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查1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1 154.6±299)pg/ml和(1 704.5±405.86)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6.39±59)pg/ml和(538.16±91.21)ng/ml].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18、sVCAM-1含量明显增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RNA干扰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及骨髓瘤细胞株U266 APE1表达对共培养的U26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构建的APE1 siRNA表达载体分别导入BMSCs及U266细胞中.Western blot法检测2种细胞中APE1蛋白表达;2株细胞经APE1 siRNA处理后采用Transwell插入式培养皿构建BMSCs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模型,采用MTT法、Annexin V-PE/7-AAD双染法、RT-PCR分别检测U266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中IL-6/IL-8 mRNA表达水平.结果 APE1 siRNA 可明显降低BMSCs及U266细胞APE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PE1 siRNA同时处理BMSCs和U266细胞后的共培养体系中,U266细胞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单一细胞APE1敲低组及APE1 siRNA末处理组(P<0.01);U266细胞中IL-6及IL-8 mRNA表达水平亦降低(P<0.01).结论 抑制APE1在BMSCs和/或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表达,可明显抑制共培养体系中U26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表达的影响及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Western blot分析PDT处理调控作用影响A549细胞APE1表达变化的时效关系,构建Ad5/F35-APE1 siRNA腺病毒干扰载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对APE1蛋白的敲低作用,设空白对照组、Ad5/F35-APE1 siRNA感染组、PDT组和Ad5/F35-APE1 siRNA+PDT组,采用MTT法观察不同组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PDT诱导A549细胞APE1蛋白表达增强在24h达到高峰,10MOI Ad5/F35-APE1 siRNA重组腺病毒感染A549细胞48h抑制APE1表达最为显著,MTT检测显示随光照剂量的增加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同时Ad5/F35-APE1 siRNA+PDT组对A549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Ad5/F35-APE1 siRNA重组腺病毒能有效抑制PDT诱导的肺癌细胞APE1表达增加,明显增强PDT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8和IL-23分泌水平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期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监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经检查确诊的43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IL-8和IL-23的分泌水平,并以36名正常健康人血清作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8和IL-23的浓度分别为(96.4±51.6)μg/L和(140.5±50.1)pg/ml,均高于正常健康人血清中IL-8[(81.2±29.2)μg/L]和IL-23[(47.1±8.5)pg/ml]的浓度(P<0.01),并且血清中IL-8和IL-23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8和IL-23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病理损伤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IL-8和IL-23的分泌水平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监控提供了一个有应用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泌的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多发性骨髓瘤(MM)进展中的变化和意义以及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CBDSCs)分泌IL-6和TNF-α的水平.方法 用ELISA法检测单独培养的hUCBDSCs 和骨髓瘤BMSCs以及它们与KM3细胞共培养后IL-6 、TNF-α在培养上清液中的浓度.结果 (1)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骨髓瘤BMSCs分泌IL-6和TNF-α的水平高于hUCBDSCs;(2)共培养后骨髓瘤BMSCs和hUCBDSCs分泌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共培养前;(3)Ⅲ期患者BMSCs分泌IL-6的水平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但是TNF-α水平无变化.结论 IL-6与MM的进展有关;hUCBDSCs表达IL-6和TNF-α的水平较骨髓瘤BMSCs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 R)及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的变化.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6、sIL-6 R及IL-13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20.18±2.59)pg/ml]及sIL-6 R[(33.87±16.51)pg/m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血浆IL-13[(16.15±11.98)pg/m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4.41±18.26)pg/ml](P <0.05);以阴性症状为主患者的IL-6[(21.04±1.72)pg/ml]及sIL-6 R[(32.83±15.72)pg/ml]水平均高于阳性组,其中阴性组患者IL-6显著高于阳性组[(18.28±3.22)pg/ml](P <0.05),阴性组患者血浆IL-13[(12.72±9.01)pg/ml]水平显著低于阳性组[(19.82±7.83)pg/ml](P <0.05);未发现患者组及对照组血浆IL-6、sIL-6 R及IL-13之间的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L-6、IL-13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血浆IL-6水平升高、IL-13水平降低可能是阴性症状为主患者的特征性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已发现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骨髓瘤的发病起重要的作用。骨髓基质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Dickkopf1(DKK1)等,对疾病进展及预后非常重要。文中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IL-6、TNF-α、DKK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9例MM患者与1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TNF-α、DKK1的水平。将患者分为初发及进展期组和稳定期组2组进行分析。结果初发及进展期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和对照组,IL-6分别为(45.30±42.11)pg/ml(初发及进展期组)、(19.64±14.06)pg/ml(稳定期组)、(12.62±14.71)pg/ml(对照组),P<0.05。TNF-α分别为(8.72±5.46)pg/ml(初发及进展期组)、(4.77±2.45)pg/ml(稳定期组)、(4.97±2.52)pg/ml(对照组),P<0.05。