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甘肃陇南等地震重灾区人群焦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入选人群,并按年龄、性别、收入等因素对研究组人群焦虑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SAS分值.结果 甘肃陇南地震重灾区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地区,不同年龄、性别、收入人群焦虑发生率不同.结论 地震对人们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年龄、性别和收入情况与焦虑发生率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18个月后灾区中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状况。方法抽取地震灾区3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2 729人,采用青少年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4.6%的中学生存在焦虑情绪;女生焦虑情绪发生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63,P<0.001);灾区中学生总体焦虑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4、14.695,P均<0.001);高中生广泛性焦虑得分高于初中生,高二学生社交恐怖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具有地震相关经历的学生焦虑情绪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0.419、5.155、5.994、38.5141、7.302,P<0.05或0.001)。结论 震后18个月,灾区中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应重点关注女生、高中年级及具有地震相关经历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作为重大灾难性事件,会引发受灾群体一系列不良情绪反应,焦虑是一种相对普遍的不良情绪反应或心理症状。考虑到焦虑症与创伤性应急障碍(PTSD)共病特点〔1〕,根据PTSD急性和延迟性发生的时间特点〔2〕,本研究以灾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症状自评量表(SAS)〔3〕,分别在震后2周、6个月和1年,对灾区749名大学生焦虑状况进行调查,探讨本次地震对灾区大学生焦虑情绪或病症的影响及其时程变化特点,为学校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心理辅导措施,为灾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灾后PTSD症状发生提供理论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分析.方法 选取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的1所中学,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该中学20个班(毕业班除外)共98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中学生抑郁、焦虑和PTSD阳性率分别为35.4%、51.7%和44.3%,有42.7%的中学生主观上有心理咨询服务需求.女生在抑郁、焦虑、PTSD和心理咨询服务需求上高于男生.结论 中学生中存在反映情绪障碍的心理问题.震后女生在心理影响程度和范围上均高于男生.应针对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情况,及时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5.
陇南地震灾区蝇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陇南地震灾区的蝇类,为快速有效控制蝇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蝇笼诱捕、Man-itoba诱器诱捕和捕蝇网采集等方法。结果调查获得蝇类5科52属109种,即花蝇科Anthomyiidae 12属25种;蝇科Muscidae 17属37种;丽蝇科Calliphoridae 11属24种:麻蝇科Sarcophagidae 11属22种;狂蝇科Oest-ridae 1属1种。结论获得陇南地震灾区蝇类种群及分布情况,研究结果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震后灾区医疗巡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要做法 1.1医疗巡诊分队人员组成每组安排3~5人,有内科医师、外科医师、护士等人员组成。医疗巡诊要具有全科医师的职能,同时具有应急抢救的基本医疗救治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膜炎(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灾区灾民安置点中5~年龄组、10~年龄组、15~年龄组及25~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液标本293份,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A、C群流脑抗体水平。结果汶川地震灾区健康人群A群流脑抗体总阳性率为82.3%(241/293),抗体含量中位数为4.86μg/ml;C群流脑抗体总阳性率为71.3%(209/293),抗体含量中位数为4.39μg/ml。结论 汶川地震灾区健康人群A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灾区流脑A+C群疫苗加强接种为预防流脑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汶川灾区某镇震后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破坏性地震后的伤病情况,为今后制定地震医疗救援相关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疗队在救援期间救治的病例分别按性别、年龄段、职业、病种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按性别统计,女性构成比(56.0%)较男性(41.0%)高。按病种统计,外科系统病例1032例,占54.8%,主要是软组织挫伤、铁钉刺伤、骨折;内科系统病例852例,占45.2%,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中暑。按时间统计,救援早期以创伤为主,20~40岁人群受伤率低于7~13岁和63~72岁年龄段人群;中期内科系统疾病、非创伤性外科系统疾病和铁钉刺伤增加。结论震后伤病种类较多,发病有一定的时段性,年龄、性别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地震医疗救援要把握好各时段的任务和重点,同时注意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人群口腔黏膜病损状况,评估应激状况对口腔黏膜病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以都江堰灾区平板房社区居住人群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应激自评量表、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和口腔健康检查。[结果]完成都江堰市灾区15个平板房社区共计970人的问卷调查和口腔健康检查,都江堰市地震灾区人群灾后有口腔黏膜病损病史和现患口腔黏膜病损者为11.4%,应激自评量表评分等级与灾后有口腔黏膜病损病史和现患口腔黏膜病损者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都江堰市地震灾区人群的口腔黏膜病损十分普遍,加强灾区人群心理按抚是预防和控制口腔黏膜病损者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双流县饮用水的卫生状况,以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今后处理类似突发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双流县集中式供水、农村分散式供水和灾民安置点的饮用水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集中式供水的出厂水、管网水,部分农村分散式供水的井水进行水质检测,并与地震前和地震恢复期的水质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地震后,双流县集中式供水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分散式供水设施被破坏,部分水质恶化。集中式供水的管网水、出厂水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井水合格率,震后初期分别为91.30%、81.16%、44.56%,地震前分别为95.12%、75.00%、49.18%(P0.05);震后恢复期分别为92.44%、81.82%、51.06%,与地震前无明显变化(P0.05)。水质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耐热大肠菌群、色度、浑浊度、铁、锰、余氯,合格率分别为87.37%、90.78%、93.40%、98.86%、96.36%、93.75%、98.61%、96.93%。