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中下段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中下段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作治疗探讨。方法:术中将87例食管癌病人的胃左动脉周围组织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结果:下段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阳性率高于中段;随着病变长度的增加,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食管下段癌根治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病例介绍 ] 患者 ,男 ,5 4岁 ,因吞咽不畅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食管下段、胃窦双源性癌。于 2 0 0 3年 8月 2 4日全麻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剖胸探查 ,见下段食管有一 3cm× 2 cm质硬肿块 ,浸润全层活动尚可 ,食管旁、胸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切开膈肌发现胃窦部亦可扪及一 4cm× 3cm肿块 ,浸润横结肠系膜少许 ,胃小弯、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肿大。鉴于患者体质差 ,病程晚 ,近端胃底部尚可利用 ,行食管下段及远端胃肿瘤切除、近端残胃倒置与食管吻合术。术中保留胃短血管 3支 ,切断胃左动脉 ,清除胃大小弯、胃左动脉旁淋巴结 ,切断十二…  相似文献   

3.
胸段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在食管癌转移中的规律及意义。方法  315例食管癌手术中常规作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整块送病理检查。结果 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 2 6 7% ,转移度为 17 4 %。肿瘤不同部位、不同长度、不同侵犯深度、癌细胞不同分化程度与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结论肿瘤部位、长度、侵犯深度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均是影响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对于胸上段、<3cm、高分化癌、T1等组食管癌 ,不可忽视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因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1994-1995年手术切除的50例食管癌病人石蜡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蛋白的表达。其中有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18例,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光镜下行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细胞的计数。结果 食管旁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组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同皮生长因子受体(Flt、KDR)蛋白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结论 食管癌中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144-146+150
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是一类少见的起源于胃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GB-NEC 侵袭性强,易于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肝脏是G-NEC 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目前,对于G-NEC 伴肝脏转移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尚无腹腔镜手术治疗G-NEC 伴肝转移的相关报道。在这里,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 例G-NEC 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患者因“恶心伴食欲不振3 个月”入院,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术前考虑诊断为胃恶性肿瘤伴肝转移,接受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食道空肠Roux-en-Y 吻合+D2 淋巴结清扫)+左肝外叶切除+空肠造瘘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顺利出院。术后予以6 个周期的“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随访患者术后2 年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6.
对43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使用者设计的人工气腹,口服发泡剂、造影剂,进行网膜囊充气对比造影,以显示胃底贲门癌腔外浸润转移范围,观察淋巴转移及胃后胰腺侵犯情况。提出了贲门旁与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融合成块、胃后方呈"冰冻状"为手术不能切除的指征。该方法与传统术前评估法对比切除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曾富春  刘胜中 《四川医学》2010,31(11):1600-1601
目的探讨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11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行根治术,骨骼化胃左动脉,并整块切除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组织,常规送病检。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病检证实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8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率25.5%。其中胸中段食管癌5例,阳性率15.6%;中下及下段食管癌23例,阳性率29.5%。pTNM分期:0~Ⅱ期46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7例(15.2%);Ⅲ~Ⅳ期54例,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癌转移21例(38.9%)。有3例患者病变呈食管壁内跳跃性转移,均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结论胃贲门及部分胃小弯整块切除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应作为食管中下段癌手术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在胃窦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共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窦部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术中清扫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后送检,对照组36例患者术中不清扫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统计分析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96例胃癌患者术中见94例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无肿大,2例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均在研究组;研究组术后病理提示1例肿大淋巴结见癌侵及,其余59例均未见癌侵及。结论 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转移率低,若考虑淋巴结转移,可作淋巴结清扫,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正> 我科自1988年以来对晚期胃癌手术不能切除(包括并发急性大出血)选择胃周血管灌注化疗药物后结扎相应动脉治疗6例,经观察随访,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5~70岁;病程3个月~2年。上腹包块8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例,腹腔有小量腹水3例,中量腹水3例,癌块与周围脏器粘连紧固定,大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腹膜广泛转移1例,胰腺转移2例,腹主动脉旁转移8例,横结肠根部转移2例,肝转移8例。术前经钡餐透视,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其预后与局部晚期(IVA期)肝癌相似,但现有文献并未给出肝脏区域淋巴结分类的准确定义,亦缺乏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肝癌淋巴结转移仍存在争议,手术技术的进步使手术安全性得到保障,可以使部分患者生存期受益,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可以切除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微转移灶,但迄今未发现具有指导意义的转移相关的标记物.右半肝肝癌的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主要包括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胰腺后方区域、肝总动脉旁淋巴结直到腹腔干淋巴结.左半肝肝癌需要重点清扫胃左动脉淋巴结及网膜囊淋巴结.肝癌淋巴结转移对放疗敏感,放疗剂量应控制在56Gy以内.射频消融、通过经皮经肝的淋巴系统造影术局部化疗、免疫治疗等是可以选择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切除胸段食管癌胃周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食管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腹腔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对117例手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周淋巴结转移率29.1%(34/117),转移度11.7%(143/1227)。