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近代解《伤寒论》者,一般都把太阳、阳明二经病分为经证和腑证,而对于少阳病则鲜有论及经腑者。非不论也,是不易论也。因为太阳之腑是膀胱,职司排泄小便,只要小便不利又加上小腹满,就可诊知是太阳腑证。阳明之腑是胃与大肠,主司食物的受纳与传导,凡证见腹满、腹痛而又便秘,就可知是阳明腑证。而少阳之腑是胆与三  相似文献   

2.
六、阳明发黄证发黄证,即黄疸病。病在阳明阶段者,称为阳明发黄证,因其病因由湿热所致,故亦称湿热发黄证。本证属阳黄范畴。《伤寒论》论述发黄证有三,一是在太阳腑证中阐述的蓄血发黄证;二是湿热发黄证;三是太阴病中的寒湿发黄证。本讲主要阐述湿热发黄证,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4.
上一讲,讲了太阳腑征。太阳腑征和太阳经证,这是后世为太阳病总结的主干内容。除此以外,在太阳篇里,还有太阳病变证,这是太阳经腑证所概括不了的内容。所谓变证,是指由于感邪较重,正气较弱或误治,导致证情错综复杂,不能  相似文献   

5.
痉病治验     
尹××,男,13岁。1981年10月14日诊。三天前受凉后头痛,项背强直,不能平卧,恶寒发热,无汗。服药不解,大便不行,腹中时痛,口渴,心烦时作。舌质红,苔白润、根黄腻,脉浮弦而紧。诊断为痉病。证属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不利,筋脉失养,寒邪化热,阳明腑气不通之证。治当辛温发表,生津润燥,佐以通腑泻热。方拟葛根汤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可知葛根汤证之项强乃由外感寒邪,侵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葛根汤即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有解肌发汗、生津舒筋的作用,故能治项背强。方中用葛根,性味甘辛,能升津液,濡润筋脉,又能解表祛邪。其证表实无汗,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不但调和营卫,且能发汗祛邪。惟其筋脉失养,不须峻汗,故有芍药敛阴和营,姜、枣、甘草益中焦而助胃气。 《伤寒论》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二条乃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所致。表邪入里,上犯胃腑,胃失和降,故呕;下迫大肠,传导失司,故利。《医宗金鉴》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患者既有太阳表证,复加阳明里证,为何先治表呢?岂知乃因邪郁肌表,水寒之气不从汗解,下走大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见下利。此下利虽属里证,然表证为病因,且为重为急,故表解则里自和也。故用葛根汤以散经中之寒邪,亦即“逆流挽舟”之法也。  相似文献   

7.
第六讲太阳腑证在上一讲里,阐述了太阳温病、太阳轻证,后世将这些内容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一起,都归纳在太阳经证里。有经证就有和它相对应的腑证。那么,太阳腑证有那些原文?如何理解这些条文?本讲就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在临床上各不相同,但以同一种方法——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来治疗,这是“异病同治”的范例,这里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不妥处请批评指正。一、病因六经病证可互相传变,而“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不仅太阳病邪向里发展,可成阳明病,三阴病阴退阳胜,亦可转属阳明。从条文看,“阳明三急下证”属于阳经传变入里的阳明腑实证。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小  相似文献   

9.
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经腑同病 ,互为因果 ,反复难愈后人研究《伤寒论》,有经证、腑证之言 ,如太阳经、腑证 ,阳明经、腑证 ,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而少阳之经、腑证 ,尚无定论。笔者曾提出小柴胡汤证是少阳经证 ,大柴胡汤证是外感病中少阳腑证之观点。杂病之中 ,必有少阳经脉症状 (如沿少阳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 ,亦必有胆腑症状 (如上腹或右上腹疼痛等 ) ,方可谓之经腑同病。其发病特点为经、腑证象 ,彼此影响 ,十分明显。如少阳或兼邻近经脉(多为太阳经 )出现症状 ,常能引发上腹或右上腹症状 (胆位于剑突右下方 ) ,反之亦然。若兼外感 ,则有寒热现象 ,此与 …  相似文献   

10.
胃家实浅识     
仲景著《伤寒论》本为救急,欲使后人见病知源,其实并不复杂,但后世医家未得其要,愈注愈繁,脱离本义者多。阳明病胃家实一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略谈管见。何谓阳明?古人根据日照关系,把一日分为阴阳两类,昼阳夜阴,进而分为三阳三阴,日出为太阳,日中为阳明,日入为少阳。一日如此,一年如此,天人相应,人身亦如此。阳明即日头正中前后一段时间,也就是太阳大放光明、日照最多之时,故称阳明,绝非手足阳明经之阳明,故仲景称阳明病而不叫阳明经病。阳明前为太阳,后为少阳,故阳明病有太阳阳明(从太阳传来)、少阳阳明(从少阳传来)、正阳阳明(阳明自受邪)。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不主蓄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是《伤寒论》的著名方剂,历来注释主“膀胱蓄水”(太阳腑证),这是宋·成无已以后逐步形成的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但若细读原文,可以发现,这不是仲景的意思。仲景再三强调的是胃,是“转属阳明”,因此,五苓散证属“太阳阳明合病”始合仲景原义。一、五苓散证背景是耗津五苓散是在汗、吐、下后,为表证兼津伤而设。如71、72条(汗后),74条(吐后),161条(下后)。其证发热,躁烦渴、汗出、吐逆、小便不利及“呕吐而利”之霍乱,皆属耗津之证。  相似文献   

