对照(0.34±0.04,0.15±0.07,均P<0.05);IL-4 mRNA及蛋白表达在2周时升高(0.42±0.04,0.33±0.05),4周时(0.20±0.02,0.14±0.02)接近对照组(0.19±0.04,0.13±0.06),8周(0.10±0.03,0.08±0.03)至12周(0.08±0.03,0.06±0.03)时降低(均P<0.05).结论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Th类细胞因子在模型发展的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的表达水平,急性期均表达增强,模型建立成功后Th1表达持续增强而Th2表达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16.
回盲部的动脉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回盲部肠管代胃重建消化道术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 5 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回盲部和升结肠的动脉来源、分布类型及各类型动脉分布肠管的长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间置回盲部肠管代胃术可切取的盲肠和升结肠长度为 12~ 16cm ,回肠末段长度为 10~ 13cm。结论无论哪种类型的动脉分布 ,可切取回盲部肠管的长度都能满足胃重建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Liu JS  Hou XH  Chen J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661-663
目的研究小肠电刺激对人小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正常人12名,经胃镜于十二指肠内植入带有环状电极的鼻胃管,经胃管注入混合有”Tc”的不吸收的电解质平衡液,检测给予真性或假性小肠电刺激后核素到达回盲部时间,同时对受检者在实验中发生的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1)真性小肠电刺激时核素到达回盲部时间为(28±10)min,显著低于假性小肠电刺激组[(39±17)min,P〈0.05]。(2)给予真性刺激前后志愿者自觉症状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为1.0vs1.5,P〉0.05),真性刺激与假性刺激(自觉症状评分中位数为0.5)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电刺激可加速人体小肠传输,且不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成为治疗小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临床需要,尝试研发一种新型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评估新方法的检查效果,并与传统口服钡剂小肠造影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胃复安与西沙必利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药物作用.方法 将胃肠道造影检查专用产气粉自制成小肠溶糖衣片,口服使其在小肠内自然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CO2),同时配合口服硫酸钡和胃肠动力药,完成小肠双对比影像学检查.随机选取130例行小肠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70例采用口服小肠溶糖衣片产气粉加口服西沙比利片入选研究组,60例采用口服钡剂法并肌注胃复安入选对照组.结果 在研究组中63例效果满意,有5例基本满意,2例未观察到明显的双对比造影效果,总有效率占97.14%,平均检查时间为(34.63±10.12)min;对照组均为单钡造影效果,平均检查耗时(77.12±18.23)min;两种检查方法耗用时间及两种药物的效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05).结论 小肠溶糖衣产气片在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中确能形成良好的气钡双对比影像,小肠观察效果较口服钡剂法有明显提高;西沙必利较胃复安药效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lk-1通路对肠三叶因子(ITF)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30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对照组,NEC模型组,NEC给予ITF组),每组10只,造NEC模型后,第4d处死并取回盲部组织1-2cm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Elk-1的表达。结果NEC新生大鼠中损伤肠组织Elk-1表达增强,ITF治疗组肠组织Elk-1表达较NEC组明显增强。结论Elk-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NEC发病过程,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ITF通过激活Elk-1信号通路,减轻肠组织损伤,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并发肠穿孔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方法2003-12至2013-12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3651例次,对其中4例结肠镜检查致消化道穿孔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电子结肠镜并发结肠穿孔4例,诊断性肠穿孔3例,治疗性穿孔1例。3例为无痛肠镜检查,1例为常规肠镜检查。3例在乙状结肠,1例在回盲部。结论结肠镜诊疗中并发肠穿孔临床少见,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的肠道疾病,肠穿孔后并发感染的程度,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