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建宏 《山西中医》2012,28(8):35-35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夹黄芪的干燥根,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虚水肿等,尤善达肌表,固表益卫,托毒生肌,且能摄血,兹结合临床运用举例介绍如下。1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以关节、筋骨、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肺组织含有丰富血管和结缔组织,类风湿关节炎并发症间质性肺病几率最高。中医认为,痹证是因人体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杂至而成。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婵,痹证的预后良好,但有的病人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久出现关节肿大畸形甚至损及脏腑。故要辨证施治,尤其要辨证施护,并予以正确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3.
刘波  汲泓 《江苏中医药》2019,51(10):6-8
以《金匮要略》中载有痹证相关论述为基础,从痹证之五脏一体观入手,论述脏腑与痹证发病的关系,有肝肾亏虚、风水内侵,肺卫不固、风寒湿合,脾胃失常、风湿热合;从八纲之表里辨证论述痹证病位之浅深,谨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分别施以外微发汗、解表祛湿,内利小便、除湿行痹,益气养血、扶正培本,温经助阳、散寒除湿之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痹证的发生一般认为,外责之于风、寒、湿、热之邪,内责之于脏腑营卫气血虚弱。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后,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肌肤、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僵直、畸形、活动障碍等症,均归属于痹证之范畴。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可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  相似文献   

5.
痹证虽因风寒湿三气而致,亦因元气之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本虚为主。“脾为之卫”理论是指脾具有防病祛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是脾功能的综合体现。古有正虚本在脾之言,痹证的主要病机乃“脾失之卫”,故在治疗上可运用补脾培元、益气养血,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健脾利湿、化痰祛瘀等治法以“健脾复卫”,为痹证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7.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后世更对其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热痹。各种痹证症状各有不同,总而观之,痹证通常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本文用六气试对痹证的各种症状辨证划分论述。  相似文献   

8.
痹证之痹为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致使气血阻塞、运行不利,引起肌肉、关节部位发生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等症状.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3个类型药针同治,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辨证治疗痹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常见病、多发病 ,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 ,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原因不明、又无特效根治办法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痹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前景。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体会到治疗痹证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 ,注重掌握辨病位、辨寒热、辨气血的辨证方法。1 辨病位痹证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 ,也可局限于某一个关节或多个关节。主要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晨僵 ,严重者可发生关节肿大 ,活动受限等。痹证…  相似文献   

10.
朝医四象辨证治疗风湿病的药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之范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相似文献   

11.
论痹证当重除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1):23-25
1 痹证病因有四,湿居其要11 痹分寒热,湿为主因:风寒湿热邪气是痹证发病的原因。临床按其属性,可分为寒热两大类,即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综观痹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每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痹证之湿,非由外袭,即自内生。湿邪留着筋骨肌肉关节,则疼痛、肿胀、沉重、浮肿;湿邪久结,生痰生瘀,阻滞经脉关节,则疼痛、变形。痹证之关节肿胀非痰瘀,即湿邪,但痰瘀之成较晚,而湿邪则存在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又有“痹必挟湿”之说。湿为阴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惟其有形,故为诸邪之…  相似文献   

12.
风湿痹证是因风、寒、湿或风湿热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身不利或关节肿大、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的病证。高寒地带息风湿痹证者甚多,现将近年来临床治疗风湿痹证之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宣发膜原法治疗痹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废用,故后世医家又称之为“尪痹”,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笔者所讨论的痹证将以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 宣发膜原法为吴又可所倡治疗温病之大法,虽然痹证与温病相异,但其理相通,异病可以同治。笔者据此对宣发膜原法治疗痹证进行理论探讨。 1 伏邪致痹 从病…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疫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特征。临床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之分,治疗亦各异。但不论何型痹证,都是由于正气先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不同的只是有所偏胜而已。因而作者通过临床,逐步筛选,自拟了一首治疗各型痹证的通用方,辨证加减运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痹证证治经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治疗痹证具有独到之处,且在理论上有不少阐发,散见于《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中,兹浅析如下: 一、病因责之湿热,治寓清利宣通痹证系人体感受外邪后,气血为之闭阻,引起肢体、关节、筋骨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麻木,或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的一类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特征.笔者自1997年以来,辨证治疗痹证9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答:痹证是由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证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以及多种神经痛。痹证的发生,以人体阳气精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之邪为外因。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  相似文献   

18.
追风透骨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是以非化脓性多关节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广泛发生的炎症,因常伴有关节以外的临床表现,故又称为类风湿病.中医多循"痹证"进行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特征。笔者自1997年以来,辨证治疗痹证9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