12.
论少阳腑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论中并无明文提及经证、腑证问题,后人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因为从理论来说,阳经既病,自必有偏重在经者,亦必有偏重在腑者,前者谓之经证,后者谓之腑证。从临床角度而言,太阳、阳明之经腑二证并不罕见。因此这一论点,已为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沿习已久,且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惟少阳病亦在三阳之列,胆腑亦为六腑之一,以理推之,其病亦应有经腑之分。然而历来注家,于少阳病中明分经腑者甚少。虽偶有论及,但所论不甚明晰,如张石顽云:“少  相似文献   

13.
系统梳理《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条文,分析各证候、病机,认为用痞、满、燥、实、坚区分三承气汤证有一定局限性。三承气汤证反映了阳明腑实证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调胃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初期,燥热初结,胃气不和证;小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中期,小热小实证;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极期,大热大实证。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为泻胃中无形之结热,用芒硝的目的不是软化大便,而是解胃中无形热结。  相似文献   

14.
大柴胡汤证在仲景书中有四条,一是《伤寒论》的第106条、140条、170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的第12条。这四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此四条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第106条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太阳病传入少阳,虽迁延多日,既经过误下,又服了小柴胡汤,少阳病仍不解者,是邪热内涉阳明,实热内结,形成少阳与阳明兼病之证。少阳之邪波及阳明,实热壅胃,腑气阻滞,故见“呕不止”和“心下急”(上腹部胀满拘急疼痛)。“郁郁微烦”是少阳气机郁结之象,说明此证以郁郁为重,微烦并非烦之轻微,而是气郁热遏于内,使内心郁闷而烦,但烦扰之象外显反微。以上三症,是小柴胡汤证“胸胁  相似文献   

15.
在前一讲里,阐述了阳明腑证中的痞满证、燥实证和痞满燥实证的四条原文。本讲归纳总结痞满燥实证,并阐述阳明急下证和脾约证。通过上讲四条原文的分析,痞满燥实证归纳概括如下:病因:同痞满证。证候:潮热:日哺热甚,为两阳(阳明经气旺盛和阳明燥热)相合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下利一证,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各经都有,共七十余条,尤以三阴病下利为多,其原因、证候、病机各有所异。因此,治法有别。笔者依据原文有关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浅析如下,供初学者参考,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1.发汗解表止利法“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外邪不解,内迫阳明,下走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所致。其证必利而清浊不分,复兼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之表证。下利虽属里证,但实由表证引起,故不须治里,用葛根汤发汗解表,表解里自和,不治利而利自止矣。  相似文献   

17.
呕吐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的条文,分别有40条和31条之多,其中对本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及观察预后,指导治疗均有较详论述,本文试辨析如次。一、病机证候 (一)风寒外袭:《伤寒》第3条:“太阳病,……体痛呕逆,……名为伤寒。此风寒袭表,卫阳郁闭,寒邪犯胃致呕逆。《伤寒》第12条:“太阳中风,……鼻吗于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乃风邪袭表,营卫失和,肺气失宣降,胃亦随之上逆致呕。《金匮·妇人产后病篇》第8条:“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干呕,……可与阳旦汤。”足资佐证。《伤寒》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太阳与阳明合病,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致呕。 (二)痰水犯胃:《伤寒》第40条: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大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关大柴胡汤证三条,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证乃少阳经证阳明腑证之合病,然其间疑点颇多。《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此点从理论及临床来说,均有一定价值,并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所谓腑证,其病变部位必然在腑,其证候除通过经脉而有全身反映外,并有所在腑之局部反映,如阳明腑证,实为燥屎阻结于肠,除潮热谵语,然汗出外,尚有腹满疼痛,绕脐痛之局部证候,有时甚至可于腹部扪得燥屎之形迹,大便数日不行,更为阳明腑气不通之确据。故笔者认为大柴胡汤证非为少阳阳明合病,而是…  相似文献   

19.
白虎汤出于《伤寒论》,为治阳明经证之主方。阳明病有邪热在“经”和在“腑”之分,其来路有三:一为太阳、少阳之邪传里;二为病原在太阳、少阳,经误治而陷入阳明;三为阳明直中或伏邪。其病理机制为邪热伤津,造成“胃家实”。所谓“胃家”系指胃肠而言,《灵枢·本输篇》云:“小肠大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邪热入胃  相似文献   

20.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