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严重创伤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2年1~12月我院严重创伤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院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各个环节花费时长及早期漏诊率、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实施常规救治护理流程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救治,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能够提高严重胸腹外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急诊室创伤患者的急救模式,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07年6月间经急诊室收治入院的1020例创伤患者的损伤部位、抢救措施、急诊室救治时间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患者在急诊室救治时间73±41min,其中30min内118例、31~60min 343例,两部分合计461例(45.20%);61~90min 273例(26.76%)、91~120min146例(14.31%)、121~150min内81例(7.94%)、151~180min内36例(3.53%)、3h以上23例(2.25%)。创伤患者入手术室497例,急诊室救治时间56±25min;严重创伤患者的时间82±47min,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92.2%。结论:“绿色通道”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严重度评分在严重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70例严重外伤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配合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以创伤严重度评分指导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家属及医师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家属及医师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严重度评分在严重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综合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配合创伤救治原则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配合创伤救治原则;选取2016年1月前3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常规护理程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抢救反应时间、现场救治所用时间、转入急诊科所需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预后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配合创伤救治原则进行护理,能有效提升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抢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急诊急救患者6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3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外伤急诊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与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我院150例严重创伤急救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接诊时间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整体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是急诊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救护质量及抢救成功率,提高急救护理满意度,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室尝试将整体护理应用到急诊救护的全过程,在对2005年1~8月间19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中,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 不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使严重创伤急救的几个重要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治疗紧密相连,构成严重创伤急救的基本护理工作程序,从而为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2], 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及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江门市中心城区严重创伤患者的发生规律、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效果。方法:对2005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 092例AIS≥3分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资料显示受伤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受伤原因排第一的是道路交通伤,受伤部位及病死率最高的是颅脑外伤和多发伤,存活出院1 007例,死亡85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后,争取救治时间,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改进急诊救治模式,创建生命绿色通道,形成高效快捷的急救路径,对颅脑外伤和多发伤等实施紧急的专业化治疗和护理,可缩短检查和术前准备时间,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是急诊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救护质量及抢救成功率,提高急救护理满意度,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室尝试将整体护理应用到急诊救护的全过程,在对2005年1~8月间19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中,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不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使严重创伤急救的几个重要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治疗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在急诊科就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选取2014年1~6月134例严重创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抢救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科室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优于普通护理模式,运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能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多学科协调一致,可有效避免多科会诊处理上带来的冲突,争取黄金抢救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急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1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护理流程;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3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分诊评估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并记录患者院内AMI复发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分诊评估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院内AMI复发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的抢救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绿色通道停留及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常规急救护理的严重创伤患者50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行急救护理路径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及并发症和病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急诊室停留时间、抽血及相关检查时间、相关科室人员达到时间、病情不稳定患者会诊及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辅助检查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严重创伤,探讨早期在急诊室绿色通道中更有效的创伤急救模式。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本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8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组(n=37)与对照组(n=41)。实验组采用创伤团队救治模式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会诊模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处理时间、确定主诊科室时间、患者的急诊抢救成功率、明确主要诊断所用时间、主要诊断正确率及离开急诊室到手术室接收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在急诊抢救成功率、明确主要诊断所用时间、主要诊断正确率、离开急诊室到手术室接收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急诊室处理时间[对照组(32.7±11.5)分钟,实验组(59.2±16.3)分钟]、确定主诊科室时间[对照组(30.2±9.6)分钟,实验组(50.3±10.5)分钟]方面,对照组比实验组所用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专业化的急诊外科医生进行急救初期诊治,能缩短创伤患者急诊室内抢救及处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9年6月,我院对收治的108例患者(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同时与实施传统急诊护理流程的1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患者进出急诊室的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以及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介入术实施率.结果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院内再介入术实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可为抢救患者赢得有效时机,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在手外伤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0例手外伤行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采取ERAS护理模式,责任护士与主治医生、麻醉师、康复理疗师和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优化传统围术期护理,加速患者康复。结果:100例手外伤行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皮瓣均成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多学科合作的ERAS护理模式应用于手外伤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腔内治疗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腔内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绿色通道;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腔内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后绿色通道。比较两组检查所用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急诊室处置时间、获取血液检查结果时间、获取神经影像检查结果时间、离开急诊室到股动脉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顺利康复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优化护理流程,为脑卒中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缺血性脑卒中腔内治疗患者康复出院率,并降低病死率,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效率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5年9月~2016年3月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设为对照组;2016年4~9月4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设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入急诊室至确诊用时、确诊至转专科或手术治疗用时及窒息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入急诊室到确诊用时、确诊至转专科或手术治疗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窒息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王素珍  顾丹花  丁笑茹 《护理研究》2006,20(23):2114-2114
2004年9月—2005年11月我科对205例严重创伤急救护理中,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不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使严重创伤急救的3个重要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治疗紧密相连,从而为病人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205例,男135例,女70例,年龄18岁~50岁;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或病人就诊时间为伤后5min至3h;创伤指数均在15分以上,均须入院或手术。2护理2.1院前急救护理到达现场后,护士应迅速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脉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008年10月在实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根据院前急救流程救治的62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的53例非流程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ISS、AIS及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组62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23%;对照组53例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1.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组在现场急救时间、急诊室处置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从急诊至确定性治疗科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实施院前急救流程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环节的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