稳定期与对照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初发及进展期组血清DKK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稳定期组患者血清DKK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KK1分别为(12825.40±9136.55)pg/ml(初发及进展期组)、(6847.11±4374.93)pg/ml(稳定期组)、(2973.66±877.84)pg/ml(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IL-6、TNF-α、DKK1的水平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测定血清IL-6、TNF-α、DKK1水平对于MM病情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介素-13(IL-13)对正常人表皮成纤维细胞(NHDF)产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IL-13(0.1、1、10ng/ml)刺激体外培养的NHDF,应用ELISA方法检测IL-13刺激NHDF24h后,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0.1ng/mlIL-13刺激下,IL-6、MCP-1和Eotaxin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727.33±39.88)pg/ml、(414.67±13.01)pg/ml、(124.67±8.67)pg/ml;1ng/mlIL-13刺激下,分别为(1222.50±49.95)pg/ml、(705.33±25.15)pg/ml、(205.33±16.59)pg/ml;10ng/mlIL-13刺激下,分别为(1502.83±5.31)pg/ml、(1329.17±56.08)pg/ml、(457.50±15.3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3.50±15.86)pg/ml、(205.17±3.76)pg/ml、(13.50±5.01)pg/ml,P〈0.05或0.01],并具有浓度依赖性。IL-8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3可刺激NHDF产生IL-6、MCP-1和Eotaxin,这些炎症因子的大量表达可能参与了IL-13在皮肤组织纤维化过程中的病理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对骨髓瘤细胞粘附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正常对照BMSCs分泌IL-6的差异.方法建立人BMSCs培养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BMSCs培养上清中IL-6量.结果(1)MM患者BMSCs具有异常增殖能力;(2)单纯KM3细胞培养上清中IL-6量为7±2.3u/ml;(3)单纯BMSCs培养时,MM患者BMSCs分泌IL-6量为26±7.5u/ml,高于正常对照16±4.7u/ml(P<0.01);(4)KM3细胞与MM患者或正常对照BMSCs共培养24小时后,其培养上清中IL-6量分别为49±181u/ml和27±6.9u/ml,均高于单纯BMSCs培养上清中IL-6量(P<0.01);(5)将BMSCs经1%多聚甲醛固定,再与KM3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其培养上清中IL-6量与单纯KM3细胞培养上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单纯BMSCs培养体系中加入IL-1,IL-6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7)在KM3细胞与BMSCs共培养体系中加入IL-1,IL-6分泌量达74±20.5u/ml(MM组)和46±10.5u/ml(正常对照组),均高于单纯KM3与BMSCs共培养(P<0.01).结论MM患者BMSCs具有异常增殖和分泌IL-6能力,IL-1通过骨髓瘤细胞介导可促进BMSCs分泌IL-6.  相似文献   

10.
陈清 《重庆医学》2015,(26):3634-3636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 IL-13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对血清 IL-6和 IL-13细胞来源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 HFMD 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 IL-6和 IL-13水平,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 HFMD 患者血清中 IL-6和 IL-13水平,并同时检测 HFMD 患者治疗后血清IL-6和 IL-13水平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单核细胞分泌 IL-6和 T 细胞分泌 IL-13的情况。EV71病毒感染健康人单核细胞和 T 细胞后,FCM 检测单核细胞分泌 IL-6和 T 细胞分泌 IL-13变化情况。结果EV71感染 HFMD 患者血清 IL-6和 IL-13水平分别为(79.63±29.45)pg/mL 和(36.45±15.13)pg/mL,健康对照组血清 IL-6和 IL-13水平分别为(27.26±7.82)pg/mL 和(13.46±3.14)pg/mL,HFMD 患者血清 IL-6和 IL-1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 <0.01),同时,随着 HFMD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 IL-6和 IL-13水平亦逐渐升高(P <0.01)。治疗后 HFMD 患者血清中 IL-6和 IL-13水平分别为(48.23±23.14)pg/mL 和(23.25±9.63)pg/mL,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 <0.01)。HFMD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 IL-6水平和 T 细胞分泌 IL-13的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显著升高;EV71病毒处理健康人单核细胞和 T 细胞后单核细胞和 T 细胞分泌 IL-6和 IL-13能力显著升高。结论EV71病毒可能时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分泌 IL-6和 T 细胞分泌 IL-13,致使血清 IL-6和 IL-13水平升高,从而参与 HFMD 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Ref-1/APE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肠癌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Ref-1),又称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在大肠癌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大肠癌和40例非癌区大肠组织中Ref-1/APE和VEGF的表达,采用血管内皮特异标记物CD31标记并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最后分析Ref-1/APE与VEGF和MVD的关系.结果所有大肠癌和非癌区大肠组织都有Ref-1/APE表达,但是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有所不同.40例非癌区大肠组织细胞核都有Ref-1/APE表达,仅5例有胞质表达(5/40,12.5%);而110例大肠癌中有79例(79/110,71.81%)细胞质有Ref-1/APE表达,比例显著高于非癌区大肠组织(P<0.01).而且细胞质Ref-1/APE阳性表达的大肠癌较无细胞质表达者VEGF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MVD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肠癌Ref-1/APE移位于细胞质的异常表达可能涉及大肠癌的发生,并且可能与VEGF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谭永红  王东  李增鹏  杨宇馨 《重庆医学》2007,36(19):1918-1920