[结论]汶川大地震后双流县饮用水水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地震后居民卫生行为情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2008-07-09/11,采用分层定群抽样方法 ,抽取汶川县七盘沟社区(城市集中安置)、威州镇铁邑村(农村分散安置)、绵池镇(农村集中安置)3个点,各点选取30户,每户抽取家庭主要成员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对喝不干净水会传播疾病,饮水传播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苍蝇传播痢疾、深部外伤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主要卫生知识知晓率均在80%以上;居民获得健康教育知识中电视、宣传资料、防疫队员讲解、广播的方式,分别是47.8%、43.3%、37.8%和35.6%,城区获得方式更多样;46.5%的被调查者在有卫生需求时首先想到从防疫队伍处获得帮助;95.2%的被调查者对饮水进行了消毒,使用煮沸消毒的占76.7%;从不喝生水的行为从地震前的41.6%上升到地震2周内的80.5%,到地震后2月的88.5%,经常喝生水的行为从地震前的27%下降到地震后的2.3%;完全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的从地震前的3_4.1%上升到调查时的45.5%,经常不洗手的从27%下降到2.3%.结论 汶川县地震后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居民的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健康行为与地震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并维持到灾后2个月,行为基本形成.防疫队员讲解与帮助是健康促进的很好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辽宁省18~65岁人群各类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量表(CIDI 1.0)对辽宁省3市3县7 200户15 518名18~65岁城乡居民进行入户面访,按DSM-Ⅲ-R标准做出诊断。结果完成调查13359人,应答率为86.09%。焦虑障碍按辽宁省2000年人口构成调整的2周、12月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2.22%,4.60%和7.21%。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的2周、12个月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91%,3.97%和6.32%。特殊恐怖症与场所恐怖症为主要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分别为3.80%和3.04%。农村、女性、25~55岁、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状况较差者患病率较高。结论焦虑障碍是辽宁省居民常见的精神疾病,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应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应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73例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相关因素,临床症状特点。方法:使用自制的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调查表对2001~2005年住院的患者进行登记。结果:12~18岁以广泛性焦虑为主,9~11岁以恐怖症为主。临床症状以紧张、睡眠困难、无原因的头痛、腹痛、心慌、出冷汗、害怕、坐立不安为主要特征。相关因素:性格内向、害羞胆小占80%,有遗传史占12%,学习困难50%,老师家长期望值过高48%。结论:由于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危害,应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地震后空气和环境的破坏与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方法现场调查与监测,历史资料回顾。结果震后1月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浓度值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呼吸道疾病门诊量与震前1月及前1年同期比增加。结论地震导致植被破坏,山体松动、砂岩裸露,遇风扬尘致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超标,居民健康受其影响的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一年半后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心理重建制定合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汶川、北川、绵竹3个极重灾区882位居民的调查,对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灾区居民焦虑症状阳性率为22.6%,抑郁症状阳性率为19.7%;地震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依次为:社会特征、生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地震创伤暴露情况、地震后居住状况;其中生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地震创伤暴露情况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社会特征与地震后居住状况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影响。结论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持续关注;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待加强;灾区居民的心理重建需要卫生保健、家园重建等多方面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甘肃省陇南市虫媒传染病在“5·12”地震前后的发病情况,分析地震后虫媒消杀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方法收集陇南市2005—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发病例数,2005--2009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05--2008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1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0/10万,2008年乙脑发病率与2005--2007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9年报告黑热病501例,年发病率为3.68/10万;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O.001);2008年黑热病发病率与2007和200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8年报告疟疾7例,年发病率为0.06/10万。武都区和文县是陇南地区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流行区。结论乙脑和黑热病是陇南市常见虫媒传染病;地震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未上升,可能与地震后的虫媒消杀工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5.12大地震后重灾区农村小学生贫血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西和县农村930名7~15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儿童少年血红蛋白筛检国标》进行评价。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率。结果灾区西和县农村小学生贫血率为15.3%,各年龄段小学生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4,P=0.271)。男女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8.5%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8,P=0.010),其中13~15岁年龄组男女生贫血率分别为21.8%和12.1%(χ2=6.992,P=0.010)。学生贫血均为轻度贫血,男女生中均未发现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结论该地区农村小学生贫血状况普遍存在,且13~15岁年龄段男生贫血率较高,这可能与地震灾后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人群营养膳食状况和疾病发生情况的变化以及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和是否吃早餐有关,具体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18个重灾县疾控机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12”汶川地震后6市州18个重灾县疾控机构的人员、房屋、设备、物资等受损情况,为灾后疾控中心的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2007年疾控基本信息数据和2008—06对18个重灾县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EXCEL电子表格统计分析。结果18个地震重灾县(区)疾控中心,总共1人死亡,有30人受伤;原有房屋建筑面积(包括行政、业务用房、实验室等)67534m2,灾后完全倒塌房屋240m2,占整个面积的0.35%;不同程度的损坏房屋面积51956m2,占总面积的76.93%;总计损失设备4561万元;在疫苗、消杀用品、药品试剂、其它其他物资方面分别损失231、142、294、53万元,总共损失720万元。结论“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6市18个重灾县疾控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各级政府需加强对疾控人力培养,加强设备、经费等投入,以保证灾区县级疾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