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观察及组织发生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组织发生学。方法:对109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周病变进行病理观察。结果:其中20例的一点癌(黄豆大小),3例双原发癌,1例小细胞癌。癌周伴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异形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结论:早期食管具有多样性生长的特点。提示临床医生在胃镜检查应注意多点取材,以防漏诊;以及正确确定手术范围,防止手术残留。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癌旁粘膜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10例食管癌手术标本,全层粘膜卷切经组织学检查,食管癌旁粘膜上皮可分四种类型:正常(40%),萎缩(9%),单纯增生(15%),癌前或癌性病变(36%)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度层癌变及早期浸润癌,癌前或癌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80%病变多位于距肿瘤边缘3厘米以内,有2例病变范围达8厘米。越近癌缘,癌前或癌性病变的病灶越多越重,提出癌变上皮继续癌变与主癌的影响有关,食管癌手术切缘最好距主癌3厘米地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23例早期食管癌手术及临床病理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及5年存活率。方法 1985~2002年收集早期食管癌手术后临床病理资料23例。其中食管癌的上皮内癌11例、粘膜内癌7例、粘膜下癌5例,分析强调食管镜检查在早期癌诊断上至关重要。结果 23例均经内窥镜确诊和定位,全部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9例为开胸根治手术、4例为不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无手术死亡。组织学类型全部为鳞癌。结论 随访3个月~11年,术后病人全部健在。为提高门诊早期食管癌发现率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强调食管镜检查在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而注重早期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则是提高食管癌总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和贲门癌在我国北方为多发病.随着食管细胞采集器的出现和食管拉网方法不断应于用高发区的普查,不但发现了一些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食管和贲门上皮癌前增生患者.这对于早期手术根治和癌前增生的研究,特别是寻找治疗食管上皮增生的有效药物,都是极其有利的.下面介纪一下早期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一、早期癌的确诊步骤:1、X 线检查:对普查拉网涂片发现癌细胞的患者均进行食管及贲门的钡餐透视检查,以确定病变之早晚。对于 X 线定为早期或阴性的病例,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X线机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应用数字X线机行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0例早期食管癌中,食管上段癌5例,中段癌9例,下段癌16例;病理类型上原位癌8例,黏膜内癌9例,黏膜下癌13例,鳞癌21例,腺癌9例。结论数字X线机诊断早期食管癌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内镜检查能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电视胃肠机对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电视胃肠机对食管双对比造影X线检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5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发生在食管上段癌患者有11例,中段癌患者16例,下段癌患者28例。结论采用电视胃肠诊断早期食管癌,对临床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能够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2例手术后食管癌组织和16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组织,61例食管癌和20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内镜活检组织,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手术后42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7例(88.1%)端粒酶阳性。癌旁碘不染区16例病变中有12例(75%)端粒酶阳性,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癌7例。内镜活检61例食管癌组织中54例(25%)端粒酶阳性,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鳞状细胞癌2例。30例正常对照无1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卢戈液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对食管癌的累及范围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有帮助,而且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数字X线机对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经手术痛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数字X线机行食管双对比造影X线检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5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发生在食管上段癌患者有12例,中段癌患者18例,下段癌患者35例。结论:采用数字X线机诊断早期食管癌,对,临床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能够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刘海明 《中外医疗》2010,30(17):28-29
目的探讨p21和p16基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和p16基因在19例食管早期癌、20例异型增生以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p21和p16基因在早期癌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结论 p21和p16基因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他们的变化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0.
周海港  范雄芬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02-1202
目的探讨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内镜下将Lugol液喷洒在286例患者的可疑食管黏膜上,在不染区及浅染区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论286例患者中,染色后214例阳性,其中6例早期食管癌,2例进展期食管癌(病理及手术证实),不典型增生6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结论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不典型增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44例女性子宫内膜癌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特点,对比其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内在关联性,阐述临床意义。方法 144例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包括62例维吾尔族和82例汉族),采用Taqman低密度芯片对比两者子宫内膜癌miRNA的表达特点,选取5种mi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验证并分析这些miRNA的表达特点。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显示,Ⅱ型癌突出的特点是许多miRNA在一个民族中表达升高或降低,而在另一个民族中不表达或变化轻微。144例女性的子宫内膜癌miR-141、miR-200a、miR-205表达均升高,维吾尔族女性Ⅰ型癌miR-141/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更具侵袭性,而汉族女性Ⅰ型癌的特点相反,miR-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侵袭性呈减弱趋势,但Ⅱ型癌miR-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趋向更具侵袭性。miR-145、miR-1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相反,在维吾尔族表达升高,在汉族显著降低(P<0.05)。维吾尔族中Ⅱ型癌miR-145、miR-143升高更明显,侵袭性相对弱的肿瘤的miR-145表达水平更高,肌层浸润深度<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汉族女性Ⅰ/Ⅱ型癌中miR-145和miR-143的表达均降低,侵袭性强的Ⅰ型癌中两者降低得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型癌不具此特点。结论 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miRNA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miR-141/200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普遍表达升高,但miR-141/200a在维吾尔族与汉族Ⅰ/Ⅱ型子宫内膜癌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尽相同。miR-145/1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相反,但可能均发挥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44例女性子宫内膜癌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特点,对比其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内在关联性,阐述临床意义。