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0例PSIL患者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其中2例行基因重排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PSIL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来源23例(76.7%)、T细胞来源7例(23.3%)。其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53.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B细胞淋巴瘤7例(23.3%)、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0.0%)、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3.4%)。免疫组化结果示,30例PSIL均表达CD45,AE1/AE3均阴性,4例B细胞淋巴瘤EMA弱阳性。23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20和CD79α,7例T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3和CD45RO。NK/T细胞淋巴瘤还表达CD56和TIA-1。1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6例(37.5%)表达Bcl-2蛋白,10例(62.5%)表达MIB-1。7例MALT型B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71.4%)表达Bcl-2,1例(14.3%)表达MIB-1。基因重排结果示,2例B细胞淋巴瘤均呈Fr2A、Fr3A阳性,TcR阴性。结论:PSIL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MIB-1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CD)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7例CD患者,观察其肠道超声及CT小肠造影(CTE)表现,分析二者诊断CD合并肠瘘的一致性;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及CTE诊断CD合并肠瘘和肠腔狭窄的效能。结果 337例中,超声及CTE同时诊断CD合并肠瘘48例,诊断一致性极高(Kappa=0.848,P<0.01)。3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7例存在肠瘘;超声诊断CD合并肠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2.59%、71.43%及88.24%,CTE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6.30%、71.43%及91.1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 P>0.05)。27例CD合并肠瘘患者中,18例同时合并肠腔狭窄;超声诊断CD合并肠瘘和肠腔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89%、77.78%及85.19%,CTE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为88.8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 P>0.05)。结论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CD合并肠瘘和肠腔狭窄效能较高,可媲美CTE。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的5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的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病灶最大径7.9~9.3 cm,平均8.6 cm。CT表现为肠道外生性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均伴有溃疡并与肠腔贯通,其内可见气体及对比剂形成的气液平。结论小肠肠管偏心性肿块及假肠腔是小肠间质瘤伴溃疡形成的CT影像特点,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症状,即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MSCT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原发性淋巴瘤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SCT特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1例中,有14例位于回肠,6例位于空肠,1例位于十二指肠。在CT上表现为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9例伴肠腔狭窄,6例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改变",3例见息肉样肿块块突向肠腔。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或不强化;13例见肠系膜增厚,6例见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PSI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点及预后情况,总结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资料总结、病理学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对23例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病例进行研究,并且对其中5例行Ig 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4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MALT1基因检测。结果 23例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中12例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肺部病变,其余表现为咳嗽、胸痛等。影像学均表现为肺部肿块影或实变影,19例病变位于右肺。病理学形态特点,5例肿瘤呈结节状,18例弥漫性生长,肿瘤与肺组织交界处均可见孤岛样或串珠样结构。肿瘤由3种形态细胞构成: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样细胞,其中13例伴浆细胞分化,均可见到淋巴上皮病变及滤泡殖入现象。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Ki-67指数5%~20%,8例Igκ、Igλ显示肿瘤细胞为单克隆性B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Ig H克隆性重排检测均检测到单克隆条带,4例中2例FISH检测出MALT1基因断裂。本组4例失访,其余19例随访3个月~6年5个月,全部存活,其中5例可疑肿瘤局部复发。8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11例行手术切除并于术后行化疗。结论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影像学显示肺部肿块或阴影,组织形态表现为结节状或弥漫性单核样小淋巴细胞浸润,周边伴特征性孤岛样或串珠样结构,呈B细胞免疫表型并无其他小B细胞性淋巴瘤的表型特征,Ig H克隆性检测呈单克隆,FISH检测可见MALT1基因断裂。