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内揣外"是中医"司外揣内"辨证思维的逆向过程。钱乙创立了小儿五脏辨证学说,从变蒸学说、脏证相应观、脏腑传变等角度阐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疾病证治法则。思想的背后是思维,钱乙的五脏辨证学说体现了《内经》"司内揣外"的辨证思维。分析探讨钱乙的理论与辨证思维,对于认知小儿疾病,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医儿科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中医诊治"坏病"之原则,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准则和方法。其中包含了中医诊治疾病过程"诊、析、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相关环节。中医"诊、析、治"的辨治思维和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及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诊、析、治"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霞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93-494
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它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并发于其他疾病。长期失眠会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笔者跟随仝小林老师临诊多年,观其应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证上百例,发现许多患者全身阴虚火旺之证不明显,甚至舌脉、体质与之相悖,仝老师仍投以黄连阿胶汤治之,却每每效如桴鼓。对于失眠的辨证治疗,仝小林老师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人体生理、病理与天地大自然的相应关系,即“天人相应”理论,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在“治未病”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说明“天人相应”理论对预防“治未病”和临床诊疗方面,具有“先知”之息,而予“先施”之术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痞满谈“合病”“并病”之证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版《中医诊断学》:“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1]。虽然证候是疾病一定阶段的证候,但临床患病大多不是单一的,常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多种疾病,证候每每成为多种疾病“合病”、“并病”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刘承国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433-3433
中医的“证”是对纷繁复杂症候群的高度概括,中医必须依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以便遣方用药。然而,在一下“证”里面包含了很多个“病”,反过来在一个“病”里面又存在着很多个“证”,二者的关系是:通过辨证来进行治疗,通过辨病才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下面举3个病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症·证·病之间的关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临床必不可少的方法措施。掌握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症是指症状。例如:头痛或咳嗽等等,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个别反应。许多病都可能出现头痛或咳嗽等共同的症状,但根据这孤立的症状,医生还不能制定出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证是由若干症状(包括体征)综合构成的。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罗列,而是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即概括了疾病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理性质、病体强弱。因此,证是中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诊断结论。根据证就能够辨证施治,制定相应有效的治法方药。证与病的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证与病有相同的含义。例如痿证就是痿病,痨证就是痨病等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证不等于病,证与病有区别。可以说病是总称,即一种病可以有多种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证,患者禀赋强弱不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例如泄泻一病,可能有  相似文献   

8.
浅谈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论治之现状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两个基本特点之一。它不仅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  相似文献   

9.
中医儿科临床应用现代诊断手段,拓展传统中医四诊,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有助于理解中医证候,全面了解疾病和判断预后,具有优化治疗方案的优势,还可开拓中医科研思维,同时指出对诊断不明确、疗效不确切的疾病适宜中医辨证论治。旨在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如何取长补短,让患儿获得更好的疗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是在人体整体观点,人与天地相应观点和变动观点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的方法,将临床上繁杂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搜集整理,然后运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使之对疾病处在某一特定的病理阶段作出的高度的病理性概括。掌握辨证要点,对指导中医临床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开夏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37-638
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晕厥,属中医“脱证”、“厥证”、“厥脱”等范畴,在辨证时难以严格区分,故常放在一起论述。“厥脱”病是中医危急重证,如《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景岳全书》“厥逆之证,危证也”。中医认为可因心气衰微,心阳不振,心肾阳虚而发生,临床以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厥逆,出冷汗,神情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中医辨证与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98例患者已确诊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根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六个证型.分析测定患者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判断中医证型与患者的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证候复杂多样,“痰”、“火”突出.各证型组患者的TG、TC、LDL、TNF-α、IL-8和Fib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中的风证、痰证、血瘀证患者与血清脂质TG、TC、LDL-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疾病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中医辨证治疗及其与血脂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伤寒论》经典论著除却临床效用突出外,更是传达了其完整的辨证论治思维。以六经病为体系架构,精练概括证候的核心鉴别要点,以类属各代表性方证,从而形成具有统领性纲目、逐级分类的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知常达变,篇中变证部分着重强调以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处理杂病、难病的诊治过程,系其为实践性著作,医者辨证不明,失治误治及其救误理论的详述亦是仲景学说的一大内容,本文从培养系统性知识架构思维、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及避误思维来阐述中医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加强内容,以期为完善培养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何鸿钦 《中国药业》2000,9(8):27-27
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固定,都是针对某证型疾病最一般的表现而设计的。临床上为适应各自不同的具体病证,除辨证选用中成药外,还可应用单味中草药或某些食物,制备成“药引”,送服相应的中成药,以获更佳疗效,这种方法为历代中医所习用。“药引”的种类很多,现将常用的“药引”制备与应用介绍如下。1 生姜 性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功效。取生姜片10~15g,水煎取汤,送服治疗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客肺的中成药,有助药力、增疗效的作用。2 芦根 性味甘寒,具有清热生津、止呕除烦之功效。取鲜芦根3…  相似文献   

15.
琥珀散出自《医宗金鉴》行经腹痛证治篇,其功能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是治疗血瘀型痛经之主要方剂。多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如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宫外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术后盆腔瘀血症  相似文献   

16.
何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3,(35):194-19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的辨别在社区高血压前期中的防治。方法从中医辩治探讨高血压前期的防治。结果中医采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结论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强强联合的方法将是一条具有临床现实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中医证型演变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给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其进行了辨证分型,并将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方法将217例糖尿病住院患者首次检查的实验室指标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归纳,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分泌相关;②糖尿病证型的发展演变规律是从阴虚火旺型发展到气阴两虚型,最终到阴阳两虚型;③而阴虚火旺是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气阴两虚是主要阶段。结论糖尿病早期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有复视、眩晕、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甚至头位不正、步态不稳等症状。中医叫作“目偏视”、“通睛”、“神珠将反”、“视一为二”、“上胞下垂”(或叫“睑废、”“睢目”),瞳神散大等证。文献中有关应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报导很多,在辨证上有两个侧重面:一是侧重于局部辨证,认为局部证候是风邪所致;二是侧重于全身辨证,即把全身所见分为若干证候,分别进行治疗。笔者倾向于后者的看法,而对所谓全身无明显证候的患者,临床应用舒肝熄风汤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兹述临床证治与体会如下。并附典型病例。证治根据全身证候所见和所谓全身无证候所见,临床分为以下六型:一、脾虚型:(一)主证:全身表现有:面色不华,气短  相似文献   

19.
中药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最终体现其疗效的物质基础。准确、精当、合理的选择药物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医临床辨治疗效。然而,在种类繁多的药海中,常可见到某些科属来源相同,仅用药部位之差,药效则不尽相同,甚者性昧功效迥异。临证致用尤当详辨。现就其常用同物异位药物按其基本功用分类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临床表现复杂,发病率与病死率居高不下,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长寿重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该病为中医本虚标实之证,属心悸、水肿、痰饮、怔忡、喘证、积聚等范畴,病机是心气虚,实症为瘀血、痰饮、水停,血脉瘀滞贯穿始终,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原理,根据病机与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辩证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进行治疗,可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慢性心衰中医病机及临床辨证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