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的治疗途径已从单一增加胰岛素的降糖作用 ,发展到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 ,控制葡萄糖代谢等。现就NIDDM的药物治疗作一综述。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 1 磺酰脲类药物磺酰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 β细胞使胰岛素释放增加。最早使用的第一代药物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由于作用时间长、易造成低血糖 ,现已少用。现较为常用的有第二代的药物格列本脲 (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 (Glipizide)、格列喹酮 (Gliguidone)、格列美脲 (Glimep…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格列本脲、阿司匹林及小檗碱联合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疗效。方法:NIDDM病人218例,男性98例,女性120例,年龄46±s11a(32~65a),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88例,格列本脲组60例,阿司匹林组38例,小檗碱组32例。联合治疗组口服格列本脲2.5~10mg,bid,阿司匹林0.3g,tid,小檗碱0.3g,tid;格列本脲组、阿司匹林组及小檗碱组分别单独口服格列本脲、阿司匹林及小檗碱,开始剂量同联合治疗组,再按血糖水平调整。治疗10mo。结果:联合治疗组格列本脲用量小于格列本脲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少;格列本脲组血糖下降,但波动幅度大。阿司匹林及小檗碱组血糖下降缓慢。结论:格列本脲合用阿司匹林及小檗碱治疗NIDDM疗效较单独用为佳。  相似文献   

3.
消渴丸(xiaokewan,简称XKW)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推荐用药。为格列本脲(优降糖)与部分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格列本脲、黄芪、地黄、天花粉等),主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本文对XKW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近期观察,以期对XKW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作出评价。1对象与方法1.1对象NIDDM的门诊病人30例,入选病例连续2wk空腹血糖9~12.7mmol·L-1(葡萄糖氧化酶法)。将30例NIDDM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系初诊病例、未经药物治疗者,共17例(…  相似文献   

4.
荣文  蔡凌霜 《新药与临床》1997,16(2):109-110
目的:观察格列本脲、阿司匹林及小檗碱联合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疗效。方法:NIDDM病人218例,男性98例,女性120例,年龄46±s11a(32 ̄65a),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88例,格列本脲组60例,阿司匹林组38例,小檗碱组32例。联合治疗组口服格列本脲2.5 ̄10mg,bid,阿司匹林0.3g,tid,小檗碱0.3g,tid;格列本脲组、阿司匹林组及小檗碱组分别单独口服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现状及最新研究动态。近年用于临床的新药有格列喹酮,是唯一非主要经肾排泄而可用于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老药新用,是肥胖型NIDDM的首选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满意地控制餐后血糖,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现状及最新研究动态。近年用于临床的新药有格列喹酮,是唯一非主要经肾排泄而可用于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老药新用,是肥胖型NIDDM的首选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满意地控制餐后血糖,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Ⅱ型糖尿病(NIDDM)是世界第三大疾病──糖尿 病的最常见类型,其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抗性,故不宜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而磺酰脲类、双肌类药物不良反应较明显,许多病人不易接受。近年来开发的一类不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而起效的降血糖药物即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主要有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可改善病人体内胰岛素抗性,纠正糖及脂质代谢紊乱,直接改善高糖毒性。此类…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1)磺酰脲类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第一代有氨磺丁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第二代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第三代主要有格列美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由于多数病人的胰岛素都较缺乏,故此类药物一直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降糖药在结构上都有磺基、脲酰基及两个辅基。其中磺基和脲酰基为基本结构。由于两个辅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磺脲类药物,也是决定药物作用强度、作用时间、代谢特点的基本结构。S U s包括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醋磺已脲(acetohexamide)、甲磺氮卓脲(tolazamide),及第二代的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波脲(glibonur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另有格列美脲(glimepiride),有人称之为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1作用机制及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运动量的减少 ,造成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 ,大量降糖药物投放市场 ,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选择余地 ,但也出现了降糖药物滥用的不利局面。因此 ,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降糖药物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磺脲类药物 :是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 ,该类临床主要代表药物有 :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 (D86 0 )、氯磺丙脲 ;第二代 :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灭糖尿、优达宁 )、格列齐特 (达美康 )、格列喹酮 (糖适平 )和中药…  相似文献   

11.
陈茂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967-969
近年来 ,各国学者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降糖药的研究相当活跃 ,本文就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苯甲酸衍生物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以及复方丹参片、复方苦瓜胶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药对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简要综述如下。1噻唑烷二酮类 (TZDs)胰岛素增敏剂TZDs胰岛素增敏剂的开发成功 [1],为NIDDM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与传统的NIDDM治疗剂磺酰脲类及二甲双胍类相比 ,TZDs药物具有以下优点 :即它们在阻止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发展时 ,并不导致低血糖 ,有降血脂作用。自1982年日本Ta…  相似文献   

12.
杜佐华  陈建国 《中国药师》2008,11(7):786-789
临床常用的有甲苯磺丁脲(甲磺丁脲tolburamide,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格列本脲(优降糖,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美吡达,glipizide),格列齐特(达美康,gliclazide),格列喹酮(糖适平,gliquidone)和格列美脲(glimepiride,GM)。其中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属于第一代磺酰脲类,格列美脲系第三代磺酰脲类,其余药品属于第二代磺酰脲类。  相似文献   

