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病人住院期间病死率极高,是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抢救期间的护理很重要.现将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入院的AMI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10例在抢救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有效监护,同时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病死率的发生。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对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做心电监测分析,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并发心律失常的有30例,还有两例患者出现室颤、诱发室速。1例患者自行转复。通过实施有效护理措施,患者的救治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密切进行观察,及早发现,采取积极措施,可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冠心病,常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室颤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病人心脏骤停,具有突发性和致命性。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诊断。及时的药物治疗和适时的电除颇是救治的关键,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现将抢救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结果:通过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和心电监护及心电图实时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抢救治疗。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临床的密切观察及心电监护的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可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王茜  阚新梅  梁晓丽  李娟  阙静 《安徽医学》2010,31(11):1364-1365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掌握急诊护理及观察要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 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1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予医师并提供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重视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50例患者治愈40例,占80%;好转8例,占16%;死亡2例,占4%。相较护理前,护理后HR、QTc、QTd改善均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视急诊整体、全面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改善患者病情,达到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凶险,可致室颤猝死。如抢救及时,可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现就我科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闫红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22-122
心肌梗死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临床常见病,常并发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室颤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心脏骤停.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诊断、及时的药物治疗和适时的电除颤是救治的关键,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的临床研究,来研究本护理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为诊断而收入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临床科学护理,即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临床观察,促进患者病情加速痊愈。结果:所选的60例患者中,其中有48例患者痊愈,11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病情加重而转院治疗。结论: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及时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临床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疾病恢复速度,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患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和监控,可减少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而对AMI患者及早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2.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并发症多,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最为多见,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我们通过对88例AMI患者的护理,认为对AMI病人进行系统的监测,对降低AMI的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监测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 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除1例心室颤动患者家人拒绝除颤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抢救成功好转出院。结论: 早期完善的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利于早期救治。  相似文献   

15.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mg,继以1-2mg/min静脉滴注,约30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mg,Bid或Tid。结果 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早期强化心理护理、严格控制饮食、早期应用缓泻剂、控制输液速度等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肖东辉 《吉林医学》2009,30(20):2542-2542
本文介绍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林场工人。10年前患有糖尿病,消瘦,血糖、尿糖控制良好,近1个月来情绪不佳,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恶心、呕吐、烦躁、面色苍白,自服硝酸甘油无效,急送入院。入院T 37℃,心率102次/m in,律齐,R 21次/m in,Bp144/90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并发MAV患者53例为MAV组,未并发MAV患者103例为非MAV组。对患者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损伤标志物(CK、CK-MB、cTn)、血常规(WBC、RBC、PLT)、血脂(TG、TC、LDL-C、HDLC)、电解质(K+、Na+、Ca2+)、肾功能(BUN、Scr)、空腹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左室舒张末径(LVEDD)、室间隔厚度(LVS)、左室后壁厚度(LV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VA组与非MVA患者年龄、CK、CK-MB、cTnI、WBC、TC、LDL-C、HDL-C、K+、Na+、Ca2+、Scr、GLU、CRP、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CK-MB、cTnI、K+、CRP、LVEF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MAV关系密切。结论高CK-MB和TnI水平、高CRP水平、低血钾、低LVEF,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MVA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具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预见性护理分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接受诊治的急性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8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治疗预后有很好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兰丽 《吉林医学》2012,33(28):6183-6184
目的:研究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及经验。方法:以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护理,即临床观察、常规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从而促进其病情的康复。结果:在所有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47例治愈,31例明显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在科学、有效的治疗基础上配合细致、严密的病情监测以及全方位的精心护理,对于患者病情的康复以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均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