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 ,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 ,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右心室扩大 ,心功能减退 ,心输量减少 ,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 ,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的主要治疗以药物为主 ,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 ,既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 ,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近来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心室多…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左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输量减少造成,相当一部分患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即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逆转心功能的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近几年来,国际上进行了一系列双心室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开创新的途径,展示了希望。现将目前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 ,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 ,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 CHF。CHF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左心室扩大 ,心功能减退 ,心输出量减少造成 ,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 ,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的主要治疗以药物为主 ,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 ,即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 ,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近来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心室多部…  相似文献   

4.
心脏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难题之一,它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是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病症,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心捧出量减少造成,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障碍或心室内传导延迟,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肌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因其较高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题。传统的CHF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移植。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CHF患者,特别是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因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优化药物治疗已经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具有较高住院率和死亡率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模式是基于抗神经激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轴途径,这些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有时亦会改善心脏结构异常,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近30%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这种非同步收缩会导致心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加重心力衰竭。因此,心脏起搏技术可能被用于恢复心室同步收缩。近来,国际上进行了一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改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同时,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恶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目前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的发生及心脏再同步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没有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症状,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后仍有30%的患者处于无应答状态。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出现许多新的器械治疗方式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曙光,如多位点起搏等心脏再同步治疗新技术、心肌收缩调节器、左室辅助装置和神经调节治疗等。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临床研究的进展,可以使更多心力衰竭患者从器械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正>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其主要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1]。大约1/3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存在心电传导异常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而心脏整体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左心室重构,使心力衰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通过恢复双心室电活动同步性,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逆转左心  相似文献   

9.
王晓梅  任自文 《山东医药》2011,51(8):106-108
近20 a来,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其总预后仍很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CHF的新方向,使部分CHF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仍可进一步减轻症状、增加运动耐量、逆转心室重构、减少住院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其适应证为:症状性心衰患者虽经最佳药物治疗心功能仍为NYHAⅢ-Ⅳ级、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的传统治疗为药物治疗,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广泛应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有文献报道,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近年来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应用于中至重度患者,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越来越高,预后差。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使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结果仍不理想。近年来,有多种器械用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对一些药物难治性以及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以及机械辅助循环。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对于优化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25%~45%且QRS时限<130 ms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考虑接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CCM已被证明可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改善患者症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该文介绍CCM的工作原理、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问题.方法 选择4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其中4例患者安装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自动复律除颤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右室同步性差值、B型脑钠肽水平及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 随访3~6个月,1例患者发生猝死,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显著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疾患。近半个世纪以来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经规范的药物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仍十分严峻,而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的心脏再同步化、左心室辅助装置、基因治疗等非药物治疗策略已逐渐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就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非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充分药物治疗下,仍无法有效控制心房颤动快心室率,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均≥Ⅲ级。分别植入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和除颤器。植入后即刻行房室结消融,心电图显示持续双心室起搏。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心力衰竭症状及临床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尽管应用洋地黄糖甙、强力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适宜的通用疗法,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会留有症状而且通常临床逐渐恶化,最终很快死亡。因而在治疗心力衰竭时药理学上亟需探求兴奋衰竭心肌的新型收缩能药物。同时,明确其治疗目标确定这些药物的用途亦相当重要。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实质上包含二种成份:导致急性及慢性泵功能不全的心肌衰竭,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2008指南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心脏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治疗的改进,心力衰竭患者日趋增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 2250万,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8.
1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有长达25年完整的诊断和治疗病史,经药物治疗以及4次射频消融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并进展为严重心力衰竭,最后采取房室结消融联合心脏永久起搏的治疗策略,短期内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心脏衰竭患者超过2500万,我国约有45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目前,β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等药物治疗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改善远期生存率方面并不理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即双室起搏已被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式[2]。但是,仍有30%~40%  相似文献   

20.
超声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相当一部分患者合并房室传导或室内传导延迟,导致室壁运动的不同步,引起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从上一世纪90年代初,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开始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它通过起搏系统刺激左、右心室, 可改善心室的不同步收缩。超声新技术如组织速度显像、组织追踪显像、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化显像可以直接测量心室机械同步性,识别理想的入选者,预测治疗效果,以及识别室壁运动最延迟的部位。这篇综述回顾了CRT的机制和超声新技术在CRT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