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调查分析福州市中心城区所属社区人群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效提高本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月份分布、呼叫反应时间及转归等.结果 福州市中心城区2010年院前急救病例总计2130例.在2130例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占院前急救比例最多,以31 ~40岁青壮年阶段为主;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明显居多,约占该年龄段的50.57%.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7∶1.院前死亡190例,主要死因是创伤(69例,占36.32%),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以上年龄段明显居多(53例,约占该年龄段81.54%).院前猝死患者中,从发病至120现场抢救期间,目击者无一例行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与院前死亡患者均以冬春季节为最多.院前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0.0±6.1) min、(11.8±5.9) min;院前死亡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1.2±6.2) min、(29.0±21.1)min.结论 (1)加强社区人群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病意识,尤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有效减少院前急症、甚至猝死的发生.(2)重视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减少死亡有着重要意义.(3)加强急诊网络建设、严格遵循“就近原则”、院前120同相关部门紧密联合处理突发事件,可有效提高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李铁军  熊宁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90-1791
[目的]了解珠三角镇区院前死亡的特点及死亡的规律.为提高院前急诊患者急救水平和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搜集本院2002年12月20日至2006年4月20日,经本院急诊科出诊,急救245例院前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外科组161例,其中:129例为重型颅脑损伤占80.1%.内科组84例,其中猝死63例占75%,死亡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53.48%,且以男性为主.呼叫到达现场平均反应时间:11.56 min.[结论]珠三角镇区院前死亡以创伤、猝死为主;且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刨伤专科救治力量与水平急待加强,重视院前急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特别应加强普及基本生命支持为主的群众急救意识.  相似文献   

3.
9729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7-2009年间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分布规律,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院前急救出诊登记资料.结果:院前9729例急救患者疾病谱中,内科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外科以创伤为主.结论:应不断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对神经系统疾病及创伤患者急救水平的培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某大型三甲医院2011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1-01-01-2011-12-31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院前急救患者5117例,男女比1.46:1,年龄49.28±22.26岁;院前死亡患者349例,男女比2.14:1,年龄61.34±18.49岁;院前急救量与院前死亡例数,在时间段分布上,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9,P=0.013);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创伤(34.38%)、神经系统疾病(16.81%)、循环系统疾病(11.47%)、消化系统疾病(7.78%)、其他(7.60%)、中毒(6.59%);院前死亡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0.37%)、神经系统疾病(21.78%)、创伤(18.34%)、消化系统疾病(12.32%)、呼吸系统疾病(7.45%)、其他(2.87%);院前急救30~5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男性更易患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P值分别为0.000、0.008)。结论:①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对指导院前急救工作有重要意义,为疾病监控、预防保健等提供依据;②加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及中毒的宣传教育,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实施各种危重病的院前急救演练,提高救治成功率;③加强青中年男性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重点减少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使青中年男性的预防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王端华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2234-2235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们对1856例患者的急救处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护理措施.现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56例,排在前6位的疾病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40岁人群为主;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疾病谱中最主要的组成,占65.7%.严重疾病占院前急救的25%左右.……  相似文献   

6.
