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总结急性小肠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收集外科急诊手术的 2 7例急性小肠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 ,比较手术前各种检查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性。结果 :2 7例病人中手术前行核素扫描者 13例 ,其中 10例明确了出血部位 ,小肠气钡造影对小肠占位性病变的确诊率较高 ( 8/ 10 ) ,对于手术前不能通过辅助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可依靠术中小肠镜的检查明确出血原因 ,有较高的检出率 ( 9/ 12 )。结论 :对于急性小肠出血的病人 ,手术前明确出血部位至关重要 ,术前核素扫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特别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 ;对于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可通过术中小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 ,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小肠大出血术中肠镜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术中肠镜在小肠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经内科综合治疗不止血,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需急诊剖腹探查的、急性小肠出血患者,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21例患者中有18例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其中血管畸形5例,小肠憩室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小肠肿瘤3例,炎性肠病2例,出血性小肠炎1例,胆总管空肠Rou-Y吻合术后,肠肠吻合口出血1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性准确,病变检出率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肠出血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小肠出血患者中4例行肠镜下止血治疗;40例行开腹手术;24例行腹腔镜治疗,其中行小肠部分切除术57例,完全腹腔镜下憩室切除7例。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主要以肿瘤为首,占48.5%(33/68);其次为小肠憩室占29.4%(20/68),小肠炎症占14.7%(10/68),血管病变占7.4%(5/68)。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小肠出血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及炎症是其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可确诊小肠出血。外科手术是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对隐源性小肠出血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48例隐源性小肠出血剖腹探查患者行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总结和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48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明确了出血原因,阳性检出率100%,其中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4例,血管瘤4例,Dieulafoy病2例,小肠间质瘤3例,小肠腺瘤性息肉4例,回肠淋巴瘤3例,回肠末段非特异性溃疡4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10例,小肠动静脉畸形11例,胆肠吻合口曲张静脉出血2例,胰肠吻合口溃疡出血1例.检查平均用时(9±1.6) min,未发生术中内镜相关性并发症.根据术中内镜诊断行小肠楔形切除17例,部分肠段切除3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年,未发生再出血.[结论]术中内镜是目前小肠全面检查的最终手段,对隐源性小肠出血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提高病变检出率,而且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Fujinon双气囊小肠镜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拟诊小肠疾病的148名患者进行检查,共计186例次。43名患者经口进镜检查,69名患者经肛进镜检查,36名患者经口加经肛进镜检查。镜下可疑病变常规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护理配合包括检查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186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共发现小肠病变164例,阳性率达88.2%。发现小肠肿瘤性病变28例。小肠炎症性病变108例,其中小肠克罗恩病17例,小肠非特异性炎症91例。小肠寄生虫病5例。小肠憩室13例,其中确诊小肠Meckels憩室出血1例。小肠外压性狭窄8例。小肠异物2例,均通过小肠镜异物钳成功取出。成功行回盲部溃疡出血小肠镜下钛夹止血治疗1例。尚未发生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准确地检查全段小肠,并能对可疑病变取活检,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阳性率,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应用价值。护士的护理配合及检查前后正确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小肠镜检查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小肠镜检查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2005年4月~2008年12月期间拟诊为小肠出血的患者22例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经常规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等相关检查未发现可解释临床症状的确切病灶,9例患者经口进镜检查,5例患者经肛进镜检查,8例患者先后分别进行了经口和经肛进镜检查,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和临床分析.结果 22例患者21例发现异常,19例发现了能明确解释小肠出血的病因,检出率为95.45%(21/22),诊断率为86.36%(19/22).其中小肠血管畸形的6例,炎症性肠病6例,小肠溃疡的3例,小肠寄生虫感染2例,小肠肿瘤的1例,小肠多发性憩室并出血的1例.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迅速地检查全小肠,具有直视、可控性好、能活检及进行镜下治疗等优点.为小肠出血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28例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28例分别行99mTc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SA)、剖腹探查加术中肠镜检查,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小肠肿瘤15例(53.6%),以平滑肌瘤多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7例(25.0%);毛细血管扩张2例(7.1%);M eckel憩室3例(10.7%);动静脉瘘1例(3.6%)。核素扫描阳性率42.9%(3/7);SA阳性率76.9%(20/26);5例剖腹探查,3例阳性,另2例借助术中肠镜发现病变。结论:小肠肿瘤占出血原因首位,其次为血管发育不良、畸形,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原因不明者及时剖腹探查加术中肠镜检查可提高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8.
