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救科室(急诊科和ICU)与普通科室(除急诊科、IVU、CCU、麻醉科外的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心肺复苏(CPR)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研究两组有无差别及应用反馈装置能否提高胸外按压质量.方法:从急救科室与普通科室医生、护士群体中各随机抽取20名(共80名),对其进行CPR知识计分并记录应用反馈装置前后两轮均历时3 min的胸外按压参数,统计并比较上述4个群体CPR知识、质量情况及应用反馈装置前后CPR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急救科室的医生、护士的CPR知识得分、有效按压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应用反馈装置后普通科室的医生、护士CPR有效按压率明显提高.结论:普通科室医务人员CPR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欠理想,急救科室的情况要好些.胸外按压操作时应用一种反馈提示装置可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普通科室医务人员的的CPR质量.  相似文献   

2.
姜金霞  彭幼清 《护理研究》2013,(27):3068-3070
[目的]探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CPR)培训后技能保持情况及最优的复训时间。[方法]随机抽取浦东新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9名护士,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图片讲授互动练习法、图片自我指导练习法及分步光碟指导练习法进行培训,在培训前、培训后立即、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培训后12个月及培训后15个月对护士CPR技能进行跟踪考核,对各组各时间段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方法培训后社区护士CPR技能均明显提高(P<0.01),培训后3个月技能开始下降,随着时间推移CPR技能呈逐步下降趋势,技能保持较差。[结论]3种培训方法均有效,社区护士CPR技能随时间逐步下降,应建立社区护士CPR技能培训与复训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督导强化模式在护士球囊面罩通气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将我院护士根据院区不同分成观察组(n=856)和对照组(n=234).先对两组用统一的培训方法进行培训,然后对观察组利用培训导师对本科室护士的球囊面罩通气技术进行督导强化.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的考核成绩与合格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培训后的第3、6、9个月考核中,观察组的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以第9个月明显(P<0.05);另外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和合格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观察组下降不明显,相反在第9个月的考核中其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高于前两次考核(P<0.05).结论 督导强化培训模式提高了护士使用球囊面罩通气的熟练程度,值得在临床教学培训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临床护士心肺复苏培训技能保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护士心肺复苏(CPR)技能保留情况,寻找最佳的再培训时间间隔.[方法]抽取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内科、外科和急诊科在职临床护士162名,分别采用传统讲授练习(A组)、多媒体指导练习(B组)和自我指导练习(C组)法进行培训,测试培训前、培训后立即、培训后3个月和培训后6个月成人单人CPR操作成绩,并进行不同阶段的比较.[结果]3组培训后CPR技能保留显著提高(P<0.01);但在培训后3个月和培训后6个月时技能保留明显下降(P<0.01),A组、C组在培训后3个月时不能实施有效CPR,B组培训后接近6个月时不能实施有效CPR.[结论]采用传统讲授练习和自我指导练习方法对临床护士进行CPR技能培训应在培训后3个月时即开始再培训;采用多媒体指导练习方法的再培训时间不宜超过培训后6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制定多种形式培训方案,快速有效提高应急网络成员及新进护士单项急救技能,并持久巩固培训效果.方法:对50名护士进行培训,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复训.实验组采用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复训方案,对照组采用每月1次的常规复训方法,1年后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两组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核成绩较培训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培训成绩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完成单项操作时间与达到熟练掌握所需复训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遗忘曲线规律制定针对遗忘时间点的培训复训方案占用护士时间少,能明显提高护士单项急救技能并持续维持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本院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3年和2014年该院接受培训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平台式培训模式,观察组护士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护士"三基"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考核合格率、CPR技术及简易呼吸器应用技术考核合格率、除颤技术考核合格率、各层级护士核心能力平均分.结果 观察组护士"三基"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考核合格率、CPR技术及简易呼吸器应用技术考核合格率、除颤技术考核合格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层级护士的核心能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CA管理方法应用于护士培训工作,能明显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培训者培训模式在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对护士心肺复苏技能进行培训,对培训前后护士的考核合格率和操作技术失误率进行评价.结果 经培训,教师培训者操作考核合格率由61.90%提高至100%,理论考核合格率由64.29%提高到100%;被培训人员操作考核合格率由56.71%提高到89.48%,理论考核合格率由67.30%提高到96.40%;按压部位错误发生率、按压深度错误发生率、按压频率错误发生率、胸廓充分回弹问题发生率均有所下降;被培训人员CPR技术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均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均P<0.01).结论 培训者培训模式对护士CPR技能的培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在职医护人员徒手心肺复苏(CPR)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CPR模拟培训的作用.方法:于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将全院符合条件的在职医护人员分成急诊科组和非急诊科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理论学习、模拟培训和操作考核.将每年培训前后的总合格率和每组平均分分别作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和2009年培训前CPR操作总合格率分别为39.8%和40.5%,培训后总合格率分别为85.4%和85.0%(P均<0.01);急诊科组2008年和2009年培训前成绩分别为90.5分和91.2分,培训后为91.5分和92.9分,均较培训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非急诊科组2008年和2009年培训前平均成绩分别为61.5分和59.5分,培训后为86.5分和89.5分,均较培训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国在职医护人员CPR合格率低,模拟培训仅短期有效,要真正掌握CPR技能还必须多次强化、反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分配护士心肺复苏术(CPR)规范化培训的最佳方法。方法:以2008年新分配护士为A组(n=31),采用多媒体示教与指导员教授关键性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以2009年新分配护士为B组(n=29),采用多媒体示教与自我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分别测试两组成人单人CPR操作成绩并比较。结果:培训前后两组护士CPR操作成绩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培训后A组成绩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新分配护士进行CPR培训均有效,而采用多媒体示教与指导员教授关键性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临床护士在心肺复苏技能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强化护士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方法 随机抽考本院116名在职护士的心肺复苏术操作,比较不同职称护士的心肺复苏技术考核成绩、合格率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 116名护士的心肺复苏技术考核成绩平均(88.21±7.68)分,合格率为61.2%,其中主管护师平均分数及合格率均低于护师和护士(P<0.05),护师与护士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呼吸、脉搏及复检时判断时间不够,复检时呼吸脉搏未同时判断.结论 应加强临床护士急救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建立重复培训和定期考核的制度,特别是对于高职称的护士更应予以加强CPR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社区青年成人心肺复苏(CPR)培训现状和疗效,探索城镇化社区青年急救技能培训模式。方法:随机抽取石龙镇辖区内多个社区群体的青年194名,分析其CPR知识问卷调查、技能培训和考核测试情况。结果:社区青年接受过CPR培训者占32.5%,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急救技能培训者占48.0%,复苏黄金时间及单纯胸外按压复苏知晓率分别占21.1%和4.6%,胸外按压部位、频率与深度正确率在培训前后的试卷测试和操作考评中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反复对社区青年进行CPR技能培训,重点培训胸外按压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CPR培训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上海浦东新区13所一二级医院240名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CPR-BLS技能考核评分表进行CPR-BLS技能考核,总结得分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护士CPR技能总体及格率为49.58%,良好率为8.33%,优秀率为0.83,其中一级医院及格率为26.67%,良好率为0.83%,优秀率为0.00%;医院级别、职称、CPR培训经历是影响CPR技能的相关因素(t分别为9.774,2.522,-3.194;P〈0.05)。