目的 构建含人APE1/Ref-1基因全长cDNA片段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APE1,以期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法定向克隆人APE1/Ref-1基因全长cDNA片段,构建pGM-T Easy/APE1质粒,测序鉴定APE1/Ref-1基因cDNA序列正确后,将目的片断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上,构成pcDNA3.1 APE1表达质粒,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PE1/Re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酶切及测序证实APE1/Ref-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APE1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到转染pcDNA3.1 APE1后,细胞内APE1/Ref-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含人APE1/Ref-1基因全长cDNA片段的真核表达质粒,为探讨APE1/Ref-1对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APE/Ref-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60例胃癌和27例癌旁5 cm胃黏膜,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PE/Ref-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APE/Ref-1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APE/Ref-1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胞核、胞质或核质共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胞核阳性率为91.7%,胞质阳性率为21.7%,核质阳性率为20%;在胃正常黏膜组织中,胞核阳性率为92.6%,胞质阳性率为78%,核质阳性率为63%.胃癌和胃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胞核阳性率变化不明显(P>0.05),但胞质阳性率和核质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E/Ref-1在胃黏膜组织中普遍表达,以胞核表达为主.APE/Ref-1在胃癌胞质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PE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脱嘌呤 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 apyrimidinicendonu clease,APE1)基因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分析在MM细胞系KM3、32例MM患者 和10例正常自愿者骨髓标本中检测APE1蛋白表达及定位,并且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积分光密度值。结果 在阳性 对照的MM细胞系KM3中胞核、胞核 胞浆、胞浆均有APE1表达,其中尤以胞核明显。APE1胞浆阳性分度在正常对照组、 初治组、复发或难治组间依次增高(P<0.01,0.05)。结论 APE1蛋白表达强度与MM疗效有关,APE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 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DNA损伤修复关键酶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apurinic/ap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APE1/Ref-1)表达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APE1/Ref-1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18只和对照组12只.照射组用8MV直线加速器给予小鼠全胸20Gy单次照射,对照组佯装照射.在照射后1、3、7、14、28、56d共6个时相点,分批活杀小鼠(照射组3只,对照组2只),观察其全肺大体形态改变,取右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APE1/Ref-1;取左肺组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PE1/Ref-1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小鼠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APE1/Ref-1呈胞核表达为主,而在小鼠放射性肺损伤不同阶段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APE1/Ref-1表达特征有所改变,呈核浆共同表达和胞浆表达为主;并且APE1/Ref-1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照射后1d开始升高,3d达高峰,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后随着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发展逐渐降低,28d降至对照组水平,56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刺激APE1/Ref-1蛋白的表达并使其表达发生由核内转向浆内和先增高后降低的特征改变,表明APE1/Ref-1可能在放射性肺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表达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APE/Ref-1在耳蜗螺旋神经节氧化损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应用RT-PCR技术从大鼠脑组织总RNA克隆出APE/Ref-1基因,将APE/Ref-1基因定向克隆到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经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在大肠埃希菌BJ5183内同源重组后,转染293细胞进行包装,并反复感染293细胞进行扩增。对其进行安全性、滴度以及活性等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对APE/Ref-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 克隆出大鼠APE/Ref-1基因,经测序证实结果正确:得到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提取病毒DNA证实含目的基因。结论 成功构建了表达APE/Ref-1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APE/Ref-1在耳蜗螺旋神经节的氧化损伤过程中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人群APEl/Ref-1基因启动子-141T/G遗传变异与脑胶质瘤相关性。方法采用MassARRAY SequenomSNP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检测中国东部766例胶质瘤患者(241例胶质母细胞瘤,284例星型细胞瘤l~3级,241例其他胶质瘤)和824例非肿瘤对照组的APEl/Ref-1-141T/G多态性。并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数比(ORs)和95%可信区间(CIs)。结果APEl/Ref-1基因启动子-141T/G多态性与胶质瘤之间无明显联系。组织学分层分析结果提示等位基因G显著降低胶质瘤风险(OR=0.80,95%CI=0.65~0.98,P=0.032)。与携带TT个体相比,携带-141GG基因型的个体患胶质母细胞瘤的风险低(OR=0.54,95%CI 0.34~0.87,P=0.012)。结论APE1/Ref-1启动子特异遗传变异可能调节个体胶质母细胞瘤而非其他类型胶质瘤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Nonrandomized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of-- 1ten take place in multiple myeloma (MM) patientsand many of them involve immunoglobulin heavychain gene flgH) at 14q32. 3 and BCLI gene at11q13, leading to the rearrangement of Bcl-l/lgHgenes and the overexpression of cell cyclin DI protein[1'2]. In this study, the MM precursor cells werestudied in the respects of cyclin DI protein overexpression and BCL--l gene rearrangement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yclin DI protein in the pathogenesiso…  相似文献   

19.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在氧化或烷化物所导致的DNA损伤修复,以及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文献,从APE/Ref-1的结构与功能入手,对其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示APE/Ref-1作为新标记物,在临床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