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归及其辨治.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色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辨证内容极其丰富,仅察色辨病即独具特色,不但开创了后世色诊之先河,而且历代医家习用不衰c略析之,以飨同道。l#面色1.l面赤面赤可并见于表里,亦可缘于实热,虚寒。论中云“面色反有热色”(23条),“面色缘缘正赤”(48条),即外邪佛郁在表,伴发热恶寒等表证。其治法或以佳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或“解之熏之”,以透表邪c“面合色赤”(206条)则与此存异.合者,满面通赤也,乃无形邪热郁于阳明之经,故以清解里热为法c又“少阴病……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317荣),‘”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366条)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载下利条文凡85条,治下利方剂29方,至今仍广泛指导于临床。《伤寒论》中的下利证依发病规律有“自下利”、“必作利”,依下利程度有“微利”、“下利至甚”、“大下利”,依下利性状有“下利清谷”、“下利便脓血”等。下利证有寒热实虚之别,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异,有时作主证辨,有时作副证辨。本文把下利证分为十个类型作一初步分析。1合病下利葛根汤证(32):本证既有发热恶寒脉浮表证,又有下利里证,系太阳表邪不得外越、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而利,病变重心在表,下利乃表病引起,不为主证,故不须治里,只用葛根汤解肌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里自和,下利自止,属下者举之,逆流挽舟法也。黄芩汤证(172):本条虽言合病、实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之邪,内迫阳明下趋大肠而自下利,下利为主证,自不同于葛根汤的表证下利,故以黄芩汤清少阳之热,热清利止,表邪自解。成无己认为: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半表半里,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2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34):本证系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热迫于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不止、病变重心在胃肠里热、下利特点粘秽而臭,暴注下迫,虽有表证亦较轻微,刘渡舟教授谓其...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17条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云:“太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热无从出,阴虚被火,必发躁也。”程佼倩亦认为:“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必躁扰不宁。”成、程二氏对“火邪”之“其  相似文献   

5.
戴天木 《中医研究》2003,16(3):10-11
汗法是通过发散之剂开发腠理 ,促进汗出 ,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的一种最常用的祛邪治法 ,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 ,用之失当则变证丛生 ,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从汗法治疗多种杂病 ,但同时也谆谆告诫了汗法的禁忌 ,以引起医者重视。概言之有如下五禁。1 阳虚禁汗《呕吐哕下利病》(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下同 )第三十三条 :“下利清后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胀满。”此论虚寒下利当禁用汗法。脾肾阳虚而下利清后者 ,纵有表证 ,亦当先温其里 ,不可径用汗法。否则 ,必汗出而阳气益虚 ,阴寒更盛 ,而生腹部胀满 ,甚则导致亡阳…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副词很丰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状语,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谦敬等意义。其中如少、稍、再、复、但、且等,古今都使用,但意义变化很大,以下选释几个,作一简单介绍。“少”“稍”与“颇”少作副词用,古代是表示“稍微、略微”的意义,跟现代的“稍”相似。如:“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素问·热论》)。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伤寒论》366条)“一剂而呕少止,再剂而胀少杀。”(《古今医案按》)“少愈”是“稍愈”、“渐愈”。“少赤”不是“缺少红色”,而是“稍微有些红色”。“少止”和“少杀”,是指“稍微止住”和“稍为减轻”。如果把  相似文献   

