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言     
<正>如果你昨天的成绩了不起,说明你今天做得还不够好。——从零开始人若有100岁的境界,80岁的胸怀,60岁的智慧,40岁的意志,20岁的激情,加上两三岁的童心,该有多好啊。——理想人生  相似文献   

2.
幸运的人生就是有人欣赏的人生。在一生中,若要遇上几个欣赏自己、鼓励自己的人,确实非常不易。如果把人生分做几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都有欣赏你的人不离左右的话,那你的人生无疑将是非常幸福的。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说自己现在是北京市某区基础教育的教研员,你会对我有什么样的想象?也许是老成练达;也许是运筹帷幄;也许是沉着稳重……你的脑海中可能有许多想象,但这所有的词汇可能都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无关。但是事实上,我正是这个年轻人。助人?  相似文献   

4.
胡萍 《校园心理》2005,3(7):36-38
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渴望自己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也有无数的人在身体力行,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理所当然的,也有无数的人成功了,富有了。然而,就在他们富有和成功之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峻和复杂是他们用尽自己所有的经济智慧和致富思路也无法解决的,他们说:“我还需要为什么活着?”“我现在贫穷得只剩下钱了。”很多人说他们这是“做作”,是“标榜”,是“炫耀”。真是这样的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秀”?为什么他们的话语这样无奈?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被人理解的心迹?有一种很常见的媒体评论: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再神圣了,大学生们也不再纯洁了,女大学生坐台傍大款,男大学生投机发大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他们变得过于强调物质。是这样的吗?那再看看大学校园里,“郁闷”声一片。再问“郁闷?你们这么随心所欲还郁闷什么呀?”他们愕然,“我们做什么了?”“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真的那样做了?”“那我们又该做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按一种模式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我要比别人更优秀,我的生活要比别人的更美好。我们在这种模式中低着头机械地生活,不能有任何的停顿,一旦停顿,我们就会茫然和困惑,毕竟,我们是会思想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活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己,也许是没有时间考虑,甚至人们不敢让自己的生活停顿,因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害怕面对这些问题,更不愿意陷入这些问题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感受富足带来的羡慕眼光,却无法体会真正“如我所愿”的人生快感。下面文章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美丽、文静、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她从小听话、不爱吵闹、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在重点学校学习,考上大学,她也在按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按理说,她应该是满足的,也应该是成功的,但她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更多地是艰难、压抑和沉闷。一次又一次她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又该怎么办?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她不断地探索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各种渠道,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无助,最终,她认识了自己,她轻松地说,“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她走出了心灵的困境,获得了自由和平衡。也许你的内心也是虚弱的,但这不全是你的过错,但如果你不愿认识自己,面对自己,那你就是懦弱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是鲁莽的,是不负责的。所以,勇敢面对,清醒面对,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给自己机会真正生活的人,这是每一个希望自己人生完整、轻松、真实的人需要走出的第一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5.
35岁是一个分水岭。35岁之前,每个女人都是一树繁花,光彩夺目,芳香四溢;一过35岁,如果你仍对许多当舍不舍,欲罢不能,就好比演一出拙劣的戏,总也不肯退场,让旁人不由对你心生一丝怜悯。  相似文献   

6.
闲话位置     
如果你一直往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不同。关键是,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向任何一个方向。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以我们为中心,或是离我们而去,或是冲我们而来,或是绕着我们旋转,或是对着我们静默。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都会变成主人,我们得奔前跑…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用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与和平的环境,人的寿命逐渐延长。WHO的一份报告称发展中国家人的平均寿命50年代为46岁,在90年代已上升为72岁,预计2020年将达到78岁。而发达国家目前人的寿命男性已达76岁,女性80岁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10~12,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年轻气盛、神采飞扬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每个人都希望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由于对自己的身体发育缺乏了解,加上性知识的匮乏,有很多花季少年有了自己的心事和困惑。如果这些心事和困惑淤积于心。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可能会影响自己一生。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一种最公平的资源。身价千万的人和不名一文者一样,一天就是一天,一年就是一年,时间不会因为你财富多而慷慨于你。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老李听某位学者计算了一下,如果以80岁为生命结束的时间,那么自己还有7300天,再除去睡觉的时间,他还有4745天是睁着眼睛的。他听得心惊肉跳,感叹生命如此短促。那一年他刚好退休,60岁。  相似文献   

