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嵩昀 《天津医药》2013,41(1):59-60
目的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影响。方法将106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mg/d,共30d,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TC、TG、LDL-C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TC、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sCRP和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hsCRP和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除调脂作用外,还有抗炎、稳定斑块及防止斑块破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斑块稳定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睡前口服。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C反应蛋白(CRP)、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CRP明显下降[(2.89±1.65)与(6.01±1.57mg)](P〈0.01),MMP-9明显下降[(1.61±0.77)与(2.87±1.59)mg/L](P〈0.01),vWF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76.30±15.16)与(197.23±8.29)%](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CRP、MMP-9、vW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予以1周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减低血浆炎性因子的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非氟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3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健康组)29例。测定治疗前、治疗30d后血清hs-CR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氟伐他汀治疗30d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明显下降。结论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但能调整血脂,还能降低血清hs-CRP水平,具有抗炎和稳定冠状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测定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测定值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抗炎等机制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疗效。方法50例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测患者血清MMP-9和hs-CRP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MMP-9和hs—CRP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12周时MMP-9和hs—CRP较4周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MMP-9和hs-CRP的浓度,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MMP-9和hs-CRP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6.
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235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18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1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清MMP-9浓度,评价其心功能变化,分析2纽治疗前后MMP-9的差异。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MMP-9浓度均明显下降(P均〈0.01),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6个月后他汀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MMP-9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10mg口服,每晚1次。2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观察用药前后血脂、hs-CRP和Hcy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或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Hcy水平仅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hs-CRP和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提高UA的疗效,能降低血中hs-CRP和Hcy水平,从而降低UA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不完全阻塞血栓的急性病变,导致血管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炎症因子被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炎症已经被公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1]。  相似文献   

9.
郝振 《哈尔滨医药》2011,31(2):86-87
目的 对比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刺、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共用药8周,测定治疗前后病人LD...  相似文献   

10.
刘军利 《北方药学》2018,(6):130-13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抽取72例作研究对象,经随机抽签原则分组,对照组(n=36)予以常规疗法,治疗组(n=3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就两组临床疗效与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是(4.43±0.68)mg/L,治疗总有效率是97.22%;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是(7.29±2.19)mg/L,治疗总有效率是83.3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肯定,并对C-反应蛋白有正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内皮依赖舒张功能、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并观察外周血ox-LDL及hs-CRP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普罗布考组FMD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1),血浆ox-LDL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普罗布考组治疗后血浆ox-LDL与FMD呈负相关(r=-0.651,P<0.01)。结论:普罗布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及抗炎症作用并可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内皮依赖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曹晶  夏大胜 《天津医药》2006,34(10):691-69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性情绪障碍与T淋巴细胞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抑郁组(34例)及对照组(56例),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HLA-D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抑郁组CD8、T淋巴细胞表达HLA-DR高于对照组(26.39±6.17vs22.04±6.61,28.08±9.13vs23.86±9.02,均P<0.05),抑郁组CD4/CD8低于对照组(0.42±0.30vs0.62±0.52,P<0.05)。抑郁标准分与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性情绪障碍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他汀类药物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喜玲  张宏伟 《天津医药》2003,31(7):443-445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的血脂、心脏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UA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 ,观察用药前后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心脏缺血事件发生频率。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血TC和TG明显下降 ,t分别5.32和5.23(P<0.01) ,治疗组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 χ2=4.93 ,P<0.05)。结论 :UA患者早期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方法:对60例UAP患者进行血清CRP测定,根据CRP水平将60例UAP患者分为A、B两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28例(46.7%),CRP<3 mg*L-1;B组32例(53.3%),CRP≥3 mg*L-1.30 d内B组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50.0%比10.7%,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与UAP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可以认为:CRP对判断UAP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利民  李莉 《中国药业》2005,14(12):80-81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治疗组应用UK 0.5万IU/kg,于30 min内静脉滴入,连续3 d;在第1天静脉滴注UK前1 h先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25 mg,然后低分子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次/d,共6 d;对照组不用UK,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主要比较指标为30 d内病死率和心肌梗塞发生率,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数变化.结果:30 d内心脏事件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频发心绞痛发生率的减少亦优于对照组(第1周,P<0.01;第4周,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UAP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和频发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钱玲妃  倪淑红 《中国药房》2011,(48):4568-456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8周。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探讨炎症急性期标志物对不稳型性心绞痛的预后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了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并同时检测了肌酸磷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T。结果入院后第1日所有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醇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正常;61.5%患者的C反应蛋白≥5.0 mg/L,其中15例发生心绞痛,1例猝死,9例需冠脉再通。在10名C反应蛋白<5.0mg/L的患者中,未发生猝死及心肌梗塞,仅1名需冠脉再通。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预后不良,并提示炎症是本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R〈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具有抗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爱华  苏毅 《河北医药》2005,27(1):37-38
目的 研究C 反应蛋白 (CRP)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的预后关系及用氟伐他汀干预后的结果。方法 将 17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CRP <4.0mg L的作为A组 ,将CRP >4.0mg L的分为B、C两组 ,C组给予氟伐他汀 40mg每晚 1次干预治疗。结果 A组 6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例 ,无死亡 ;B组 5 8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16例 ,死亡 3例 ;C组 5 2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9例 ,死亡 2例。A、B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B、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CRP是炎症反应的指标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CRP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预测是否会出现急性心血管并发症 ,是冠心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在UA患者中早期使用氟伐他汀可减少斑块炎症 ,加强斑块的稳定性 ,防止新的粥样斑块形成 ,减少急性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研究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5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普通肝素,C组(32例)只进行常规治疗,对3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数及发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心绞痛发作频数明显减少,发作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心绞痛效果好,复发率低,出血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