7.
|||||||||leees..1. 一、坟空:(10分)皿略 二、.非两(下列各题,如果你认为.正.的,幼画“十”号,否翔请面‘一”号)(10分) 1、第3条太阳病‘脉阴阳俱紧.’与少阴病‘脉阴阳俱紧.,其脉象是不同的.() 2、凡少阴病都不应有汗.() 3、蓄血证而兼表未解者,均应先解表.后洽里.() 4、戴阳证在某种条件下,可望其郁冒汗出而解。() 5、凡阳明病均有汗出.() 6、凡食入即呕吐者为热,凡朝食答吐卜者为寒.() 7,自利而揭者属少阴,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下利,脉数而渴,可能是欲愈之象.() 8、凡呕吐脉数者为热.() 9、阳明病脉浮紧,是阳明而兼风寒外感之象J(…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46条云:“太阳病……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热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对“衄乃解”的注释,多数医者认为系邪不以汗出而随衄解的自愈佳兆。笔者提二点看法与同道磋商。其一,“衄”是自愈佳兆还是服麻黄汤后的变证。从条文看,太阳病虽过八九日,表证仍在,麻黄汤脉证俱全,因而用麻黄汤辨证无误,从药后症“微除”的疗效可作佐证。为何药既对症而必衄?笔者认为这是服麻黄汤后的变证,即付作用。因每一药物或每一复方的药效可有多方面的。中医治病就  相似文献   

9.
“冒”,成无已注:“冒者,郁也”。“冒家”,指头目眩冒的病人。从成无已、程郊情,《医宗金鉴》等注释看,均认为冒是由于亡血伤阳、阳气不到,寒气怫郁所致。此时正气受挫而邪气虽微犹未作解,正虚邪留,上蒙清阳,故头目眩冒有物蒙之感。冒家,既有邪气,也反映了正虚,故不能再用发汗之法,只有待正气自行恢复,阴阳自和,正能拒邪而汗出自愈、即所谓“汗出表和故也”。  相似文献   

10.
1解表升津止利(表邪内迫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场主之。”(32条)太阳病表证不解,外邪内迫大肠,使大肠传导太过而致下利,下利以表证为主。成无己日:“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止老,而下利。”药用葛根汤解表散邪,使表解而里自如,放下利自止。2透表清热.坚阴止利(协热下利)“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逐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羊黄连场主之。”(34、茶)本证主要为表证末解误下后,邪陷阳明,入里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下利以里证为主。药用葛…  相似文献   

11.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2.
郑艳华  崔兴俊 《河北中医》2007,29(7):643-644
《伤寒论》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有40条之多,张仲景所列如此多自愈条文并非告诉我们见其证便可束手等待病之自愈,而是通过阐述人体疾病自愈的机制,揭示其治疗原则及思路。现从分析张仲景有关自愈的若干条文以揭示其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利于中医药临床。1顺其病势,给邪以出路1.1汗出病自愈外邪侵袭肌表而营卫失和,或“卫强营弱”或“卫闭营郁”,不汗出或汗出不畅,邪无出路,干扰人1河北医科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河北石家庄050011体正常机能,可致太阳表证。若正气充足,能抗邪外出,便可汗出而解。如49条,太阳表证误下,里气虚馁,忌以药强迫之,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即是待机体正气恢复,抵抗力增强,正气强则气血充沛。因此,治疗此类疾病可补其不足,扶养正气,使气血充沛,津液自和。正如顾尚之所说:“不可发汗者,言不可用麻黄以大发其汗,非坐视而待其自愈也,用小建中以和其津液则自汗而解矣。”即应顺其病势,顾其不足,使邪从汗而解。此类条文还有94条“必先振忄栗汗出而解”,93条“冒家汗出自愈”,116条“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192条“氵戢然汗出而解”,366条“郁冒汗出而解”,361条“微热汗出”等均为邪从汗出而解...  相似文献   