本病预后较好,可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57例MALT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诊断方法,完善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根据HE染色和免疫组化(CD20、bcl-2、CD3、CD5、CD10、CD23和cyclin D1)检测,对所有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并应用DNA-PCR和免疫组化(kappa/lambda)检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和轻链的限制性表达。结果 157例MALT淋巴瘤,镜下常呈弥漫性生长,少数表现为结节样。MALT淋巴瘤细胞类型多样,在具有腺上皮的组织,如胃、肠、唾液腺等处常出现淋巴上皮病变(LEL)。LEL的形成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2肿瘤细胞的克隆性检测:57例MALT淋巴瘤中有35例出现Ig H基因单克隆性重排,占61.4%(35/57)。免疫组化:15例kappa或lambda的表达具有优势,敏感性为26.3%(15/57);其中4例Ig H基因单克隆性重排(-),而kappa或lambda(+)。两者联合应用的阳性率为68.4%。结论尽管MALT淋巴瘤缺乏特异性诊断性抗体,但是通过组织形态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的检测,可以将MALT淋巴瘤与其他B细胞性淋巴瘤鉴别。将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及轻链限制性表达,作为MALT淋巴瘤诊断的辅助检查方法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GML)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5例PGML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PGML临床表现以体重下降、腹痛、贫血、腹部包块、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病变主要位于胃体,内镜表现以溃疡型及隆起型为主;15例全部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5例(33.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例(6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6.7%)。结论PG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表现极复杂,容易漏诊、误诊。需借助免疫组化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在对2003—2008年确诊的1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复习近年文献并讨论。结果:腹痛或腹部不适(100%),腹部肿块(50%),腹胀(41.7%)是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前11例CT发现腹部肿瘤。1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9例(75%),T细胞淋巴瘤3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是最重要的诊断线索,确诊依赖病理,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单发13例,多发16例,位于回肠者最多。声像图分为4型:浸润型(5例)、肿块型(13例)、肠系膜型(2例)、混合型(8例);29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26例,T细胞淋巴瘤3例。超声诊断准确度75.9%。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超声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磊  曹苇  胡浩  王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95-8496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10年收治的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腺癌5例,间质瘤26例,恶性淋巴瘤2例,Maltoma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1例,小肠肉瘤1例,2例肝转移行介入保守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及腹部肿块为主。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口咽部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表现、特征,初步探讨不同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NHL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口咽部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占72.2%(13/18),滤泡性淋巴瘤3例,占16.7%(3/18),套细胞淋巴瘤1例,占5.6%(1/18),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1例,占5.6%(1/18)。病变分布为:扁桃体NHL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舌根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3例);软腭1例,为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18例病变均表现为肿块型。同时有淋巴结受累者12例(66.7%),其中双侧受累者3例。结论:口咽B细胞来源NHL多发生于扁桃体及舌根。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主要表现为肿块。CT对于B细胞来源NHL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胃镜下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胃镜下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9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33例PGML患者的胃镜图像资料,观察病灶形态、分布特征及胃镜活检确诊情况。结果:PGML病变分布广泛,33例患者中15例(45.5%)病灶广泛累及胃内多个部位;19例(57.5%)伴胃窦受累。33例中胃镜下表现为弥漫浸润型13例(39.4%),结节肿块型3例(9.1%),溃疡型17例(51.5%)。5例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中,4例(80.0%)为弥漫浸润型,1例(20.0%)溃疡型:2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14例(583%)为溃疡型,7例(29.2%)弥漫浸润型,3例(12.5%)结节肿块型;4例弥漫大B细胞合并MALT淋巴瘤(DLBCML)病例中弥漫浸润型和溃疡型各2例(50.0%),33例PGML.胃镜下疑诊为PGML者12例(363%),诊断为进展期胃癌20例(60.6%),复合性溃疡1例(3.0%);经胃镜活检确诊PGML22例,确诊率为66.7%。