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法测定94株临床分离病原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检测病原菌的β-内酰胺酶50株(53.2%)对氨苄青霉素耐药,其中47株(96.0%)β-内酰胺酶阳性;对舒他西林耐药6株(6.4%),5株检出β-内酰胺酶对头孢噻肟耐药3株(3.2%),2株含β-内酰胺酶表明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金葡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及其它杆菌耐上述三种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主要原因。因此,β-内酰胺酶的测定,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β-内酰胶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抗生素联用是治疗耐药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即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产生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主要关注与β-内酰胺酶有关的耐药机制,介绍了β-内酰胺酶的类别和产酶产原菌的分布,以及在临床上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来有效克服病原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厌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菌是引起人类许多感染的病原体,大部份厌氧微生物仍对用于治疗和预防厌氧菌感染的抗微生物制剂敏感。然而,过去几年的文献报道表明耐药性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厌氧菌正在增多。已知厌氧菌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理是合成了使药物失活的β-内酰胺酶;影响蛋白与该类抗生素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数量和类型的改变;由于细菌外膜孔或孔道的改变而阻止该药到达作用部位。其中β-内酰胺酶最重要。本文就目前所了解的厌氧菌耐受β-内酰胺的机理,尤其对β-内酰胺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绿脓杆菌(Ps.aeruginosa)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各种医院内感染中最广泛、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据报道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9~10%,个别可达18~20%。由于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理主要和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探索天然来源的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过程中,头孢菌素类和单菌胺素类的发展系重要转折点,加速了寻找许多其它新化合物的筛选工作。1985年,利用β-内酰胺超敏变株定向靶位筛选β-内酰胺抗生素中从稳杆菌(Empedobacter)YK-258和LysobacterYK-422中发现新抗生素——Lactivicin(TAN-588)。Lactivicin是第一个得到证实的对细菌PBP具有亲和力的非β-内酰胺抗生素,它的发现证明了在显示所谓β-内酰胺抗生素活性中β-内酰胺环并非必须。  相似文献   

7.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霉素G与氨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都有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彼此间又具有一定的交叉过敏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文献,做一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静脉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误解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中的三点误解予以分析。(一)不宜直接用输液溶解粉针类,应由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输液中输入;(二)试图用加大剂量增加药物浓度以望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危险性;(三)用一日一次大剂量冲击疗法的弊端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建议各级综合性医院为防止药物滥用,应建立各级监测系统,定期进行药物流行病学调查,针对不同时期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法,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常见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选用该类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我院近三年抗生素药敏资料,将常见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见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率发生变化。结论:选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应该根据本院细菌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并注意耐药性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简述了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并着重介绍近年新发现的多种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β内酰胺的最新分类法。对近年来用于临床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品种、特点及其在治疗中的地位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肝毒性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肝损害反应以及各个药物的具体情况。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主核结构,本文从青霉烷砜、头孢烯砜、1β-甲基碳青霉烯、青霉烯、单环β-内酰胺、桥键单环内酰胺及非β-内酰胺类化合物七个方面对近几年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正> 八十年代后期,日本临床上已广泛普及使用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随之而来的临床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重视。为此,从1986年12月至1990年1月,日本组织432家医院,花费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临床调查了12种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析了12种病原菌所产生的耐药性,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8.
选用β-内酰胺酶量明显增加的耐药阴沟杆菌,用透析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对酶稳定抗生素氨曲南和对酶不稳定抗生素头孢孟多相互作用过程,以研究酶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抗生素抗菌活性参数如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杀菌率都是用活菌计数法进行测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氨噻唑头孢菌素类、单环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参数较青霉素类、头霉素类、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较多的优点并且在临床上的优点也很明显.然而,这些参数的定量方法可能还存在一些争论,尤其是细菌对不同的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不同的形态学反应,会影响杀菌率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测定,影响内毒素的释放及接种量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