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测定21例革兰氏阴性菌(GNB)肺炎血清IgM低下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血清CRP浓度,并与20例GNB肺炎IgM增高患者对照比较,结果显示,IgM低下组的血浆内毒素和血清CRP浓度均显著高于IgM增高且(P均〈0.01),血清CRP浓度与血浆内毒素浓度呈正相关,血清CRP和血浆内毒素浓度均与血清IgM浓度呈负相关,提示血清IgM可中和血浆内毒素,在GNB肺炎时血清IgM低下会加重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治疗前,治疗后2周外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以肝功能Child-Pugh积分减少,3分为治疗有效,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治疗2周后,有效者11例,其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下降,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者接近,而6例无效者则无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血浆内毒素水平在肝硬化患者显著增高,且随肝功能的改善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鲎变形细胞溶解物(LAL)改良基质显色法对91例肝脏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血浆内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急性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为65.36±30.41ng/L;重症肝炎为161.88±112.88ng/L;慢性活动性肝炎为92.25±56.18ng/L;肝硬化为76.03±46.09ng/L。与正常对照组(5.25±2.90ng/L)相比均显著增高,P<0.001。各种肝病内毒素阳性率(≥50mg/L)分别为70%、100%、75%、89%.其中重症肝炎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肝病组.P<0.01。表明肝脏病患者大多伴有明显的内毒素血症,血浆内毒素的检出率及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TBA含量的改变与肝脏功能损伤的关系,以及在其他有关疾病的改变情况。方法测定了20例急性肝炎、23例慢性肝炎、26例肝硬化、5例肝癌以及109例非肝脏疾病患者血清TBA的含量,并与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肝脏疾病患者血清TB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尤其急性肝炎更为明显,阳性率100%,并与ALT的改变呈正相关。结论血清TBA测定对于肝细胞损伤,特别是早期损伤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可作为急性肝炎以及慢性肝炎的恢复期肝功能改变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植物血凝素(PHA)皮试法,对1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进行了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并与100例正常人作了对照观察。PHA皮试结果表明:急性肝炎(AH)、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及肝硬化(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迁延型肝炎(CPH)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这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各型肝炎及肝硬化,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例,对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keto-PGF1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肝硬化组三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三者间均呈正相关;肝硬化组按Child-Paugh分级后,A、B、C三级间血浆内毒素、NO2-/NO3-、6-keto-PGF1α水平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肝功能减退,血浆中上述3种指标的水平逐渐升高。说明血浆一氧化氮、前列环素水平与内毒素水平的升高有关;内毒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在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HBV感染肝病的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慢性延延性肝炎(CPH)),肝硬化和肝癌中机体免疫能力的改变,以期从调理免疫角度防止该病的一步恶化,测定了经临床确诊的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2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6例,肝硬化52例(代偿期22例,失代偿期30例),原发性肝癌晚期32例和正常对照20例的白细胞介素-2(IL0-2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乙肝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探讨纤维蛋白原对各型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血凝仪以Clauss法分别测定50例急性肝炎,4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1例重型肝炎,18例肝硬化及66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比较各型乙型肝炎与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结果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能反映乙肝患者肝功能受损的凝血变化,对预后的判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2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测定的AST,与ALT的比值进行分析,发现急性肝炎其比值较小,慢性肝炎明显大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其比值双大于慢性迁延型肝炎。同时住院治疗2个月后再复测其比值,则发现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与病情未恶性者相比,并者又明显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门螺杆菌在各型肝病患者感染的关况。方法采用间接法对184例各类肝病患者徼了血清出门螺杆菌检测,并从5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1)肝病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慢性肝病患者感染率高于急性患者。即,肝硬化大于慢性肝病大于急性肝炎。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及门脉血流的变化诸因素易致感染。感染对胃级分泌产生影响,可能是慢性肝病患者后期易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 138例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 ,Fn)含量进行检测 ,并与 5 0例正常对照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Fn水平高于正常对照 ,肝硬化、重症肝炎及肝癌患者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 ,差异均具显著性 (P <0 0 5 )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 ,但差异不具显著性 (P >0 0 5 )。提示 血清Fn测定对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定、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肝硬化在原发性肝癌血浆中纤维结合蛋白含量,结果为普遍降低,发现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与肝脏损害的程度、病程进展及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54例急化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的动态变化,其中6例于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者予链激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表明:AMI发生后第1~2天血浆Fn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第7~28天又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MI早期血浆Fn显著下降提示梗塞面积大、病情严重,心功能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肝炎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Fn测定结果显示,急性肝炎发病期、肝功能恢复正常时血浆Fn升高,慢性肝炎活动期、静止期均在正常水平,而重型肝炎、肝硬化血浆Fn低于正常水平。凝血酶原延长者的血浆Fn显著低于凝血酶原正常者的血浆Fn。提示动态检测血浆Fn似可作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79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 Fn)的水平,与62名正常对照者比较,发现各类肝病患者血浆Fn均低于正常,尤其肝炎后肝硬化最明显。作者分析了肝病时血浆Fn下降的原因,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法检测38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22例急性肝炎和20名正常人血浆和尿液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同时用放免法检测慢重肝血浆环核苷酸、前列环素(PGI_2)和血栓素A发_2(TXA_2、含量,并与血浆LPO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①慢重肝血浆和尿液LPO含量较急性肝炎和正常人均非常显著升高(P均<0.01)。②血浆LPO与尿液LPO及血浆TXA_2呈正相关,与血浆cAMP及PGI_2呈负相关。提示脂质过氧化在慢重肝的肝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纤维连接蛋白在肾脏疾病中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20例尿毒症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含量,证实尿毒症者血浆Fn降低,并与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有关联。体外实验证实Fn有促进PMN吞噬功能作用,且与其浓度正相关。表明血浆Fn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关系密切,其水平可反映患者细胞吞噬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胆道感染时枯否细胞吞噬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244只Wistar大鼠,观察急性胆道感染后6、12、24和48h枯否细胞(KC)吞噬功能,血浆内毒素和纤维联接蛋白含量变化;同时观察KC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KC吞噬功能和血浆Fn在术后6h显著升高,而在术后48h又明显降低。KC形态学也出现相应变化。提示,在急性胆道感染时KC吞噬功能有一个从早期增强到晚期抑制甚至衰竭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散射速率比浊法观察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VW因子(von Willebrand)的血浆含量变化,其中11例病人进行尿激酶(Uk)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AMI早期,血浆VW因子、Fn含量增加,提示与内皮细胞破坏有关;Uk治疗前后对血浆vW因子含量无影响;应用Uk后24h,Fn水平明显降低,72h Fn水平复升,推测其干预机体纤溶系统的稳定性;Uk治疗前后VW因子与Uk水平无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输注人胎肝细胞悬液(h-FLCS)治疗重肝的机制,我们观察了17例重肝输注h-FLCS前后血浆氨基酸水平、某些蛋白含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发现无论是否合并肝性脑病,h-FLCS输注对患者BCAA、AAA水平和支/芳比值均无显著影响。输注后1~3天,蛋氨酸水平显著下降,谷氨酸和丝氨酸水平显著升高,PTa、PA和Fn均于输注后1~5天内显著升高,10天后逐渐降至输注前的水平。实验提示,h-FLCS输注确有短暂改善肝功能作用,但不能调整重肝的支/芳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