结论:PGML病灶胃镜下形态多样,易与进展期胃癌混淆,且分布广泛,胃窦最常受累胃镜活检对PGML确诊率不高,而深部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为起源于淋巴结外MALT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类型。MALT淋巴瘤常发生于胃、唾液腺、甲状腺及眼眶附属器等部位,其中发生于胃肠道的病例占全部MALT淋巴瘤的50%,胃肠道MALT淋巴瘤已证实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其主要机制为免疫反应,在部分染色体易位患者抗HP治疗无效,提示存在其他致病机制。在MALT淋巴瘤中发现的染色体易位包括t(11;18)(q21;q21)、t(1;14)(p22;q32)、t(14;18)(q32;q21)、t(3;14)(p14.1;q32)。最近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染色体异常如6q23.3等,它们对淋巴瘤的临床过程及预后等均有影响。MALT淋巴瘤的染色体异常通常激活共同的分子通路核因子(NF)-κB,持续活化的NF-κB使肿瘤细胞增殖或活化,最终导致MALT淋巴瘤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MALT淋巴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1996-2006年的CD住院病例,按照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建议进行临床严重度分度。结果共纳入36例CD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诊断时年龄15~68岁。根据维也纳分类标准,诊断时年龄〈40岁(A1)者25例(69.4%)≥40岁(A2)者11例(30.6%);病变部位位于末端回肠(L1)者14例(38.9%),结肠(也)10例(27.8%),回结肠(L3)11例(27.8%),上消化道(L4)2例(5.6%);无狭窄、穿孔(B1)15例(41.7%),发生狭窄(B2)10例(27.8%),发生穿孔(B3)11例(30.1%)。A1型中病变位于末端回肠者占44.0%,A2型中病变位于结肠者占45.5%。活检标本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44.4%,手术标本为66.7%。共18例患者接受手术诊治,手术率为50.0%。内科治疗轻度患者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为主;中度患者小肠受累者以激素治疗为主,结肠受累者以口服SASP/5-ASA为主;重度患者以激素治疗为主,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维也纳分类标准简单、易行,适用于我国CD人群的分类。本组CD患者手术率高。应根据临床严重度和病变部位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惠尔溃疡粉及3M无痛保肤膜在肠造瘘患儿造口周围受损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1年8月肠造瘘造口周围皮肤受损患儿6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康惠尔溃疡粉及3M无痛保肤膜护理肠造瘘患儿造口周围受损皮肤,对照组采用常规氯锌油及保鲜膜护理肠造瘘患儿造口周围受损皮肤,观察两组患儿造口周围受损皮肤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康惠尔溃疡粉及3M无痛保肤膜能使水蒸气和氧气透过皮肤,更有效地促进了造口周围受损皮肤的恢复,且操作方便、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胃肠道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CD患者的全腹部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的CT表现,并以20例肠道无异常的受检者作对照.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654-2液10-20mg,分时段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溶液充分充盈肠管,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结果 16例CD(病例组)2.13例经结肠镜及病理结果确诊,3例经临床确诊.在16例CD中,CT上均出现病变段肠壁异常强化及病灶节段性分布特点,肠壁增厚15例,黏膜溃疡6例,黏膜鹅卵石征3例,假憩室征2例;肠系膜病变"梳状征"9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例;瘘管1例;肿块2例,不全性梗阻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胃肠道CD,尤其是小肠CD的诊断、病变分期的判断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诊治体会及经验。【方法】对200l~2008年收治的43例胃肠MALT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胃肠MALT淋巴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者,男性多于女性;②胃肠MALT淋巴瘤内镜下表现多样化、无特异性,镜检时应采取多点活检、免疫组化标记以提高早期检出率;③治疗以化疗为主,巨大胃溃疡或肠MALT淋巴瘤加以手术切除,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结论】胃肠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应根据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为早期确诊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等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患者以腹痛不适(10/20)或触及肿块(10/20)为临床症状就诊,病变部位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评价病变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检查胃部患者口服胃窗造影剂400ml。结果20例患者中原发性胃淋巴瘤9例(45%,9/20),超声表现为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肠道淋巴瘤5例(25%,5/20),超声表现为腹腔内较大的异常低回声区:甲状腺淋巴瘤2例(10%,2/20),超声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区;肝、乳腺、肾上腺、阴茎淋巴瘤各1例(各5%,1/20),超声均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低回声病灶。肿块体积范围(长径×宽径×厚径)在12mm×7mm×6mm~95mm×80mm×71mm之间。彩色多普勒成像示血流分级以I、II级居多(90%,18/20)。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50%,10/20)。结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超声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易被误诊。多数病例表现为低回声、形态规则的低血流分级病变,此现象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首诊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