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未成功的2例均因多出口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其中36例封堵右心室面破口,10例封堵左心室面破口,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3个月随访时均消失;术中出现脑栓塞1例,2个月后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术后6d出现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3d后传导阻滞完全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应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中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2月使用PhilipsSonos5500型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3.5MHz。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出适合介入封堵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83例,术中指导选择合适型号封堵器,一般根据室间隔缺损的最大径加2~4mm选择并引导封堵器的释放,并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效果满意后释放封堵器。术后1~12个月随访。结果81例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后分流消失或为微量残余分流,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没有增加。主动脉瓣功能正常。2例封堵不成功。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精确的室间隔缺损的分型和最大伸展径的测量是膜部瘤型室缺封堵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室造影证实有适应证的合并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行介入封堵治疗,并根据膜部瘤形态进行分型,制定封堵策略,选择封堵器和封堵方式。结果①20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介入并发症发生;②20例膜部瘤呈4种类型,漏斗型8例、囊袋型5例、菜花型5例、弯管型2例;③根据缺损口大小及膜部瘤类型分别使用细腰大边型、非对称型、对称型封堵器均封堵成功;④改良猪尾导管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效果显著。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可作为有封堵适应证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评价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珐30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造影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口平均(5.8±3.1)mm,其中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7例为多发孔型缺损,4例为嵴内型缺损,3例造影显示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结果 308例患儿中295例(95.8%)封堵成功,其中257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22例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16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手术时间(68±31)min,X线透视时间(27±18)min.所选的封堵器大小为(7.8±2.5)mm.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8例成功封堵.4例嵴内型缺损均选用非对称型封堵器.3例造影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者.封堵术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95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伞封堵263例(89.2%),残余分流32例(10.9%).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伞封堵者为287例(97.3%),术后1、6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的移位及破裂.2例术后即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4 d内均转为正常.结论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安伞有效的方法,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良好的适应证,部分嵴内型缺损和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可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通过1-5个月的随访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男5例,女11例;伴室间隔膜部瘤5例;3例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13例使用经体表超声心动图(TTE)监测;3例使用Amplatzer室间隔膜部封堵器,13例使用国产室间隔封堵器。术后72 h进行复查TTE,术后随访心电图、TTE、X线摄片,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使用hmplatzer室间隔膜部缺损封堵器及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封堵成功率为100%,无残余分流,对主动脉瓣和房室瓣无影响,无血管内溶血。5例伴有室间隔膜部瘤的患者成功封堵,术后次日1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千扰性房室分离,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术后72 h复查TTE,均无残余分流,对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均无影响。经过1-5个月的随访,原有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发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室间隔水平无分流,对主动脉瓣和房室瓣无影响。结论室间隔膜部缺损边缘距离半月瓣3mm以上,直径10 mm以下,伴或不伴室间隔膜部瘤可以选择介入封堵治疗,经过随访初步认为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外科封堵中的价值。方法:2009-08~2011-06经我院心外科确诊的室间隔缺损病人29例。膜周型缺损21例,嵴内型缺损8例。缺损直径3~9mm,平均5.35±3.12mm。术前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大小及缺损与主动脉瓣的距离。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经右室游离壁置入国产室缺封堵器。术后用经食管超声即刻评价封堵效果,出院前及封堵3mo后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结果:25例封堵成功,使用等边封堵器18例,7例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超声及术后超声观察均无分流信号,2例病人术后出现少量三尖瓣反流。2例膜周型缺损TEE发现缺损处有多处破口无法进行封堵。2例嵴内型封堵失败,即刻术中行开胸修补术。结论: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外科封堵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治疗膜部瘤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31例膜部瘤VSD患儿(男15例,女16例),年龄2~16(4.52±3.09)岁.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封堵膜部瘤VSD,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疗效.术后24 h和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结果 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置入封堵器直径4~12(6.83±1.95)mm;封堵后15 min左室造影示即刻完全封堵28例,余2例于术后24 h、1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分流消失,完全封堵率总计达100%;术后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24 h内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溶血、瓣膜返流、封堵器移位等严重术后并发症;介入封堵术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变化:封堵术后24 h,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均较术前减少(P<0.01),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均进一步减少(P <0.01);左室短轴缩短率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减少(P<0.01),随访1个月复查时进一步减少(P<0.01),随访3、6个月时变化不明显(P >0.05);二尖瓣口流速E/A比值封堵术前后无显著变化,随访中变化亦不明显(P>0.05).结论 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膜部瘤VSD安全有效,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周达新  葛均波  陈灏珠 《海南医学》2002,13(12):185-186
目的:应用AmpI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通过5月的随访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室间隔膜部缺损的患者,6例男性,10例女性,8例患者件有室间隔膜部瘤,6例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13例使用经体表超声心动图(TTE)监测,4例使用AmpI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2例使用国产室间隔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72h进行TTE复查,术后一个月随访ECG、TTE、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使用AmpI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以及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即刻手术成功准100%,封堵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对主动脉瓣无影响,对房室瓣无影响,无血管内溶血,8例伴有室间隔膜部瘤的患者成功封堵,术后次日有一例出现非陈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72h复查TE,均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房室瓣均无影响,经过1个月的随访,原有临床症状不适缓解,末发现有发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室间隔水平无分流,主动脉瓣、房室瓣无影响。结论:室间隔膜部缺损,边缘距离半月瓣大于3mm以上,直径10mm以下,伴或不伴室间隔膜部瘤可以选择介入封堵治疗,经过5个月的随访,初步认为是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术后的中期随访情况。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行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进行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4%。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宅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并发症少,对心功能有改善作用,需要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方法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 24例患者(PDA6例,ASD13例,VSD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24例患者均于术后24h、1个月和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完全封堵率100%。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2.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Hu HB  Jiang SL  Xu ZY  Liu YL  Lü XZ  Zhu ZH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592-1596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4.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l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VSD 21例。男13例,女8例。体重8~15kg,平均(15士5kg),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破口直径5~11 mm。全麻后经胸部切口显露右室,在超声食道探头引导下经右室放置封堵器。出院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结果 21例均成功进行封堵,无传导阻滞,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无血栓形成,三尖瓣无反流,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行VSD封堵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胸部小切口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以其创伤小、定位准确、可实时监测手术进程及不干扰手术操作的特点,在临床治疗室间隔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后患者封堵器固定位置、有无残余漏、有无心包积液、有无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等指标,评估其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筛选16例室间隔缺损病例,在术中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全程监测引导,并即刻评价封堵疗效,术后1周内经胸超声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成功。结果16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均固定良好,无残余漏、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出现。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胸部小切口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其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AM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统计VSD合并AIMS手术118例,合并其他畸形21例。采用切开隔瓣与未切开隔瓣对室缺进行修补,观察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切开隔瓣致术后残余分流者2.91%,明显低于未切开隔瓣者6.67%。结论手术治疗VSD合并AIMS,应切开隔瓣,修补真正的室缺,可显著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罗俊  唐炯  蔡琳  王伟  彭瑛  程亚沙  何川  邓晓琦  熊峰  燕纯伯 《西部医学》2007,19(3):379-380,382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2例VSD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7-40岁),其中伴膜部瘤者有1例,VSD直径(3.5-8.9mm)。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鞘管应用合适的国产Amplatzer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疗效。结果在对患者1年的随访中,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未见残余分流,瓣膜反流程度无加重。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s,V 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V 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 iography,TTE)提示,V 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 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