结论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CPR技能水平较低,应采用规范化、系统化技能培训与复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HBO组,每组各13只。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HBO组大鼠给予HBO治疗。分别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12、24、42h取血检测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水平,并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对照组ROSC后6h、12hS100B水平无差异,ROSC12h以后,S100B水平逐渐下降(P〈0.05)。随着时间延长,HBO组S100B水平逐渐下降(P〈0.05)。对照组NSE水平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HBO组ROSC后24h内NSE水平逐渐升高,在ROSC后48h下降。HBO组各时间点S100B和NSE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病理学观察示,HBO组大脑皮层组织结构损害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高压氧治疗可减轻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time to skill deterioration between primary training/retraining and further retraining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for lay-persons is unclear. The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 trial wa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survival after CPR-only versus CPR+AED delivered by onsite non-medical volunteer responders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IMS: This sub-study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between primary training/retraining and further retraining on volunteer performance during pretest AED and CPR skill evaluation. METHODS: Volunteers at 1260 facilities in 24 North American regions underwent training/retraining according to facility randomization, which included an initial session and a refresher session at approximately 6 months. Before the next retraining, a CPR and AED skill test was completed for 2729 volunteers. Primary outcome for the study was assessment of global competence of CPR or AED performance (adequate versus not adequate) using chi(2)-test for trends by time interval (3, 6, 9, and 12 months). Confirmatory (GE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djusted for site and potential confounders was done.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volunteers judged to be competent did not diminish by interval (3, 6, 9, and 12 months) for either CPR or AED skills. After adjusting for site and potential confounders, longer intervals to further retrai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 slightly lower likelihood of performing adequate CPR but not with AED scores. CONCLUSIONS: After primary training/retraining, the CPR skills of targeted lay responders deteriorate nominally but 80% remain competent up to 1 year. AED skills do not deteriorate significantly and 90% of volunteers remain competent up to 1 yea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在急救护理技能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操作练习模式,观察组应用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与智能心肺复苏模型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训练模式.结果:观察组急救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进行急救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可有效提高护士急救操作能力、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组内合作式培训在实习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急诊实习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观察组采用组内合作式培训模式,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理论知识、单项急救操作、仪器操作及综合急救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进入工作后,抢救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急诊手术准备时间、急诊后入病房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培训满意度(除提高急救能力外)、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内合作式培训可激发实习护士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习自觉性,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为完善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专科护士使用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经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训并取得资格的92名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结果:①92名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中有6名已离开急救护理岗位,离岗率为5.71%。②22名(34.78%)专科护士担任护士长职务,其中有20名是培训后升为护士长职务的,角色改变率为21.74%。③专科护士在教学方面发挥了较多的作用,但在急救技能、抢救流程、转运模式、各种规范的修订与完善、院外急救知识培训等高级临床实践方面作用发挥得不明显。④护士缺编、护士未分层次使用、职责不明确是影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⑤经培训后,专科护士查阅文献和科研能力提高。⑥100%专科护士认为需要得到管理层支持和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促进其核心能力持续养成。结论:发挥专科护士高级临床护理实践作用,科学地使用专科护士,加强专科护士岗位管理,进行资格再认证,真正使专科护士学有所用,是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器械及徒手胸外按压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急诊科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2例,根据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器械复苏组(器械组)及徒手复苏组(徒手组),每组各16例,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3 min、5 min、10 min、2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结果器械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徒手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3例,所有患者在心肺复苏前3个时间点PETco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0 min时器械组PETco2水平明显高于较徒手组(P=0.03)。所有恢复自主循环患者PETco2水平均高于15 mmHg。结论器械心肺复苏较徒手心肺复苏更能维持较长时间较高的PETco2水平,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在急诊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及2013年在我院急诊室工作的新护士37名,将2012年工作的18名新护士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培训模式;2013年工作的19名新护士设为试验组,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融入其中。培训结束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急救仪器操作水平、急救应急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试验组在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急救仪器操作水平、急救应急能力及各项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更有利于提高新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急救应急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能使其更快适应急诊室快节奏的工作,确保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抢救的时效性及救护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