13.
杨幼青 《上海医药》2009,30(7):333-333
磺酰脲类药物于上世纪50年代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第一代的磺酰脲类药物代表为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有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本脲等。第一代和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常统称为“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上世纪90年代后上市的格列美脲属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口服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根据其化学结构 ,可分为磺脲类和双胍类。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细菌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 ,第一代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等 ,第二代药物有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等。双胍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抑制糖在肠道吸收并促进糖代谢 ,主要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等。笔者就常用降糖药在糖尿病中的合理选用进行探讨。1 甲苯磺丁脲临床应用已 40余年 ,疗效确切 ,价格低廉 ,但服用剂量大 ,副作用多 ,可导致致命性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 ,磺胺药物过敏者禁用 ,目前有被淘汰趋势。2 格列苯脲降糖作用较甲苯磺丁脲强 2 0 0倍 ,且较持久。但必须注意的是 ,如果剂量掌握不当 ,易发生低血糖。故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 ,视血糖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3 格列齐特降糖作用较甲苯磺丁脲强 1 0~ 2 0倍。除有效降低血糖外 ,还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 ,改善由糖尿病引起眼底病变的症状 ,治疗糖尿患者代谢及血管功能紊乱。长期使用较安全 ,较少发生低血糖症等不良反应 ,尤其适用于患...  相似文献   

15.
磺脲类药物成功治疗Ⅱ型糖尿病已有50年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以"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为代表的第一代,目前已进入以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为代表的第二代,降糖机理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使血糖下降[1].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HPLC-DAD法同时检测中药制剂中违禁添加的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盐酸吡格列酮、米格列奈、格列本脲、格列美脲、那格列奈和格列喹酮10种化学降糖药.采用C_(18)色谱柱,以0.2%三乙胺水溶液(用磷酸调至pH 3.5)-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10种药物分别在5~50和1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35~3.87μg/ml.  相似文献   

17.
周素蓉 《医药导报》2000,19(4):362-364
近几年来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 >95 %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Ⅱ型糖尿病 ) [1 ] ,研制开发的治疗药物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 国产格列喹酮 (gliquidone)现有的国产格列喹酮 (天津药物研究所研制 )的临床疗效与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开发的格列喹酮 (商品名 :糖适平 )相似[2 ] 。经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天津铁路中心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协作组对 160例患者临床验证 ,口服本品 ( 10 7.6± 74.0 5 )mg d 3个月后 ,总有效率按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PB…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治疗途径已从单一增加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发展到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控制葡萄糖代谢等。现就NIDDM的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1.1 磺酰脲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释放增加。最早使用的第一代药物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由于作用时间长、易造成低血糖,现已少用。现较为常用的有第二代的药物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guidone)、格列美脲(Glimepiride)。格列本脲降血糖作用迅速,作用强,但有低血糖的高危险性,后三种药物与格列本脲降糖作用相当。格列喹酮[1]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和尿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血β2微球蛋白水平。据报道,格列本脲50%~55%经肾排泄,而格列喹酮除5%经肾排泄外其他主要从胆汁排出,而且可以降低血管收缩因子血栓素A2产生,改善肾脏血流,较少引起肾功能障碍,适用于肾功能轻、中度不良的糖尿病病人。格列吡嗪除降血糖作用外,能逆转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格列吡嗪已有控释片[2],每天1次每次5~10mg,早餐服用,既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也减少了给药后血药浓度“峰谷”的波动。格列美脲比格列本脲更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和细胞胎水平,发生低血糖机率比格列本脲少得多,安全性较高,一般推荐剂量为1~6mg,每天1次,于早餐前即服或与早餐同服。   低血糖的出现仍然是磺酰脲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原因是剂量过大,使用次数过多等,特别是老年人及超重病人。所以初次服用剂量可为常规剂量的一半,且在餐前30min服用,有助于控制早期餐后高血糖,亦减少低血糖的出现。磺酰脲类药物作为一种廉价的治疗NIDDM药物一直被广泛使用,它们能使60%~70%的糖尿病病人血糖得到较好控制,被优先用于持续血糖在7.8mmol/L以上的非肥胖或仅轻度超重者,但对空腹血糖(FBG)较高及高度肥胖症患者罕能成功,除相当高的最初治疗失败率外,每年约10%的病人失去疗效[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能够同时检查中药制剂中可能非法添加的10种化学降糖药物成分(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的HPLC.方法 采用Thermo-ODS 色谱柱 (4.6 mm ×25 0mm,5 μm),0.01 mol·L-1的醋酸铵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紫外230 nm检测,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10种化学降糖药物有很好的分离.结论 该法灵敏准确,有助于降糖中药制剂的质量检验监督.  相似文献   

20.
能引起失语的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报道[1],环丙沙星、哌替啶、阿司咪唑、布洛芬(芬必得)、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优降糖)、卡马西平、异烟肼、奈福泮、麦滋林-S、五氟利多、卡托普利、哌嗪(驱蛔灵)可引起失语.近年发现尚有以下药物也可引起失语,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