10.
悦纳自我     
哲人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黑暗,就永远站立在灿烂的阳光中。”是的。别人把你打倒了,你可以爬起来;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或许永远也无法爬起来,因为你的信念倒了,意志倒了……。深深的自卑,莫名的烦恼,挥不去的失意,止不住的悲伤,让你的人生疲惫不堪。所以战胜自我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力量,更重要的是悦纳自我。只有悦纳自我才能打开心扉,让阳光  相似文献   

11.
工作学业压力大了,朋友误会自己了,家务杂乱无序了,情绪纷乱无章了,人际关系不知从何解决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些事情。这时,你也许会找知心人倾诉,你也许会借酒浇愁,你也许会外出散心,你也许会躲一时算一时……是的,当自己的状态或自己的思想出现这样的时刻,你该停下匆匆的步伐,及时整理整理自己了。找知心人倾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总有一些事不能说出口,或者冲动之下说出口,待平静下来又暗暗后悔;借酒浇愁或躲避或外出散心,毕竟只是绕开问题,消极等待更是于事无补。其实,有一个既有效又稳妥的办法,那就是把困扰你的问题用笔写…  相似文献   

12.
<正>职场的事情就是这样微妙。说它简单,它的确很复杂;说它很难,却也真的非常容易,关键看你如何与人沟通。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有个麻烦上司,可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最大的学问。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你的导师太严厉的话,那么你就错了,因为你会遇见比他更严厉苛刻的  相似文献   

13.
言论     
<正>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感觉并不欺骗人,判断倒会欺骗人。——歌德如果你不爱自己,你也就不相信自己会被人所爱。——何怀宏  相似文献   

14.
怎样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使人感到紧张或不快的事件。有些事情虽然不大,却能耗费你很多精力,甚至会缩短你的寿命。这些问题人人都会遇到,但处理方法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在生活中,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负,他会很高兴。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野心",那就表示这个人占有欲很强,好像要抢走别人的东西似的,他会很不高兴。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不过,现在有心理专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甘以理 《校园心理》2006,4(1):16-17
如果你在餐桌边看到一个托着脑袋,—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的女生,没错,那就是我;如果你又在美国超市里遇到一个扛着—袋大米欣喜若狂的女生,没错。那也是我……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在美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讲究关系,喜欢你来我往,推杯换盏,甚至亲密到不分你我的程度。与人相处,不经意中透露自己的信息;待人热情,心理上的“越位”难免让人感觉不舒服;有求必应,该拒绝时也难以张口……没有心理界限意味着可能出现伤害或被伤害,与人相处,你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吗?  相似文献   

18.
记得儿子3岁多的时候,经常和院里一个名叫毛毛的4岁男孩一起玩儿。一天下午,儿子和毛毛之间发生了争执。两个小孩你拉着我,我拽着你,在屋门外面吵吵着要找妈妈评理。原因很简单:两个人玩儿“过家家”时,谁都想当“爸爸”,好命令另一个人做事情。因为儿子的个子比毛毛高半头,就说自己大;而毛毛知道自己比我的儿子大,就坚持自己应该扮演“父亲”。两人争执不下就都不高兴了,所以拉扯着要找个大人评理。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如果你没有博客,肯定会被人嘲笑落后于时代;现在,如果你没有微博,那么,同事之间聊天你都不好意思插话。  相似文献   

20.
在谋职就业的过程中,你怎样在面试中向用人单位成功地推销自己?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为你出谋划策。 美国兰斯登博士认为:“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影响力,几乎永远是视觉上的。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是在第一眼看到他时,便形成了对他的看法。如果他的样子顺眼,我们就会在他身上寻找其他好的特质;如果他的样子不讨人喜欢,我们会倾向于探求他不良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