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西医交汇,临床上很多疾病在认识上出现了中西差异与分歧。文章针对长期以来中西医对黄疸的不同认识,从"脾主运化"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初步探讨黄疸的病位、病机、诊治,并提出胆红素产生、加工、排泄的过程实为"脾主运化"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2.
脾主运化与脾主肌肉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运化功能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各脏腑组织中去,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除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众多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近年来,运用中医理论解释以及应用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脾主运化理论是脾藏象学说的核心,通过探索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脾主运化理论相似性,从脾主运化理论、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胰岛素抵抗与脾主运化关系、运用脾主运化理论治疗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对胰岛素抵抗进行全新认识,为临床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脾主运化”,即指脾主管消化饮食和输布精微及水液。《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论述,揭示饮食入胃,经初步腐熟,由脾(包括胰)进一步消化,所产生的精微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脾”,由脾气上输心肺,通过心肺而滋养周身。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看,上述与胃(肠)共同参与消化的“脾”,应包括胰液  相似文献   

5.
现今,由于人们饮食无节制,嗜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导致中焦"脾胃"失和,脾胃运化失司,湿热、痰饮内生,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限食(热量限制)是在保证机体营养的状态下,减少每日摄取的热量,从而减少脾胃负担,健运脾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肥胖、2型糖尿病等脂质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脾主运化"角度对限食疗法的中医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脾主运化”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祖国医学认为,在人体脏腑中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称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用调理脾胃法防治疾病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阐明脾的本质是研究脏腑学说重要组成部分。要阐明脾的本质,必须从“脾主运化”入手,因为它是脾的主要功能,是脾胃理论的基础。几年来,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的一些测定方法,对脾胃虚弱患者进行了血清胃泌素测定、木糖排泄试验、尿淀粉酶含量测定及肠运动排空时间测定,从消化系  相似文献   

7.
脾为已土,是阴中之至阴,主运化水谷、水湿、统血,与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属阴,主静,又是赖何以完成这些“运”、“统”等动的功能,原动力在哪里?脏腑怎样协调使脾运正常实现?这些问题弄清楚后有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一、祖国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就是“脾主运化”,它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两方而,前者指脾有消化、吸收及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后者指脾有促进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睥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旺盛,脾失运化则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衰退。说明脾与消化系统的关系十分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脾主运化”所作的解释是“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并说脾“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脾主运化新解齐齐哈尔市中医院于万贵,姜齐龙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刘玉环脾为五脏之一,具有主运化、统血、主四肢、主肌肉等诸功能。后世医家或著作,都解释为脾主运化,即是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或者说它实际上包括了消化、吸收和输布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由某些...  相似文献   

11.
“脾主运化” 实质新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中医脾象理论的核心内容,脾的其它功能(如统血、主肌肉等)均以之为基础。因此,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尽快探明其实质,便成为我们完全揭示“脾本质”的关键性突破口。尽管目前“脾主运化”的实质尚未定论,然而国内外的无数学者已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脾虚的本质。笔者通过认真学习中西医基本理论,反复学习近年  相似文献   

12.
刘毅  冯晓桃 《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脾主运化与临床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也是脾进行其它生理功能的基础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 ,笔者认为脾主运化不仅是对脾主运化水谷、水液功能的概括 ,也是对消化系统的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1 脾主运化是机体消化功能的基础《素问·经脉别论篇》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 ,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当饮食进入胃以后 ,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 ,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 ,在大小肠内的完成分清泌浊 ,传化糟粕 ,但这一系列生理功能 ,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 ,才能将水…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胃癌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渊源,脾失运化、毒邪侵犯的胃癌病机,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胃癌疗效、改善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脾是一个大的功能系统。"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传统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要指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笔者通过"时空观"以及"脾为气机之枢"的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时空角度以及转运药物方面具有相通性,提出"脾调控药物代谢"的假说,并由此认为临床用药应注重固护脾胃,同时推测健脾类中药或复方通过影响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本理论的提出充实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与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同理,是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认识,《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一思想贯穿在《黄帝内经》全书中,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而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整体观念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基本遵循,其内涵和精髓自然也是中医藏象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必要途径。尝试探讨从整体观角度构建脾藏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以"脾主运化"基本生理功能为核心,包含了脾-神系统、脾-精微系统、脾-气血系统、脾-津液系统和脾-肉系统五大模块,形成了以"脾主运化"为核心的,以神、精微、气血、肌肉、津液等脾所主功能为要素的脾藏象理论模型,完整保留和诠释了中医脾脏的功能特点和内涵,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结构层次较为清晰、功能内涵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中医藏象文化特色优势在中医脾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分析对脾主运化功能的误识,认为脾主运化应定义为:脾转运气化水谷精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脾主运化”是中医脾的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李东垣继承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有关脾胃论治的理论及张元素脏腑虚损辨治的学术思想,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创立了脾胃学说。从其所著《脾胃论》一书所创四个“益气汤”的组成及应用,充分体现了李东垣对“脾主运化”理论的贡献。1 气虚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的组成: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  相似文献   

19.
梳理近5年来"脾主运化"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文献研究与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贯通结合,提出新的研究假说,即"脾主运化"是以物质转运及转化关键蛋白为核心的动态复杂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20.
王启航  陈萌 《环球中医药》2020,13(4):685-687
“脾主运化”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一部分,其最初含义是指,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脾发挥辅助胃消化吸收饮食物的作用。至汉末,张仲景将这种作用具象化,称其为“脾主消磨”,深刻影响后学。至宋代,严用和提出了脾主运化理论,认为脾主管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整个胃肠道的功能统归于脾,这种理论虽未在当时成为主流认识,却也在学术界生根发芽。明朝张景岳系统论述了“脾主运化,脾运胃纳”,至此“脾主运化”终于成为了主流认识并取代了原有的学术思想。其演变的总体趋势是脾功能的扩大,脾解剖学基础的模糊,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整个藏象理论的迁延,也深刻影响了临床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