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红  李熙鸿 《海南医学》2007,18(11):48-49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尤其是非典型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我院典型KD131例和非典型KD6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192例KD的男女比例为1.87:1,其中4岁以下发病占76.6%;非典型KD占31.8%.典型和非典型KD两组发病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多趋势,非典型KD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于典型KD.  相似文献   

2.
李欣辉  姚臻 《华夏医学》2009,22(4):668-67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完全KD组平均年龄小于典型KD组;不完全KD组的球结膜充血、口唇病变、手足硬肿和指(趾)端脱皮发生率均低于典型KD组,口唇改变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时间晚于典型KD组,发热、皮疹、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不完全KD组平均确诊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开始使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时同迟于典型KD组,使用IVIG后两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发生冠脉扩张各为5例.结论:年龄越小不完全KD发病率越高;不完全KD患儿的部分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生率低,开始使用IVIG治疗的时间较晚,可导致部分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延长,注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过晚使用IVIG治疗将增加心脏后遗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不典型与典型川崎病(KD)临床常见的主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例患者(典型KD49例,不典型KD19例),进行临床主症的筛选,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心脏彩超。并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典型KD临床主症以发热、球结膜充血最常见,非典型KD以发热最为常见,而实验室指标两组均有血沉、血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异常。典型KD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率高于非典型KD。68例中65例应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林治疗后症状控制,有3例治疗后48~72h仍有发热,加用强的松后,体温于用药3d内降至正常。结论典型KD的临床主症发生率较高,不典型KD患儿临床主症的发生率低,临床要结合KD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及相关治疗的效果,对疾病给予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为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结果,为早期诊断不典型KD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4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KD的6项典型临床表现,44例患儿仅发热一项为100%,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早期仅具备黏膜炎、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指端皮肤改变中的1~3项.44例初诊为各系统急性炎症性疾病,确诊时间5~22 d.不典型KD典型临床症状出现较少、较晚、程度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伴有多脏器损害、指端膜状脱皮及WBC、CRP、ESR、α2球蛋白增高者,应注意追踪、随访,尽早或多次作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提高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最显,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近年我国川崎病发病人数增多,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常出现误诊。本通过对6例误诊病例的分析,探讨KD不同时期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完全川崎病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国瑞  郭春燕  王伟伟 《医学综述》2008,14(14):2231-2232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1例不完全K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均有发热,其他症状依次为口腔黏膜改变、球结膜充血、皮疹、四肢改变、颈淋巴结肿大。结论对发热≥5d,具备2~4项诊断标准、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63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6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中男女比例为1.3:1(36/27),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82.5%(52/63),非典型KD占31.2%(19/63)。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性肿胀及脱皮、淋巴结肿大、CA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发病中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7例非典型KD患者及60例典型KD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非典型KD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于典型KD。症状发生率典型KD组高于非典型组,而非典型KD组肛周充血脱屑发生率和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非典型KD组冠状动脉受累率高于典型组。结论:非典型KD多发生在婴儿期内,且较典型KD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所以诊断时应注意典型的临床诊断指标以外的症状、体征,即在结合化验异常及心脏彩超对冠脉病变已检出的同时出现肛周充血脱屑和卡斑处红斑亦可作为川崎病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聂颖  徐辉甫  陈长见  乔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70-2974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改善患儿预后。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94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典型KD患儿53例(典型KD组),IKD患儿41例(IKD组)。通过医院His系统查询患儿病历信息,回顾性分析KD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确诊前发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情况、口唇皲裂情况、杨梅舌情况、指(趾)端蜕皮情况、肛周脱屑情况、皮疹情况、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卡疤红肿情况〕、急性期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分数(N%)、血小板计数(PLT)、血清清蛋白(ALB)、白球比例(A/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病原体感染情况、心脏彩超检查情况、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Z=-1.760,P均>0.05)。IKD组患儿确诊前发热时间长于典型KD组(P<0.05);IKD组患儿口唇皲裂、指(趾)端蜕皮、肛周脱屑、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P<0.05);IKD组患儿卡疤红肿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典型KD组患儿急性期CRP、N%高于IKD组(P<0.05)。典型KD组患儿中,明确病原体感染患儿共19例(35.9%),其中病毒感染6例,细菌感染5例,支原体感染5例,细菌病毒混合感染3例;IKD组患儿中,明确病原体感染患儿共22例(53.7%),其中支原体感染9例,细菌感染6例,病毒感染5例,细菌病毒混合感染2例;两组患儿病原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1,P>0.05)。I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结论 IKD患儿发热时间长,易出现卡疤红肿,且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较高,但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临床如发现上述症状患儿,应警惕IKD的可能,尽早完善实验室相关炎性指标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