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9.2%(22/117)、贲门旁淋巴结为12.4%(14/117)、胃小弯侧淋巴结8.1%(9/117)。影响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部位和浸润深度。有胃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27.3%,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40.0%。结论胃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胃周淋巴结的根治清除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近端胃癌191例手术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合理的切除范围。方法: 分析191例近端胃腺癌根治手术临床资料,评价各组淋巴结清扫效能。结果: 淋巴结清扫效能指数从高至低依次是: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脾动脉旁、左肾静脉上旁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侵犯食管时,下段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清扫指数较高。结论: 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肿瘤部位来定,进展期近端胃癌应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瘤侵犯食管时应清扫低位食管旁和膈上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应用超声内镜检查33例食管癌和28例贲门癌,了解癌肿的影像特征,浸润深度及癌旁淋巴结情况。结果超声内镜显示肿瘤影像特征为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伴部分或全部管壁结构的破坏;对肿瘤浸润深度诊断总符合率:食管癌为81.8%,贲门癌为75%:对癌旁淋巴结的发现率:食管癌为88.9%,贲门癌为92%:超声内镜发现癌旁肿大淋巴结癌转移率:食管癌为75%,贲门癌为91.39%。结论超声内镜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前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方式的确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116例均经彩超穿刺引导细针细胞学检查并经活体组织或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数量、形态、内部回声、质地、硬度、短径和长径比值(S/L)及彩色血流信号(CDFI)、动脉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指标分析。结果:根据超声检测判断颈部肿大淋巴是否来源于肿瘤转移。淋巴结的长径〉1cm,S/L〈2,高度提示为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结论:淋巴结的S/L〈2、淋巴门髓质变窄呈细线状或消失、皮质非均匀增宽为恶性所特有;内部欠均的低回声、周边血流信号增多是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指标,且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健  徐军良  柯勤兵 《浙江医学》2017,39(22):2040-2043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血管球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肿瘤单发,胃窦部5例,胃体部2例;肿瘤大小11~37mm,平均24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腔内生长4例,腔外生长1例,混合性生长2例;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高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单发者均为良性胃血管球瘤。1例患者胃体、胃窦及小肠内见多发病灶;肿瘤CT平扫可见分叶、囊变、溃疡,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胃血管球瘤,肾上腺、脾脏及两肺内多发转移灶。结论胃血管球瘤好发于胃窦部、女性多见,体积偏小,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肿瘤多发者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扫描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的4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食管癌CT扫描影像学表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转移等,分析CT检查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47例患者食管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管壁环形增厚39例,偏侧性增厚8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19例,其中侵犯气管8例,血管5例,纵隔胸膜5例,心包1例。淋巴结转移:食管肿瘤旁8例,隆突下5例,胃左动脉旁4例,气管食管沟3例,贲门旁2例。CT诊断原发性肿瘤分期的准确率为85.11%,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99%、76.60%、78.72%。结论:CT扫描可显示食管癌的形态、大小、周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利于指导术前肿瘤分期,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随机抽样的60例胃癌中,手术病理确诊胃周淋巴结受累47例,未受累者13例。与术前B超诊断对照,胃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23.4%(11/47),阳性符合11/11;阴性符合率为26.5%(13/49),超声诊断总的符合率为[40%(11+13)/60]。并发现胃周淋巴结肿直径≥1cm者的超声检出率高于<1cm者(P<0.005);胃窦幽门部淋巴结肿的检出率高于胃底贲门部者(P<0.05)。对术前B超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范文阶  陆品相  胡强 《上海医学》2012,35(6):534-53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3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多普勒超声检查高度怀疑为恶性TMC者53例(72.6%)。经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恶性肿瘤61例,其中51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术后1例复发;另10例因术前超声检查怀疑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和)病理检查提示包膜受侵犯,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4例,术后复发1例。经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甲状腺肿瘤12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术后无1例复发。结论 TMC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术前行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可提高TMC的术前诊断率。对TMC患者应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不提倡甲状腺全切除手术,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术前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包膜受侵犯者应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廓清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复习196例经腹胃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癌根治或清除155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05例,姑息切除41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吻合95例,胃大部切除101例。联合胰体、尾部、脾切除2例,胃癌根治术后死因中肝转移18例,肺转移8例,骨转移2例,肾衰4例。结论胃体以上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D2或D2 清除为标准方式。胃窦癌可行胃大部切除,但廓清淋巴结需包括第1、7、8、9组和第12组,整个清扫面应至大小网膜外。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95-08~2005-08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19例病人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11例,消化道出血3例,无症状性上腹部肿物5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等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13例,其中取得病理诊断者仅4例。肿瘤位于贲门胃底区7例,胃体9例,胃窦3例。肿瘤最小2.0cm,最大25cm,中位大小6.0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行胃契形切除1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检测免疫组化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7例。术后随诊5例复发转移。结论胃间质瘤术前诊断主要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和CT联合检查,如能结合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EUS-FNA),将会得到更多组织学证据。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在于完全而不在于大范围清扫。辅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将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