DSA在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探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小肠血管疾病并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原因不明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结合其中5例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反复黑便或慢性贫血是小肠唯一的症状或体征,常规胃、肠镜及钡餐检查可无异常发现。10例均经DSA检查后确诊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其中5例经手术切除结果与病理相一致,术后随访无再次出血及贫血。结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DSA是诊断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的可靠方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剖腹手术中疑及大肠和小肠病变而又不能用触诊摸清者 ,或不能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者 ,可在手术中紧急大肠镜检查 ,在外科医师协助下 ,观察全部大肠和部分空肠及回肠 ,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小肠部位病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我院近 9a来通过内镜医师与外科手术医师配合 ,行腹腔手术中紧急大肠镜检查 ,对 16例小肠、大肠病变和出血的患者作出正确的定性、定位诊断 ,并讨论其方法及检查的临床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16例均有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证据 ,11例术前经大肠镜检查 ,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肠镜在腹腔镜早期结肠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7年2月~2011年12月37例早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术中肠镜组18例,直接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术中肠镜检查病灶定位;金属夹定位组9例,采用术前肠镜下金属夹定位;染色组10例,采用术前肠镜下美兰染色定位。对比分析3组在腹腔镜手术中病灶定位的准确率。结果金属夹定位组9例中,仅2例成功找到病变部位,成功率22.22%。染色组10例中,3例成功找到病变部位,成功率30.00%。经术前处理但术中未能找到病变患者均行术中肠镜检查协助完成定位。腹腔镜联合术中肠镜组在腹腔镜下均未能发现病变部位,实际通过术中肠镜协助下病例共32例均得到准确定位,并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无1例出现肠镜检查相关的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肠镜检查发现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漏气均得到及时治疗。结论术中肠镜对腹腔镜早期结肠癌手术术中病变定位准确,安全、可行、有效,同时对吻合口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肠出血4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宏伟 《临床医学》2008,28(11):16-17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4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原因以肿瘤为多见(22例,占51.16%),其余依次为血管病变(9例,占20.93%),炎性肠病(8例,占18.60%),小肠憩室(4例,占9.30%)。经胃镜检查诊断4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诊断6例,DSA检查诊断4例,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诊断29例。结论肿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胶囊内镜对46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小肠45例,滞留于小肠内1例(经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38例明确出血原因(诊断率82.6%),其中血管畸形15例、小肠肿瘤4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血管瘤5例,憩室1例、息肉1例、小肠溃疡9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病因以小肠肿瘤和憩室为主,炎性息肉及血管病变少见.7例和6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B超与CT检查确诊,19例剖腹探查确诊.均采用手术治疗,32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大、有休克表现及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行诊断性剖腹探查,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怀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共检出小肠病变48例(55.8%)。其中小肠血管发育异常17例,小肠绒毛萎缩10例,小肠息肉5例,小肠溃疡3例,小肠炎症8例,小肠隆起性病变2例,小肠钩虫病1例,疑似炎症性肠病1例,末端回肠炎症伴回盲部占位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3例中,检查出小肠病变19例,阳性率82.6%,其中小肠血管发育异常或伴活动性出血11例,小肠溃疡3例,钩虫病1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多发隆起灶1例。胶囊内镜正常电池范围内对小肠检查情况:86例中有14例未能完成抵达回盲部,占16.3%。但其中10例已经发现小肠病变。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率高,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坏死的病因及其临床特征,提高急性小肠坏死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3-01-2012—12收治的急性小肠坏死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病理检查等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急性小肠坏死病例90例,其中嵌顿疝26例、粘连24例、肠扭转2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3例、肠套叠1例。全组治愈81例,病情危重自动放弃4例,死亡5例。结论:急性小肠坏死病因复杂,早期诊断困难,及时行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在儿童及青少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09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OGIB患儿行22例次的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并予适当的护理干预.结果: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其中16例发现阳性病灶,阳性检出率为80%,无1例患儿出现出血、穿孔及麻醉并发症.结论:单气囊小肠镜在儿童和青少年OGIB方面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术中医护配合和细致的术后护理是诊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0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均(-)。复发12例,再切除6例。结论对于腹部隐痛不适、反复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病人,如胃结肠内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CT检查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可能影响其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疑有消化道疾病但经胃镜、肠镜和腹部超声后均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37例,按年龄分为2组,其中≥70岁为高龄组(20例)。对37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对可能影响胶囊内镜检查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糖尿病史、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做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7例患者经胶囊内镜检查后,明确诊断16例(43.2%);可疑诊断13例(35.1%);阴性病例8例(21.6%)。总检出率为78.4%。胶囊内镜检出小肠克隆氏病1例,小肠腺癌1例,出血性空肠炎1例,升结肠癌1例,血管显露、血管发育不良26例,小肠炎症10例,小肠息肉11例。本研究中,高龄患者的食管内时间、胃内时间和小肠内时间较长,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例均无胶囊滞留体内,但有1例食管滞留和1例胃内滞留,且均发生在高龄组;1例褐色肠液多影响观察,1例图像存在干扰影响观察。本研究有5例胶囊未进入结肠,视为未完成小肠检查,均发生在高龄患者中,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5,P=0.027),说明年龄对于小肠的检查有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腹部手术史、糖尿病史、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药物史等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怀疑小肠疾患而无检查禁忌的高龄患者,胶囊内镜可作为首选检查,因其具有安全、无痛苦、顺应性好等优点而易于被患者接受。但高龄患者的胃肠道活动减弱,食管和胃内滞留率增高,小肠通过时间延长,所以在胶囊内镜的检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可予增加胃肠蠕动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