120急救转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04-08~2007-06间急诊120出诊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院前急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以2004-08-01~2007-06-30间新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救中心接受乌鲁木齐市"120"指挥中心派诊出诊的急救病历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出诊情况,并对患者一般情况、病种分类及初步院外救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出诊救治患者2769例,平均日均接诊病例按年统计从2004~2007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排在前五位的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毒.经院前急救后89.5%的患者病情趋于稳定,2.8%的患者放弃治疗,情况危重的患者占0.7%;死亡195例,占7%.结论 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出诊原因,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明  李松柏  常越 《临床医学》2012,32(5):37-38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疾病的种类、诊断的要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876例院前急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前急救中以男性患者及中老年患者居多,以18:00~24:00时间段发病居多,排在前3位疾病分别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结论 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畅通急救信息网络,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技能,并及时规范的予以施救,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5 285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5 285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居前三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依次为各种外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32.43%、15.27%、12.09%;其季节性不明显,在时间上以下午4时至8时最多,占21.82%,其次是晚上8时至12对,占20.74%;以青少年居多,占48.84%,其次是老年,占29.29%,再次是中年,占18.8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小伶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3):1232-123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院前急救的2814例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病例中,内科疾病占院前急救的63.6%,外科疾病占23.8%,内科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外科以各种创伤为主。运用正确的护理程序后,院前急救的时效显著提高。结论: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救成功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河源市区院前急救现状,提供我省山区城市的院前急救基本资料和基本情况,探寻山区城市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加强山区城市的院前急救工作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暨河源市120急救中心出诊的病历资料,分析两年间院前急救病人的病种构成情况.结果:两年期间共出诊7360次;车祸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占院前急救病因前三位,院前死亡病人中以车祸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空车率为8.6%.结论: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力量,有益于提高院前急救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院前急救病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1.
2079例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抢救的交通伤患者2079例,按年龄、季节、外伤类型、外伤死亡原因、病死率等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分布:年龄≤14岁,占1.3%;14~39岁939例,占45.2%;40~59岁865例,占41.6%;60~79岁176例,占8.5%;≥80岁71例,占3.4%。②按季度统计:1季度383例,占18.4%;2季度555例,占26.7%;3季度619例,占29.8%;4季度522例,占25.1%。以3季度交通伤发生病例数最多。③9年来交通伤病例数占各种外伤病例的65.2%,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④交通伤中损害部位最多的为颅脑和各种骨折,分别占总数的56.2%和15.7%;颅脑外伤和多发伤为交通伤常见的死亡原因,分别占总数的56.4%和33.7%。结论:通过对交通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加强急诊创伤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级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提高创伤院内抢救成功率。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高级创伤护理组45例和常规护理组34例。高级创伤护理急救流程:接诊时开始评估、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或住院→详细记录。常规护理顺序:分诊登记→检查抢救→转入专科或手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结果:高级创伤护理组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有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在创伤患者急救中实施高级创伤护理服务,可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患儿道路交通伤救治水平和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自2010-01-2011-12收治的2498例儿童道路交通伤致伤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2498例儿童道路交通伤最易发生年龄段在〉4-9岁(54.2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儿童道路交通伤以轻伤为主,擦挫伤为主要类型。汽车和摩托车是最主要肇事车辆和导致死亡的肇事车辆,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脑损伤和腹部损伤。道路交通伤害主要发生在市区,发生时间主要在交通拥堵的上、下班时段。结论: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倡导文明驾驶,完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开展针对儿童道路交通事故防范的宣传教育,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将能有效的减少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海市松江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松江区2009年院前急救资料.