13.
下利一证,为古之病名,包括现代的泄泻和痢疾。用解表法治疗下利,首见于《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喻嘉言扩充其说,名之曰“逆流挽舟”。笔者认为,用解表法治疗下利,其适应证有两方面:一是表里同病,即既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脉浮等表证,又有腹痛下利的里证,这时给予发汗解表,则表解利自止。另一方面是下利日久,失于表散,或过用寒凉,致外邪内陷,表现为下利不止,精神不振,面色(白光)白,皮肤干涩,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一派里虚证,这时应用“逆流挽舟”、扶正达邪、领邪出表的办法,每能奏效。试举例如下: 下利初起解表为先大凡下利初起,多兼有外感表证,治应先解其表,方用荆防敗毒散或葛根汤,每能收表解利止、邪从汗衰之效。曾治一余姓患者,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可知葛根汤证之项强乃由外感寒邪,侵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葛根汤即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有解肌发汗、生津舒筋的作用,故能治项背强。方中用葛根,性味甘辛,能升津液,濡润筋脉,又能解表祛邪。其证表实无汗,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不但调和营卫,且能发汗祛邪。惟其筋脉失养,不须峻汗,故有芍药敛阴和营,姜、枣、甘草益中焦而助胃气。 《伤寒论》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二条乃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所致。表邪入里,上犯胃腑,胃失和降,故呕;下迫大肠,传导失司,故利。《医宗金鉴》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患者既有太阳表证,复加阳明里证,为何先治表呢?岂知乃因邪郁肌表,水寒之气不从汗解,下走大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见下利。此下利虽属里证,然表证为病因,且为重为急,故表解则里自和也。故用葛根汤以散经中之寒邪,亦即“逆流挽舟”之法也。  相似文献   

15.
黄疸六经辨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一证 ,古人多言系湿热为患 ,且有五疸之分 ,未有言及六经辨证。本文试从六经辨证对黄疸证治作一初步探讨 ,以供临床参考。1 太阳发黄 《景岳全书》中论“表邪发黄”曰 :“表邪发黄 ,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 ,而风湿在表者 ,有黄证 ;或表邪不解 ,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 ,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 ,必发热身痛 ,脉浮少汗 ,宜从汗散 ;湿热内郁者 ,必烦热 ,脉缓滑多汗 ,宜从分消清利。”《金匮要略》对黄疸的伴随症状有这样的描述 :“发于阴部 ,其人必呕 ;阳部 ,其人振寒而发热也。”此处的“阳部”、“阴部”指表里而言。由此可见 ,…  相似文献   

16.
裴新军  丁兆伦 《陕西中医》2003,24(5):438-439
《伤寒论》论真武汤凡二条 :82条“太阳病 ,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动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31 6条“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7.
13.破阴回阳止利法“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上二条症状虽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外的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较四逆汤证更为危笃,唯姜、附量大,取大辛大热之剂,速破在  相似文献   

18.
自利【原文】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差。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是皆协热已。又合病家,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  相似文献   

19.
朱炳林 《江西中医药》2004,35(10):11-12
清代医家治病多注重体质 ,如石芾南 :“欲诊其人之病 ,须先辨其人之气质阴阳”(《医源》) ;如叶天士 :“凡论病先究体质、形色、脉象 ,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叶案》) ;又如章虚谷 :“治病之要 ,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医门棒喝》) ;还有薛生白 :“拙见论病先究体质”、“凡看病必究体质 ,如通套混治”(《扫叶庄医案·卷二》)。如此看重体质 ,是治病求本之举。“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一切证候的产生都与体质息息相关 ,证候只是标 ,体质方为本。下面笔者从《扫叶庄医案…  相似文献   

20.
温兴韬 《河北中医》2002,24(11):861-862
表里兼证为临床常见证型 ,仲景论述颇多 ,后世医家又多有阐发。然表里兼证 ,错综复杂 ,证型繁多。表证与里证 ,其病机迥异 ,治则霄壤。况其相兼为患 ,病机互为影响。仲景即云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又言 :“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胀满。”现将表里兼证治法及辨证论治的关键探讨如下。1 表兼里实 ,权衡缓急凡表证未解而又兼里实证者 ,常先解表而后攻里。因解表药常用辛散之品 ,透邪外出 ,而攻里则取苦寒之剂下夺。若表邪未解而径投苦寒攻里 ,不惟有郁遏表邪之弊 ,且易引邪内陷 ,预后更为不佳。如《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