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梁现会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69-16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不稳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髓核摘除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定期行X线、CT、MRI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装置良好。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3例,良38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92.2%。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76例(122个腰椎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骨移植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45例采用自体骨椎间植骨,31例采用自体骨横突间植骨,同时随访观察初期的临床疗效。结果:76例获随访,时间6~76个月,疗效评定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椎间融合组优31例,良10例。优良率91.1%,横突间融合组优25例,良4例,优良率93.5%。骨融合率椎间融合组100%,横突间融合组96.8%。结论: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在认真探讨和明确LDH腰腿痛的主导致病机制后,针对性采用不同融合方式。横突间融合组费用和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后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自2003~2006年,我院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共13个间隙。本组均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0例、良1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周永春  张朝跃  罗婧 《中外医疗》2009,28(29):24-2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并联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对60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6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5.3个月,手术效果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5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8.3%。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并联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该方法具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陈泽  陈福洪 《西部医学》2012,24(3):570-572
目的探讨单、双钉棒后路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差异。方法对56例单节段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例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GSS单钉棒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对照组28例行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GSS双钉棒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术后两组均给予卧床、预防感染、脱水等对症处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均达到90%,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双钉棒后路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均满意,但单钉棒后路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治疗费用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间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23个月(12~62月),植骨全部愈合,优良率94.4%(34/36).结论对术前明确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后路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至2011年6月我院应用经椎间孔后路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1~56岁,平均为45.3岁。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0个月,平均36个月。优19例,良4,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患者术后3~6个月植骨均融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无松动、断裂,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症状及改善相关功能障碍,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46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46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患者随访12~54个月,平均随访24.6±2.6个月。采用日本JOA评分,患者术前评分平均5.3±0.6分,术后JOA评分23.1±2.1分,平均改善率76.4%。本组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良好。结论:伴有椎管狭窄或节段性不稳症状明显的腰椎间盘术后复发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1998年8月-2003年10月,我们采取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经椎管内途径椎体间隙植骨融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3例中11例,2例未行椎体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均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腰椎短节段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联合腰椎短节段固定,行后路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方法:对2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使用Sofamor Danek公司直径为12、14、16mm的柱形椎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其中27例联合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隙撑开。结果:28例29个间隙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椎间小关节,切除的范围在30%左右。术后X线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28例患者得到随访,26例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时,需要部分或全部切除椎间小关节,以得到足够空间置入适当直径的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同时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可重建病变椎间隙,矫正脊柱结构并恢复脊柱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50min。参考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定标准:治愈11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94.4%;住院时间10~21d,平均15d。36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滑脱率较术前显著降低(t=34.235,P〈0.01),椎间隙高度明显提高(t=4.237,P〈0.01),滑脱角明显缩小(t=17.346,P〈0.01)。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t=3.264,P〈0.01),JOA评分明显升高(t=6.823,P〈0.05)。随访期间结果显示,3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滑脱角、JOA分与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t=0.235、0.573、0.873、0.467,P〉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41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配合多功能引流管(UTL)引流渗血、局部注药治疗,术后随访6月-2年。结果本组41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配合UTL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旁正中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1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3~46例,L4~517例,L5 S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腰部和下肢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10min,术中出血量165ml。术后随访3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Cage移位等内植物失败发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腰部、下肢VAS和ODI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或椎间单纯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或椎间单纯植骨治疗.结果: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66个月;术后4~6个月可见植骨灶骨性融合征象,无螺钉断裂,患者腰痛、下肢痛均明显缓解.优31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加椎间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腰骶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9年2月-2005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2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术后伤口结核性分泌物流出,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疼痛消失,植骨在6-10个月融合,结核无局部复发,内固定无断裂。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腰骶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人院的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滑脱恢复情况、术后复位、疗效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术后椎间隙高度及BFS评分。结果30例患者术前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其中,19例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1例只行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获得随访30例,均超过12个月。30例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率为100%。BFS评分优良率达90.0%。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腰椎能得到可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对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31例,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评估患者手术资料、视觉模拟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评估结果。结果:患者术前、术后7d以及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5);至随访结束,31例患者伤口均为I期愈合,患者椎间融合器均未出现明显的位移以及沉陷,均无假关节形成,患者内固定均未出现断裂、松动或者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疗效显著,且其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