结果:患者以19-59岁男性为主,一天内在8-22时及夏季患者较密集;疾病谱排序的前3位病种为外科类疾病(车祸伤、普外、骨科),次3位病种为内科类疾病(神经、呼吸、心血管).结论:一天内在8-22时及夏季应加强院前急救力量,重点是外伤和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院内分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2-12收治的20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将病例分为3组:组1,以胸伤腹伤为主的病例107例(52.5%);组2,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病例79例(38.7%);组3,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8.8%)。采用分期救治的策略,即按照严重多发伤在不同治疗阶段(手术复苏期、脏器功能支持期、创伤修复期和功能康复期)的特点,对伤者进行救治的方法。主要分析了手术复苏期各种急诊手术的复苏方式,心肺肝肾等各个主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手段以及创伤修复的方式。结果:全组204例,存活190例,存活率93.1%;死亡14例,死亡率6.9%。其中以胸伤腹伤为主的107例病例中,存活100例(93.5%),死亡7例(6.5%);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79例病例中,存活77例(97.5%),死亡2例(2.5%);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病例中,存活13例(72.2%),死亡5例(27.8%)。全组病例在手术复苏期死亡8例,占死亡总数的57.1%,死亡原因: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肺挫裂伤呼吸功能衰竭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急性脂肪栓塞并肺栓塞1例;在脏器功能支持期死亡4例,占死亡总数的28.6%,死亡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严重脓毒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在创伤修复期死亡2例,占死亡总数的14.3%,死亡原因:迟发型肠坏死和创伤后脓胸全身感染各1例。结论:从接诊严重多发伤的第一刻起,特别是胸伤腹伤或合并骨盆脊柱损伤,即应主动、有计划地实施分期救治。掌握手术复苏期合理的手术复苏方式、加强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以及选择最佳的创伤修复方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实施多发伤分期救治一体化模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相关知识水平、对待创伤患者围术期体温监测和管理的态度,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1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3.39%的急诊科护士明确低体温的定义,91.26%的急诊科护士认为最接近体核温度的部位是直肠,急诊科护士能列出16种导致低体温的原因,10条复温注意事项。结论:急诊科护士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体温监测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徐平  曹灵红  章成 《华西医学》2011,(11):1649-1652
目的研究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度自贡市急救中心出诊的院前急救数据,研究院前急救疾病谱及性别、年龄构成,并分析时刻及季节分布特点,描述院前急救转归。结果 2009年度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共4 588例,排前6位疾病依次为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45.6%),循环系统疾病(15.0%),呼吸系统疾病(6.3%),神经系统疾病(6.0%),精神和行为障碍(5.6%),消化系统疾病(4.9%);性别构成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构成以中老年较多,青少年儿童较少(P〈0.05);时刻分布规律高峰点为15点40分(P〈0.05),季节分布以冬季较多(P〈0.05);患者转归以住院、留院观察为主,院前死亡人数占比例为3.8%。结论根据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规律,可以合理配置急诊资源,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满足民众不断增加的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诊科危重患者的基本流行病学资料,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制定危重病种的防治策略。方法:选择自2009—09—2010—08间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436例危重病患者,分析其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谱的分布和构成特点,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结果:老年组人数最多(47.06%);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急诊危重病种的前三位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病死以院前死亡人数最多(37.14%);就诊时间分布的特点为全年的7月至8月和12月至次年2月两个高峰,全天就诊高峰时段为17:00~24:oO。结论:培养一专多能的急诊科医师;按就诊时间分布,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加强三级预防,尤其是病因预防;老年人应重点防治基础疾病,中年人应注意早期干预相关危险因素,青少年注意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需加强急救理念和急救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减少院前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创伤急救过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Blood-borne Pathogens Occupational Exposure,BPOE)的风险并探索其防控策略。方法:问卷调查某医院创伤急救医务人员2010-01-2013-12BPOE发生及其防控情况,查阅统计医院的职业暴露记录。SPSS 19.0软件包描述性统计分析创伤急救BPOE各方面特征。结合创伤急救工作特点和相关文献,探讨创伤急救过程中BPOE的防控策略。结果:48名医务人员4年创伤急救共发生BPOE 192例(次),发生率1.00次/(人·年),报告率39.06%(75/192),伤口处理率76.04%(146/192),感染率1.04%(2/192)。暴露好发职业:护师〉医师〉护工〉技师。暴露常见原因:环境复杂紧急〉防护设施欠缺〉人力资源不足〉防护操作不当。暴露主要环节:现场处置〉急诊手术〉救护车转运〉院内处置。暴露源物质:血液〉污染器物〉分泌物〉排泄物。暴露源病原:未确定〉HBV〉HIV〉HCV〉TPP。结论:"急"、"难"、"险"、"重"、"脏"、"乱"、"差"七个特点是创伤急救BPOE的重要危险因素。创伤急救医务人员在包括出诊准备、现场急救、救护车转运、院内急救与手术以及BPOE后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应遵循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原则并采取有针对性的BPOE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