方法 144例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包括62例维吾尔族和82例汉族),采用Taqman低密度芯片对比两者子宫内膜癌miRNA的表达特点,选取5种mi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验证并分析这些miRNA的表达特点。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显示,Ⅱ型癌突出的特点是许多miRNA在一个民族中表达升高或降低,而在另一个民族中不表达或变化轻微。144例女性的子宫内膜癌miR-141、miR-200a、miR-205表达均升高,维吾尔族女性Ⅰ型癌miR-141/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更具侵袭性,而汉族女性Ⅰ型癌的特点相反,miR-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侵袭性呈减弱趋势,但Ⅱ型癌miR-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趋向更具侵袭性。miR-145、miR-1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相反,在维吾尔族表达升高,在汉族显著降低(P<0.05)。维吾尔族中Ⅱ型癌miR-145、miR-143升高更明显,侵袭性相对弱的肿瘤的miR-145表达水平更高,肌层浸润深度<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汉族女性Ⅰ/Ⅱ型癌中miR-145和miR-143的表达均降低,侵袭性强的Ⅰ型癌中两者降低得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型癌不具此特点。结论 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miRNA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miR-141/200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普遍表达升高,但miR-141/200a在维吾尔族与汉族Ⅰ/Ⅱ型子宫内膜癌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尽相同。miR-145/1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相反,但可能均发挥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 对46例CT平扫和(或)双期增强扫描可见显示,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 结果 (1)46例共55个癌灶:其中38例单发癌灶,7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双发.(2)38个癌灶边缘模糊,9个侵犯甲状腺被膜,2个侵犯前方肌肉.(3)16个癌灶内见钙化灶,13个有微钙化.(4)9个癌灶CT平扫未见显示.(5)增强扫描后38个癌灶明显强化,37个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8个中央见结节样强化,周围密度略低.32个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小于平扫.(6)2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平扫病灶边缘模糊,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多伴有微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低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可能出现中央明显强化结节,增强后病灶范围多小于平扫低密度范围,且可能多发小癌灶并存,常常伴发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些特征有助于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贲门癌病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贲门癌与胃远端癌病灶间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60例贲门癌和142例胃远端癌病例 ,对比两组病灶间主要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结果 :贲门癌病灶的平均面积 (P <0 0 1)、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 (P <0 0 5 )与胃远端癌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贲门癌病灶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胃远端癌明显不同 ,这可能是贲门癌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早期食管癌气钡双重对比和低张气钡双重对比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 18例怀疑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法检查 ,并对其中 6例食管轻度扩张不良者进行低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用上述两种 X线检查初步判断为早期癌的病例行食管镜组织活检 ,确诊后手术切除 ,行病理检查。结果表明 :单独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法 ,基本可以观察到早期溃疡型癌病变的以小而多的龛影为特征的 X线征象及早期增生型癌病变的以充盈缺损为特征的 X线特征。而采用低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以观察早期浸润型癌病变的局限性管壁僵硬、内凹的 X线特征。若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6.
孟淑娟  陈小君  尹丰  王勇  于永利 《西部医学》2014,26(11):1426-1428
目的 探讨Fasc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cin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20例腺性膀胱炎中仅2例表达(2/20),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3.5% (91/109).癌旁粘膜组与腺性膀胱炎组织比较无差异(P>0.05)、癌旁粘膜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腺性膀胱炎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P>0.05).结论 提示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Fascin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和C-erb B-2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C-erb B-2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5%、54.1%。Fascin和C-erb B-2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Fascin和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为正相关。结论推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Fascin和C-erb B-2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Fascin和C-erb B-2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年1月至 2002年1月原发性胃癌经腹切除术中切端癌残留的比例及有关因素。结果:442例原发胃癌经腹切除的病例中,标本切端癌残留率为12.9%。近切端癌残留18例(4.1%),远切端癌残留28例(6.3%),远近切端均有癌残留11例(2.5%)。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10.1%,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为27.0%,二者差异显著(P<0.05)。弥漫浸润型者、分化程度较低及浸润较深者、肿块较大者、胃周转移的淋巴结数较多者切端癌残留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姑息手术、癌肿侵犯胃周组织、弥漫浸润型进展期胃癌、分化程度低、癌肿直径>5cm、或胃周转移淋巴结数≥5个者, 易发生切端癌残留。  相似文献   

19.
国人家族性胃癌三家系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卫东  斯晓明  葛乐  白俊  任军 《医学争鸣》2002,23(11):1011-1013
目的:分析家族聚集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对家族性或遗传性胃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健康咨询服务及对罹患胃癌有一定风险性的成员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提出具体建议。方法:回顾分析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82-01/1999-06确诊的1402例住院胃癌患者,从中筛选出资料比较完整的3个胃癌家系,参照遗传性胃癌国际协作组《筛选遗传性胃癌最低标准》(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ereditary Gastric Cancer,ICG-HGC),结合实际病例调查状况制订了胃癌家系筛选标准:(1)一家系中至少有3名直系成员罹患胃癌;(2)至少有连续的2代受累;(3)至少3名成员发病年令不超过50岁(≤50岁),以上3点符合其中任2点即中选,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共有7例患者的家系符合上述自定标准,占同期病例的0.575%,其中有3家系资料完整,并进行了临床特征(如病史,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胃癌部位及病理等)分析。结论:胃癌有家族性倾向,应对高危家族提供预防性检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杨晓蕾  陆艳荣  王海峰 《吉林医学》2011,(18):3630-3631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RCC1在人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对66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癌旁组织中XRCC1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66例食管癌患者XRCC1在癌组织的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组XRCC1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程度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鳞癌中不同分化程度、族别病例组之间XRCC1在食管癌和癌旁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1的蛋白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差异程度与食管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